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富心理
人们渴望财富的理由有很多,最普遍的一种就是希望别人觉得自己很有钱,因此,“认同”是财富叙事陷阱中的一个关键驱动力。我们总想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但这种趋势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才开始真正蓬勃发展起来。在这个时期,一大批曾经贫穷的人开始积累资本(一夜暴富)。随着财富的积累,这些人就需要展示他们新的身份地位。当通过钱来向他人展示自身地位时,人们需要有“炫耀性”或“阶级性”消费——能够展示身份和地位的商品和服务。
这种炫耀性消费有三个关键要素。第一,商品必须限量供应。如果每个人都可以买到跟富人同款的华伦天奴运动鞋,那么富人就很难炫耀其独特地位。第二,必须可见。假如运动鞋设计得很普通,跟一般的鞋没什么两样,那么别人也无法从中得知拥有该款运动鞋的人的富有程度。“可见”是指肉眼直接可见或社会属性可见(这在我们的社交中得以体现)。例如,在国外某个奢侈的地方,晒黑的皮肤在肉眼上直接可见,但这也在社会属性上说明了你的地位。(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或同事跟你讲述他们假期的冒险故事,或给你看无数张瀑布和海滩照片,让你无聊到想哭。)第三,价格不受质量影响。如果在质量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上涨,人们仍然购买该商品,那么他们纯粹是为了商品所象征的地位。这种营销策略真的太绝了,几乎所有炫耀性消费的人都会中这个圈套。当然,这也与商品的“可见程度”有关。比如,口红比洁面乳更加可见,所以价格更不容易受到质量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炫耀性消费能提高生活满意度。在俄罗斯,人们花在衣服(可见商品)上的钱越多,他们对生活就越满意。然而也有少数研究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在印度,热衷于在珠宝、手机、休闲度假和嫁妆等商品上消费较高的家庭,生活满意度却较低。 “跑步机效应”也许能解释这种现象。人们想通过消费来追赶他人,但这同时也会反过来刺激他人继续消费。虽然大家都消费得更多了,但相对位置却没变。(这有点儿像开着保时捷或法拉利在社区里兜风的效果。)
有趣的是,社区的不平等程度越高,人们就越会炫耀自己的地位。在卢卡斯·瓦拉塞克和戈登·布朗的一项研究中,他们首次根据收入不平等程度对美国各州进行排名,然后研究各州的谷歌热搜词排名。他们先给60位普通民众看了下面这段话:
人们感兴趣、喜欢买或很想了解的东西反映了他们比别人成功或富有的程度,这些东西被称为“阶级商品”或“地位商品”,购买此类商品的人可能特别在意凸显他们的社会地位。
然后参与者被要求判断谷歌热搜词中的商品是否属于以上类型。结果表明,在不平等程度更高的地区,前40个热搜词中有70%与“地位商品”有关,例如“拉尔夫·劳伦”“皮草坎肩”“香槟宾治”。在收入水平较为平等的州,热搜词都与“地位商品”无关,相反,都与“非地位商品”有关,例如“烤鸡肉”“言情电影”。
我们还发现,社会地位不同的人突出自己地位的方式和程度也不同。当人们跻身上流社会时,他们希望所有社会阶层都能识别出他们的身份,所以会选择容易被所有人识别的身份标记(例如拥有古铜色皮肤、背爱马仕包等)。对这些人来说,地位的可见性至关重要。然而,处于阶层最顶端的人的购买行为却有些不同,他们在意的是能否被顶层的其他人注意到,而且往往是以更微妙的方式。例如,爱马仕铂金包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包之一,它低调奢华的特征只有时尚精英才能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