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油料作物加工存在问题
一、油料大量进口对国内市场带来严重冲击
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激增,进口量已超过国产大豆产量的1倍以上,已经严重挤压了国产大豆的市场空间,并导致国产大豆库存积压,在一些大豆主产区也出现了“卖豆难”问题。进口大豆明显打压了国产大豆的价格,严重影响了大豆主产区农民增收。目前,我国大豆油加工业总的情况是原料在外、资金在外、技术在外,这对我国食用油工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其后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量进口大豆将冲击国内大豆产业,影响我国大豆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
(2)大量进口大豆将冲击国内农业,使国产大豆价格长期低迷,严重影响豆农的生计,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3)大豆过多进口,大豆行业被外资垄断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和保持市场稳定,也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4)大豆作为重要的农产品,长期依赖进口,容易受到外国牵制。
二、资源短缺对油料加工业的挑战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尤其是人多地少、水土资源匮乏、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科技与文化素质差的基本国情,导致“耕地密集型”的油料生产缺乏竞争优势。从我国多年的油料生产情况看,由于土地面积的限制,想通过增加种植面积来大幅度提高产量的可能性不大;唯一可能的途径,就是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国内产量不足是我国大量进口大豆的原因之一。从总体来看,我国人均耕地仅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5%,粮食生产尚属土地密集型产业,因而导致我国油料加工业面临资源短缺的挑战。
三、外资垄断格局对油料加工业的挑战
目前,一些外国跨国企业已经控制了我国较大份额的油料加工能力,对我国油料加工的民族工业造成严重冲击。例如大豆加工业,仅ADM(美国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籽、玉米和小麦加工企业之一)、邦基和嘉吉三大跨国企业已经掌握我国近1/3的大豆加工能力,如果加上金光、正大等企业,外资就已控制我国40%的大豆加工能力。若按有效加工能力计算,国内大豆加工实际被外资控制50%以上。
随着国内中小企业逐渐停产关闭,外资进一步加快了扩张的步伐。此外,我国大豆进口供应也主要由少数外国跨国企业所控制,如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四家公司就垄断了我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在我国粮食加工的高技术、深加工领域也实施了技术垄断和封锁。如果这些高技术长期掌握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无疑会对我国形成技术垄断,从而垄断我国的产品市场并掠取大量利润。如果外资垄断格局继续发展下去,几年内将会形成外国跨国企业垄断我国油料加工主要行业的局面。
四、土地资源缺乏,油料生产与粮食争地矛盾突出
据有关部门分析,近期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的预警区间为1.0亿~1.1亿公顷,而2007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为1.1亿公顷,目前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已进入预警红线。我国耕地面积的70%必须种植粮食作物,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只能在30%左右的耕地上发展。我国油料作物除油菜为冬季作物外,其他均为夏季作物。想要通过扩大夏季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填补我国食用油60%左右的缺口,需要增加占用耕地700万公顷(以生产含油量最高的花生计算),即需要占用7%的粮食种植面积,这样的发展方式是不现实的。
五、科技研究滞后,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油料生产应用技术的研究相对滞后,品种、栽培、机械化和加工等技术储备不足,不能满足当前生产形势需要,导致我国生产成本偏高,劳动力投入多,劳动强度大,加工效益差,生产效益较低,农民生产积极性较低,生产规模难以突破。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单产和品质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突破性高产品种和技术少,单项技术创新更少,突出的是缺少解决季节矛盾的早熟高产油菜品种和机械化生产发展滞缓,大豆等抗病性和丰产性还有待提高,花生抗病性和抗逆性急需改善。
六、机械化程度低,用工量大
除东北大豆产区外,我国其他油料作物的播种、移栽、施肥、收获等配套的机械设备和技术缺乏,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料作物品种研究才刚起步,油料机械化生产程度低,我国油料生产目前基本以手工为主。与水稻、小麦等作物相比,我国油料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而且收获等环节的劳动强度很大,一般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成本60%以上,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益。例如,油菜用工每亩达11.4个,比同季的小麦多3个;花生为13.9个,比同季旱地作物玉米多3个。
七、国际市场冲击严重,外资对我国油脂加工业有很强的控制
在国际竞争中,我国油料在价格上明显处于劣势,受到国际市场的严重冲击。国内大豆和油菜籽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花生价格优势正在逐步丧失。2000年以后,由于国内大豆生产成本较高、我国大豆均为非转基因大豆、美国等国家对出口大豆进行高额出口补贴等,我国大豆价格一直高于世界大豆主要出口国的平均价格,2002年以后差距在逐年增加。外国企业掌握了世界上大多数的油料资源,取得了进口油料的定价权。外资在美国和南美地区的大豆收购、储存和运输上拥有完整链条,在国际大豆贸易中具有优势定价权。以美国公司为主的国际粮商控制着国际大豆市场90%的贸易量,同时在美国和南美地区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控制着30%的大豆生产,因此掌握了第一手生产和贸易信息,可以提前判断市场价格走势,在经营中占据先机。另外,国际粮商可以利用期货市场的“套保”手段(所谓的“套保”,指的是机构在买入现货做多的同时在对应标的物的金融衍生品上开空仓,以便锁定未来的风险)规避原料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并能利用手中掌握的原料资源和资金优势影响期货市场价格,从而间接影响现货市场价格,挤压国内油脂加工企业的生存空间。
2004年以来,我国油脂产业受外资垄断程度增加,本土油脂加工业相对衰落。这突出表现在大豆进口及加工方面。随着中国大豆市场的开放,跨国公司加紧了对中国大豆行业的控制。大型跨国公司通过大豆价格巨幅波动使大量国内大豆压榨企业亏损、负债甚至破产后,跨国集团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实现了对我国大豆行业的重新整合。目前,A(ADM)、B(邦基)、C(嘉吉)、D(路易达孚)及益海嘉里等跨国公司已垄断了我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我国约70%油脂加工厂是外资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已实实在在地垄断了我国大豆进口及加工行业,我国大豆行业在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
八、对油料产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不足
(1)对油料的支持和保护程度偏低。我国油料产业在生产支持政策上还是处于边缘化地位,油料与其他农产品相比,在保护上并不占优势。
(2)支持方式单一,支持范围狭窄。发达国家的油料支持政策体系,涵盖了收入支持、金融支持、基础设施支持、生产技术支持、生态环境支持、农村生活条件支持、灾害防范和救助支持、税收支持、贸易支持和法律支持等方面。而我国目前的支持政策还仅仅是小范围内的点状支持,政策手段以补贴和收入支持为主,而且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加工、流通、贸易领域少。
(3)政策支持重点与比较优势产品脱节。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大豆和油菜籽作为净进口油料,在大多数年份得到了政策支持,而且政策对大豆生产者的支持比油菜籽生产者支持水平高。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并一直处于净出口地位的花生以及其他木本植物油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生产者平均销售价格远低于边境价格和国际市场平均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