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局部麻醉的术后护理

一、概念
局部麻醉简称局麻,又称部位麻醉;是麻醉药只作用于周围神经系统并使某些或某一神经阻滞;患者神志清醒,而身体某一部位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被暂时阻断,但运动神经功能保持完好或同时有程度不等的被阻滞状态的麻醉方法。
二、分类
1.表面麻醉
将渗透性能强的局麻药与局部黏膜接触,穿透黏膜作用于神经末梢而产生的局部麻醉作用,称为表面麻醉。
2.局部浸润麻醉
沿手术切口线分层注射麻醉药,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称为局部浸润麻醉。适用于体表手术、内镜手术和介入性检查的麻醉。骨科中常用于手、足外科及部分颈外科的手术。
3.区域阻滞
围绕手术区四周和底部注射麻醉药,以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干和神经末梢,称为区域阻滞麻醉。
4.静脉局部麻醉
是指在肢体上结扎止血带后,静脉注入麻醉药,使止血带远端肢体得到麻醉的方法。由于受止血带结扎时间的限制,只能用于四肢肘或膝以下的1~1.5小时之内的短小手术(图4-5-1)。
图4-5-1 静脉局部麻醉
5.臂丛神经阻滞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适用于手、前臂、上臂及肩部各种手术(图4-5-2)。
图4-5-2 臂丛神经阻滞
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喙突下入路:
是前臂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2)肌间沟入路:
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3)锁骨上入路:
适用于上臂及肘部手术,气胸发生率高。
(4)腋路法:
适用于上臂下1/3以下部位手术或骨折手术复位,以手、腕和前臂尺侧部手术为首选。
三、护理措施
(一)用物准备
麻醉床、心电监护仪、氧气、负压引流装置等。
(二)术后护理
1.迎接和安置术后回病室的患者
与麻醉师和手术室护士做好床边交接。搬动患者时动作轻稳,注意保护手术部位及各引流管和输液管道。正确连接各引流装置,调节负压,检查静脉输液是否通畅。注意保暖。
2.臂丛神经阻滞潜在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1)卧位:
臂丛神经麻醉的患者术后采取舒适卧位。
(2)预防全脊髓麻醉:
肌间沟法有误入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间隙的可能性,引起全脊髓麻醉,患者表现为呼吸抑制,肋间肌运动受限而致,应加强对意识、呼吸及循环的观察和监测。
(3)局麻药物毒性反应:
静脉丛对局麻药吸收很快,若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血管,将局麻药直接注入血管,或导管损伤血管,均可加快局麻药的吸收速度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局麻药毒性反应。患者表现为舌头感觉麻木、头晕、耳鸣、寒战、烦躁等,应予以及时处理。
(4)气胸:
肌间沟入路法,锁骨上、下法阻滞后患者出现,患者回病室后,护士要观察有无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如有以上症状,有发生气胸可能,要及时通知医生。
(5)膈神经阻滞:
双侧膈神经阻滞可致呼吸困难,应给予面罩供氧。喉返神经阻滞可致声嘶或轻度呼吸困难,短时间内可恢复。
3.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
(1)观察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脉搏、呼吸、血压,使用床边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并记录。
(2)注意保暖,为患者盖好棉被,放置热水袋取暖时,水温不超60℃,以免烫伤。
4.静脉补液和药物治疗
由于术中的不显性、显性液体丢失,术后需给患者静脉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