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贵而重要的房子
这一部分将分析最花钱的商品——房子,观察比较心理和炫耀心理会对此有什么影响。倒不是说拥有自己的房子,而且越大就会让人越不幸福(这方面的证据很少而且说法不一),但就像我们追求的其他东西一样,比如名牌包,有时追赶他人在经济上很难做到可持续。
房子是另一个能让人炫耀的东西,无论是买房还是租房都可以,而且房子所在地区和地段与身份地位关系更大。拥有自己的房子可以看作一种具有绝对价值的欲望(无论与他人怎么比较,房子本身还是有价值的),而且拥有自己的房子还意味着你已经取得了成功,或至少在通向成功的路上了。这样一来,房子既能通过比较带来相对收益,自身又有绝对价值。
在英国和美国,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贷款买房比租房更好,大多数人也确实是这么做的。2010年的英国社会民意调查显示,86%的人会在租房和买房之间选择后者。 1999年该比例为87%,所以2008年的次贷危机对人们的买房欲望根本没有产生什么影响。2014年的一项美国中部民意调查显示,56%的美国人认为房子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千禧一代中该比例略低,为53%。
因此,与拥有住房相关的社会规范和身份象征会让人们无论如何也要努力买房就不足为奇了。英国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与租房相比,一个人的同龄人群体越看重买房,获得抵押贷款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就越大。同一项研究还表明,一个人的同龄群体中买房的人越多,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就越低。而且如果你的朋友买了房,你买房的成就感就会降低。
我的妻子莱斯在社区里认识了一个很有野心的朋友,她问我妻子打算什么时候搬到一个黄金地段的大房子里去。我妻子天真地说,等我有了畅销书并且上几次电视之后(意思就是说我正在拼命赚钱)。(读者朋友请注意:压根儿没有这回事;出版社和电视台的朋友请注意:确有此事。)我们一家四口住在五居室的房子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间,孩子们还有一个游戏室,为什么还要换更大的房子呢?社区有很多人都喜欢这样做,只是为了炫耀而已。
如果某物对人的价值取决于其他人对它的看法,那么它的价值就非常容易受社会叙事的影响。1968年,当我出生时,英国的住房拥有率还不到50%。跟我一起长大的人都住在公有住房里,也没有谁很想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但这一切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变化,玛格丽特·撒切尔通过房屋购买权计划完成了房屋私有化改革,帮助租户以折扣价买房。因此,英国的住房拥有率在世纪之交稳步上升至70%左右,美国也出现了大范围的小幅增长。
从那以后,住房拥有率就一直呈缓慢下降趋势,但在英国和美国都约为63%。历史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会反过来受到行为的影响,与之趋于一致。关于买房的社会叙事未来可能会减弱,但目前还没有。然而,英国的平均房价接近平均收入的十倍,减轻买房压力将减轻许多人其他方面的压力。
除了买房之外,房子的大小重要吗?房子越大,活动空间就越多(例如游戏室),而且可以直观地让人觉得你更有钱、更成功。英国最近一项大范围的研究发现,总体而言,男人的生活满意度会因为房子更大而提升,女人则不会。研究者认为,额外的(可能是空的)房间对男人来说是地位的象征。为了证实这一结论,世界著名的消费专家鲍勃·弗兰克表示,他调查过的大多数人都证实,比起自己住在4 000平方英尺而别人住在6 000平方英尺的房子里,他们宁愿住在3 000平方英尺而别人住在2 000平方英尺的房子里。因此,房子大小对幸福感来说很重要,而且得是自己的更大才行。
近些年,美国郊区的房子变得越来越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并没有对自己的房子感到更满意。房子的身份属性意味着,从搬进大房子中获得的幸福感会对住小房子的感受造成负面影响。瑞典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房子上进行额外投资所带来的好处中,有一半是因为与他人比较而相对产生的。对自己来说,这种好处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都没有多大关系,但这种对比可能会让他人苦恼,并且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军备竞赛”,让更多人因为想要赶超身边的人而盲目购买更大的房子,尽管他们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空间。
小结
如果你拥有的不多,那么努力争取更多绝对是应该的。但是,富裕本身并不能使我们(或我们周围的人)幸福。对大多数人来说,通往财富的道路既漫长又艰难,甚至可能徒劳无功,所以人们想尽可能地走捷径。需要注意的是,对财富的追求是由社会比较和地位驱动的,而不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体验。即使已经拥有很多,许多人对财富的渴望仍然有增无减。
如今,关于财富的社会叙事似乎更强烈了。每一代人都被鞭策要比上一代人更努力奋斗。在我小时候,没有人会觉得家里有一台电视还不够用。而今,英国普通家庭里几乎人均一台电视。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彩色电视时的那种激动。大约在1980年5月10日,我12岁生日时,在邻居家的彩色电视上看西汉姆在足总杯决赛中击败了阿森纳,当时我们家还没有彩色电视。(我12岁生日那天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我的孩子们的出生日子也很美好。)直到现在,我们家里也只有一台电视(不过是超大屏的高清电视)。
这章其实是想告诉大家,如果你不是为了收支相抵而挣扎,那就控制住那些鼓励你无休止地追求更多钱的社会叙事。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所有你能做的事情当中,从而确保那些为了生活而奔波、等着发工资、领着救济金的人能够负担基本的生活开支。(在第七章中会提到,帮助他人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感。)追求财富的叙事陷阱会让人着迷甚至上瘾,如果不正确地引导,就会导致社会中的攀比、物质上的过度消费,进而增加人们的生活成本。
由于家庭责任,特别是随着家庭成员的壮大和社会期望的作用,想在财富面前“适可而止”并不容易。社交媒体也大肆宣传各种有钱或者一夜暴富的生活,来刺激我们的感官。即使没有这些外界干扰刺激我们追求财富,我们也很难在面对财富时做到“适可而止”。虽然告诉自己“钱已经够用了”听起来有点儿无聊,但至少能给人带来极大的解放。一旦你的钱够花,你就可以停止不断担忧了。
专注于追求财富会使我们对他人更加苛刻,要是他人满足于现状、感到幸福,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不上进或者懒惰,这种想法会让更多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苦恼。因此,当别人觉得对他的生活挺满意时,我们就不应该随意给别人贴上“懒惰”“不上进”“没追求”的标签。追求财富的社会叙事使那些不想追求财富的人蒙羞。我们应该赞扬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创造社会价值的人,而不是质疑他们为什么不用其追求财富,社交媒体也应该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其实,对财富的追求还会带来更广泛的影响,比如过度消费、全球变暖、土地和水资源浪费等。在日常消耗品上过度消费会导致生产过剩和废物过多,最终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有人建议,人类还需要一次类似于2008年的经济危机,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你要买东西,请尽量购买可持续使用的商品。
如果你是一名家长,在家里强调“适可而止”的理念能帮助孩子从小培养对金钱的正确观念。去年圣诞节前,我问两个孩子想要什么,他们都说什么都不想要,但如果能收到惊喜就会很开心。作为父亲,我在那一刻感到十分自豪(现在听起来有点儿自鸣得意)。
如果你是一名决策者,你可以将公布收入排行榜改为公布纳税排行榜。要想知道世界首富是谁,在谷歌上一搜立刻就知道了(我上次搜索的时候,杰夫·贝佐斯和比尔·盖茨不分伯仲)。但如果要查世界上纳税最多的人是谁,搜索结果却都是关于哪些国家的税率最高的信息。竞争和比较的社会叙事容易让人感到压力,所以我们应该创造一些能让人受益的社会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