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常见护理技能情景模拟
- 杨惠云 李谧宁
- 1578字
- 2020-08-29 05:09:00
二、自我效能理论简介
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能做什么与否的能力信念。自我效能的本质是一种自我生成能力,通过对认知、社会、情感及行动等各种技能的整合,从而形成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和评估,最终成为个体的内在自我信念,从而对个体的行为、选择、情绪等产生影响。
(一)自我效能理论信息来源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信念的建立,来源于人们通过各种不同途径获取的关于自我能力、才智的信息基础,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变化受到信息源的影响。其来源主要有以下4种:
1.亲历的掌握性经验
即来自个体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形成影响最大。通常来说,个体既往的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失败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是,亲历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与否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任务的难易程度、个体付出的努力、执行任务中的环境背景等。例如,个体在执行一项难度较低的任务时,在资源充足的状况下,依然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获得成功,这样的成功经验并不能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同理,在阻力较大的环境中执行高难度的任务,虽然尽力却失败时也并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反而会激发出主体更强的意志力。
2.替代性经验
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结果来获得对自身能力可行性的认识。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人获得成功,会提高个体自我效能,增强自我成功的信心。相反,看到其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两者的相似度越高,对自我效能的影响也就越大。
3.言语说服
通过他人的鼓励、劝告而相信自己拥有获得成功的能力。特别是在个体遭遇困境怀疑自我能力时,如果有重要的人物对其给予积极评价,会增强自我效能。说服效果同样受到劝说者自身的能力、专长、威望及内容可信性等影响。
4.生理和情绪状态
生理上的疲劳、疼痛会增强个体的无能感,情绪上的焦虑、抑郁会使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只有当人们处于一个身心平和的稳定状态时才能冷静地进行分析,作出正确的认知判断。
人们对来源于各种渠道的信息进行认知加工,有效整合,促进自我效能的形成、信念的加强,最终影响着人们的身心活动。
(二)自我效能的作用机制
自我效能信念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感觉、自我激励及行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认知、动机、情感和选择过程来调节人类活动,这些过程通常是协调作用的,而非孤立的影响。
1.认知过程
自我效能信念通过思维过程对行为产生影响。首先,人类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是受思维调节的,因此,自我效能会影响目标的设定,自我效能感越强的人其目标设定越具挑战性。其次,自我效能影响认知构建,人们的效能信念会影响对情境的解释,高效能感的人想象成功的场景,其行为表现更为积极,而成功的行为则会进一步增加其效能感。最后自我效能会影响推理思维,对于不确定、压力大情境中的多种信息分析、处理,需要有强的自我效能感才能维持其任务定向。
2.动机过程
人类动机的产生是认知性的。通过认知性动机,人们激发其行为并根据预先思维指导其行动。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人们的努力程度以及面对挫折、困难、失败时的应对态度,自我效能感强的人会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或是条件不利;而自我效能感弱的人则会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的欠缺。
3.情感过程
自我效能在情感的自我调节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人们面对灾难性事件、危险、意外等情境时,自我效能将决定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等情绪反应。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对情境的控制感越强。自我效能感弱的人则会体验到强烈的应激状态和焦虑唤醒,伴随着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加等神经生理调节。
4.选择过程
自我效能感还影响个体对环境及行为方式的选择。通常个体会选择自己能够有效应对的环境,避免无法控制的环境。环境选定后又会影响其行为和人格的发展。自我效能高的人选择的活动和挑战性往往也高,自我效能低者则会尽量避免失败,选取比较稳妥或易于实现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