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起于商阳,终于迎香,左右共40穴。取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为井、荥、输、原、经、合。本穴商阳,络穴偏历,俞穴大肠俞,募穴天枢,郄穴温溜。

循行概述:

起于商阳,沿着食指内侧及上肢外侧上缘上行,过腕、肘、肩端、曲颊、口角至鼻孔旁边迎香和足阳明经相接。肩部的支脉,从巨骨交会督脉大椎。过颊部的支脉,入下齿,绕口环唇交会人中。肩部缺盆的支脉,入里联络肺脏,向下归属大肠(图16)。

生理功能:

大肠包括回肠和广肠。大肠上接阑门,下接直肠和肛门。和肺互为表里。大肠司传送、排泄糟粕。

病理证候:

经络症:牙痛颈肿,口干喉痹,咽梗不通,鼻塞流涕,鼻衄,目黄,肩臂上缘至食指等大肠经循行线之肿痛、麻痹、厥冷。

脏腑症:

腹痛、肠鸣、便秘、泄泻、下血、脱肛。大肠气竭绝,则泄利无度。

大肠经穴歌:

二十大肠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

阳溪偏历温溜济,下廉上廉三里长;

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

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

图16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示意图和腧穴
商 阳

部位:

伸指取穴。在食指内侧(桡侧)指甲角外约1分(图16)。

穴释:

商,大肠属金,在五音为商;阳,阳经。此穴在手阳明大肠经,故名商阳。

针灸:

斜刺1~2分或点刺出血;灸3~5分钟。

功能:

清热醒神,疏泻阳明。

主治:

中风,昏迷,耳鸣,耳聋,目赤,咽喉肿痛,齿痛,腮肿,热病汗不出,腹痛吐泻,乳蛾等。

按语:

商阳系大肠经之井穴。有泻阳明热的作用。配少商、合谷、翳风治疗乳蛾、痄腮。配大椎、合谷、风门治发热汗不出。配人中、百会、内关治疗中风、昏迷、休克,有清热醒神作用。

二 间

部位:

握拳取穴。在食指内侧(桡侧)第二掌指关节前横纹头赤白分肉间凹陷中(图16)。

穴释:

二,二数;间,间隔。此穴在食指内侧第二骨节后,故名二间。

针灸:

斜刺1~3分;灸5~10分钟。

功能:

清阳明热。

主治:

鼻衄,口眼斜,咽喉肿痛,腮肿,食积等。

按语:

二间系在肠经之荥穴。配少商、合谷治疗咽喉肿痛,加配天府、膈俞治疗鼻出血。

三 间

部位:

屈指或握拳取穴。在食指内侧(桡侧)第二掌指关节后,赤白分肉间凹陷中(图16)。

穴释:

三,三数;间,间隔。此穴在食指内侧第三骨节后,故名三间。

针灸:

直刺0.5~1.5寸;灸3~5分钟。

功能:

清热止痛,疏经利节。

主治:

咽喉肿痛,梗塞,肠鸣,下泻,牙痛,齿龈肿痛,手背红肿,手指拘挛,上肢瘫痪等。

按语:

三间系大肠经之输穴。与二间仅一节之隔,但二间穴长于治疗鼻衄,三间则长于本经的肠鸣亢进,急性下泄。此外尚有舒筋利节作用,对于手指拘急,握拳不开,用此穴深刺透后溪,常获显效。配天枢、气海、会阳、长强治疗洞泻。

合 谷

部位:

取穴法有三种。

1.拇食二指并拢,在拇食二指之间虎口纹头上。针沿食指侧直刺。

2.拇食二指张开,在虎口上赤白肉际凹陷中。针向两掌骨间近端斜刺。

3.握拳在第二掌指关节与第一掌骨腕端连线的中点,直刺透劳宫(图17)。

图17 合谷取穴法

穴释:

合,开合;谷,山谷空洞也。此穴在拇食二指岐骨间似谷的凹陷处,故名合谷。

针灸:

直刺0.5~1.5寸;灸5~20分钟。

功能:

清泻阳明,疏风镇痛,通经开窍。

主治:

头痛,面肿,目赤生翳,聋哑,鼻衄,鼻塞,牙痛,口噤不开,口眼斜,咽喉肿痛,痄腮,中风,瘫痪,荨麻疹,丹毒,癔病,精神病,癫痫,吐泻,消渴,惊风,热病汗不出,三叉神经痛,扁桃体炎,臂痛,手挛,上肢麻痹,鹅掌风,滞产、难产,胎衣不下,闭经等。孕妇禁针灸。

按语:

合谷系大肠经之原穴。是极为常用的名穴之一。有较好的解表退热和通经镇痛作用。治疗相当广泛,但由于取穴和刺法不同,其适应证亦随之有别。上述第一种针法,属于常规用穴法,正如《四总要穴歌》中“面口合谷收”之句,为后世治疗头面部疾病的依据。配风池治疗发热汗不出。配下关治疗上牙痛。配太冲古称“四关穴”,有开窍醒神之功,故可治疗手足抽搐、小儿惊风、中风昏迷、口噤不开等。第二种针法,是笔者治疗狂躁型精神病的经验用穴法。进针后施以赤凤摇头手法,可立即使患者出现抑制状态,起到较理想的镇静作用。第三种针法常用于治疗鹅掌风。

