一、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审视社会保险制度的财务模式

作为国家对风险进行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社会保险采取何种财务模式,不仅决定其风险分散与分担的范围、方式和程度,而且影响保险制度能否实现公平、可持续发展。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险制度,更容易取得民众的广泛信任,并激发他们参保缴费的积极性、主动性,降低保险制度的遵从成本。因而,财务模式的选择决定了社会保险制度能否进入良性发展循环,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实现其目标。跟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类似,中国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面临可持续发展挑战,其中的重要外部原因在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和人口结构出现的双重不利变化动向。对照经济增长数据可以发现,若不是2009年国家采取了包括4万亿投资在内的“一揽子计划”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冲击,中国经济自2007年以来的增长速度将是持续下降的。2009年的积极应对措施虽然使2010年的经济增长又出现了一个小波峰,但并未改变增速总体下滑态势。如今,由于美国当局的扰动,国际国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国内又面临了新一轮经济下行压力。在人口结构方面,一方面老龄人口总量和比例都在稳步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和总量分别于2010年、2013开始出现下降动向。从内因看,社会保险制度面临可持续发展挑战的重要根源则在于保险制度的财务模式存在内在缺陷,使得社会保险制度未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和人口总量、结构等状况的不断变化。

不妨以实施时间最长、缴费率最高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根据财务部社会保障司提供的历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数据,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支出增速自2008年开始超过保险费收入增速,当年超出了1.5个百分点;2009年、2010年均超出了2个百分点;虽然2011年保费收入增速又反超待遇支出增速7个百分点,但此后保险待遇支出增速均超过保费收入增速,2012—2016年分别超出了4.0、7.0、8.3、4.1、8.3个百分点。再看2016年的情况,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为28519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保费收入为22407亿元,比上年增长6.2%;基金总支出为257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待遇支出为25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基金总支出增速比总收入增速高出4.3个百分点,而待遇支出增速则比保费收入增速高出8.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若撇开财政补贴,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已经不可小觑。进一步看各地的情况,形势同样不容乐观。根据2017年底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年度发展报告2016》,2016年有13个统计地区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的可支付月数已不足1年,当期业已收不抵支的省份则已增至7个,分别为黑龙江、辽宁、河北、吉林、内蒙古、湖北和青海。黑龙江省不仅当期已经收不抵支320亿元,而且累计结余已经为负,为赤字232亿元。

无论是企业,还是机关事业单位,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的都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简称“统账结合”)的社会保险财务模式,其中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 System, PAYG),个人账户则接近完全积累制(Fully Funding System);相较于按单位工资总额20%缴费而形成的社会统筹部分,按职工工资8%缴费而形成的个人账户在制度中所占的比重则显得比较小。如果从制度设计初衷进行探源,我国当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选择统账结合型部分积累制财务模式,主要是想同时发挥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两种经典财务模式的各自优势,因为前者的互助共济功能较强,而后者的激励约束功能较强。但是,事物总是一体两面的,任何一种财务模式都难免有其不足和缺陷,而当时的理论研究尚不够深入,并未充分认识到并揭示出两种财务模式各自存在的内在缺陷,更不用说如何进行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了;加之制度设计初期缺乏政策经验与远见,使得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与上升时期选择的社会保险制度,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和人口结构出现双重不利变化动向的新时代暴露出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因此,剖析这些社会保险制度财务模式存在的内在缺陷,既有助于深化理论研究、提高理性认识,又可以为制度改革与理论创新提供一定的学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