阳 溪

部位:

手虎口向上取穴。在手腕上侧腕横纹两筋间凹陷中。翘起拇指凹陷更明显(图18)。

图18 阳溪穴

穴释:

阳,阳经;溪,水沟。此穴在手阳明经,腕部两筋间似溪的凹陷处,故名阳溪。

针灸:

直刺5~8分;灸5~10分钟。

功能:

清泻阳明,舒筋利节。

主治:

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生翳,咽喉肿痛,食道痉挛,腕部腱鞘炎,臂痛,腕痛、无力等。

按语:

阳溪系大肠经之经穴。配合谷、阳池、外关对手指拘挛和腕痛疗效迅速。配三间、天突、间使治疗食道痉挛和咽喉气梗。

偏 历

部位:

手虎口向上取穴。在阳溪后3寸桡骨外侧凹陷中(图16)。

穴释:

偏,偏侧;历,经历。手阳明经经历手臂至此偏侧,别走太阴,故名偏历。

针灸:

直刺0.5~1寸;灸5~10分钟。

功能:

疏经活络。

主治:

耳鸣,牙痛,口眼歪斜,腕部腱鞘炎,上肢酸痛,瘫痪等。

按语:

偏历系大肠经之络穴,别走手太阴肺经。有疏经活络的功能,可用于两经产生的腕、臂、肘、肩疼痛及麻木不仁等。配阳溪、列缺治疗腕部腱鞘炎。

温 溜

部位:

屈肘手虎口向上取穴。在阳溪(上6寸)与曲池之间,桡骨外侧凹陷中(图16)。

穴释:

温,温暖;溜,流注。手阳明经之阳气流注至此,能温经散寒,故名温溜。

针灸:

直刺0.5~1寸;灸5~10分钟。

功能:

清泻阳明,疏经活络。

主治:

头痛,面肿,癫狂症,扁桃体炎,上肢酸痛、瘫痪等。

按语:

温溜系大肠经之郄穴。多用于治疗腹痛、肠澼等大肠之急性病。又有疏风通络、清上焦热的作用,用于癫狂、语无伦次等症。配合谷、少商、颊车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下 廉

部位:

屈肘手虎口向上取穴。在曲池下4寸筋肉之间(图16)。

穴释:

下,下端;廉,边缘,又与棱通。手阳明经循行于上肢外侧前缘,此穴在曲池下4寸,肌肉棱起的下端,故名下廉。

针灸:

直刺0.5~1寸;灸5~10分钟。

功能:

疏经活络。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上肢酸痛、麻痹、瘫痪等。

上 廉

部位:

屈肘手虎口向上取穴。在曲池下3寸筋肉之间(图16)。

穴释:

上,上端;廉,边缘,又与棱通。此穴在曲池下3寸,肌肉棱起的上端,故名上廉。

针灸:

直刺0.5~1寸;灸5~10分钟。

功能:

疏经活络。

主治:

胸满,腹痛,腹胀,半身不遂,上肢酸痛、瘫痪等。

手三里

部位:

屈肘拱手,手虎口向上取穴。在曲池下2寸筋肉之间(图16)。

穴释:

手与臂通;里,里程也,一里为1寸。此穴在肘髎下3寸,故名手三里。

针灸:

直刺1~1.5寸;灸5~10分钟。

功能:

清泻阳明,疏风活络。

主治:

牙痛,颌痛,痄腮,胃痛,腹痛,腹泻,高血压,上肢麻痹、酸痛、瘫痪等。

按语:

手三里长于经络病的治疗,因为它的针刺感应相当强烈,胜于曲池,是治疗小儿麻痹、瘫痪或肌肉萎缩、知觉迟钝的首选穴。配臂臑作“穴位埋线”,治疗上肢麻痹和肌肉萎缩等。近代已将其作为治疗高血压、淋巴结核等病的常用穴。

曲 池

部位:

屈肘拱手、手虎口向上取穴。在肘窝横纹头(桡侧)筋骨间凹陷中(图16)。

穴释:

曲,曲角;池,水池。曲肘,此穴在肘骨内缘曲角似池的凹陷处,故名曲池。

针灸:

直刺1~1.5寸;灸5~10分钟。

功能:

调理肠胃,行气活血,疏筋利节。

主治:

瘰疬,喉痹,咳嗽,哮喘,腹痛,吐泻,便秘,肠痈,水肿,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丹毒,高血压,月经不调,上肢肿痛、麻痹、瘫痪等。

按语:

曲池系大肠经之合穴。有疏风清热、行气和血、利节通络的功效。它不但是上肢筋缓臂细或拘急挛痛、半身不遂等经络症的常用穴,还对本腑的上吐下泻、大便秘结、痢疾、肠痈等病症及肺经的咳嗽、哮喘、咽痛、喉痹也有一定的疗效。常用曲池透臂臑治疗淋巴结核。配合谷、风市、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治疗湿疹和皮肤瘙痒。

肘 髎

部位:

屈肘取穴。在曲池外上方1寸,肱骨边缘凹陷中(图16)。

穴释:

肘,肘骨;髎同窌,骨之空隙。此穴在曲池上,肘大骨外缘凹陷中,故名肘髎。

针灸:

直刺5~8分;灸5~10分钟。

功能:

舒筋利节。

主治:

臂肘酸痛、麻痹、痉挛,上肢瘫痪等。

手五里

部位:

屈肘取穴。在曲池上3寸,筋骨间凹陷中(图16)。

穴释:

五,五数;里,里程。一里为1寸,此穴在天府下5寸,故名五里。

针灸:

直刺5~8分;灸5~10分钟。

功能:

行气散瘀。

主治:

瘰疬,瘿气,咳嗽,吐血,肘臂酸痛等。

臂 臑

部位:

垂臂屈肘取穴。在曲池上7寸,三角肌下端凹陷中(图16)。

穴释:

臂同膊、膀;臑,肩膊下䐃肉。此穴在肩膊下䐃肉端。故名臂臑。

针灸:

直刺1~1.5寸;灸5~10分钟。

功能:

疏经散风。

主治:

颈项强痛,瘰疬,瘿气,癫痫,上肢瘫痪,肩臂痛等。

按语:

臂臑系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和阳维脉之会穴。有疏风、散寒通络的作用,治疗外感风寒所致的头项强痛。又可治疗肩背痛和胸痛。对瘫痪、小儿麻痹、肌肉萎缩的病人,疗效胜于肩髃。配合谷、膻中埋线治疗癫痫。

肩 髃

部位:

正坐将胳膊举与肩平取穴。在肩头前面正中凹陷中(图16)。

穴释:

肩,肩骨;髃,髃骨。举臂此穴在肩前两骨间凹陷中,故名肩髃。

针灸:

向腋窝直刺1~2寸;灸5~10分钟。

功能:

理气化痰,舒筋利节。

主治:

颈项强痛,瘰疬,瘿气,麻痹,半身不遂,瘫痪,肩关节周围炎,肩臂酸痛,手臂拘急等。

按语:

肩髃系手阳明大肠经和阳脉之会穴。能治疗本经病症和上肢挛痛及瘫痪。配肩髎、臑会、条口治疗肩关节周围炎。配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悬钟治疗偏瘫。

巨 骨

部位:

正坐垂肩取穴。在肩头之上,锁骨肩峰与肩胛冈之间的凹陷中(图16)。

穴释:

巨,形似巨字;骨,锁骨,谓之巨骨。此穴在肩上两叉骨间,似“巨”字形的凹陷中,故名巨骨。

针灸:

直刺5~8分;灸5~10分钟。

功能:

宽胸理气,疏经利节。

主治:

胸中满闷,瘰疬,瘿气,半身不遂,屈伸困难,颈项强痛,肩臂酸痛等。

按语:

巨骨系手阳明大肠经和阳脉之会穴。配风池、悬钟治疗颈项强痛。

天 鼎

部位:

正坐直颈取穴。在颈侧部扶突下1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图16)。

穴释:

天,头颈在上为天;鼎,三足两耳煮茶、焚香之古鼎。此穴在颈旁似鼎状的三条肌腱顶部,故名天鼎。

针灸:

向前斜刺0.5~1寸;灸3~5分钟。

功能:

理气化痰,清利咽膈。

主治:

咽喉肿痛,气梗,瘰疬,瘿气,胸、背胀痛等。

扶 突

部位:

正坐直颈取穴。在颈侧部结喉旁3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图1)。

穴释:

扶,铺四指曰扶,为三寸;突,突起。此穴在结喉突起旁三寸肌肉隆起处,故名扶突。

针灸:

向前或向后斜刺0.5~1寸;灸3~5分钟。

功能:

理气化痰,清利咽膈。

主治:

咳嗽,哮喘,咽喉肿痛,瘰疬,瘿气等。

禾 髎

部位:

正坐或仰卧取穴。在鼻翼直下,督脉人中旁五分(图16)。

穴释:

禾,五谷也;髎同窌,骨之空隙。此穴在鼻翼下凹陷中,可嗅到五谷气味之处,故名禾髎。

针灸:

直刺2~3分。

功能:

散风清热。

主治:

鼻塞,流涕,鼻衄,嗅觉不灵,昏厥,口噤不开,口眼斜等。

迎 香

部位:

正坐或仰卧取穴。在鼻唇沟上端,鼻侧凹陷中(图16)。

穴释:

迎,迎接;香,芳香。此穴在鼻唇沟中,能迎、嗅芳香气味之处,故名迎香。

针灸:

直刺或向鼻孔斜刺2~5分。

功能:

清热散风,通利鼻窍。

主治:

面痒,面痛,浮肿,口眼斜,鼻塞,鼻衄,嗅觉失灵,鼻炎等。

按语:

迎香系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之会穴。顾名思义,其穴为治疗鼻病的主穴。有散面风,清肺热的作用,治鼻塞、鼻衄、面部肿痛、瘙痒、麻木及蚁走感。配上星、攒竹、上迎香、合谷治疗急、慢性鼻炎和嗅觉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