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特殊人群的失眠
(一)老年人失眠

老年人失眠一般是指60岁以上人群的失眠。各种研究均证实,失眠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有调查显示65岁以上人群失眠发病率约40%。表现为平均睡眠时间减少,年轻人平均每天7~8小时,60岁以上人群约6.5小时。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连续性下降,唤醒阈值减低,浅睡眠增多,昼夜节律改变,老年人睡眠时相前移,早睡早起型睡眠多见。

老年人失眠常受环境因素影响。老年人适应能力下降,气温气候变化、家庭变故、强光、噪音、过冷、过热等都可能引起失眠。老年人退休后原有生活节奏改变,常有白天活动少、小睡增多、喝茶、饮酒、吸烟、看电视过晚等不良生活习惯,健康、经济与家庭问题等生活应激。此外老年人罹患躯体疾病多,常因各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也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老年期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情绪等高发是失眠的另一重要因素。某些老年相关性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障碍、下肢不宁综合征等也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因素。

(二)女性失眠

女性是失眠的高发人群,女性失眠发病率约为同龄男性的1.5~2倍。造成女性失眠高发的原因主要是女性感情细腻且较为脆弱、多思多虑,随着年龄增大,抗压能力减退,各种压力易导致心理应激反应。其次在女性的月经期、孕期、更年期的生理波动可显著影响睡眠。

(1)女性经前紧张综合征:

女性在月经前期和月经期表现为身体不适感、情绪变化、头痛乏力、乳房胀痛、紧张失眠等症状。这些症状始于经前7~14天,经前2~3天达高峰,经前后消退。超过70%的女性抱怨月经期睡眠障碍,失眠最常见。失眠的发生与雌激素的急剧下降有关。

(2)围生期失眠:

妊娠期间睡眠障碍是随后发生产后抑郁的高危因素。妊娠前3个月睡眠总量增加,此后睡眠量有所减少。尤其是妊娠晚期和年龄超过30岁的孕妇,睡眠片段化、有效睡眠时间减少和睡眠质量下降。睡眠片段化可能与妊娠期间的多种生理性变化相关,包括妊娠相关性恶心呕吐、尿频、子宫收缩和胎动等,还可能发生和伴随失眠的其他类型睡眠障碍,如下肢不宁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哺乳期睡眠片段化或睡眠时间不足是情绪紊乱和抑郁发作的危险因素。因新生儿和婴儿的睡眠觉醒节律尚未完全建立,夜间会多次觉醒,寻求哺乳、排泄、哭闹等,均可导致产妇适应不良性失眠。

(3)围绝经期失眠:

影响围绝经期女性睡眠的因素包括年龄、卵巢激素分泌紊乱和(或)伴随的躯体不适,如潮热、盗汗、心悸和情绪障碍等。绝经期女性睡眠呼吸暂停、下肢不宁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和夜间痛性肌痉挛的患病率明显增高,这些都增加了失眠的发病率。

(三)儿童失眠

对于儿童,充足的睡眠是保障脑细胞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成熟的必要条件,对儿童的体格、情绪、认知及社会适应性等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生儿需要超过70%的睡眠时间,3~4岁幼儿需要12小时,学龄期儿童需要9~10小时,大于7岁的儿童需要8~9小时。而国内学龄期儿童存在睡眠不足的问题。

儿童失眠的原因包括快节奏的学习方式、考试的心理压力、高科技产品的影响、睡眠环境不良、躯体疾病、饮食习惯不良、精神障碍等。

幼童的失眠主要有2个亚型,分别为入睡相关型和强制入睡型睡眠障碍,均与看护者或父母的行为高度相关,也与家庭及其文化背景相关。强制入睡型睡眠障碍系由于照料者不适当地强迫儿童就寝,导致即使到了常规就寝时间,儿童也拖延或拒绝上床。只有当照料者采取强制性措施,患儿才能入睡,否则睡眠将延迟。入睡相关型睡眠障碍通常指:①相关度高或要求高,如需要持续摇晃、抖动、含奶嘴;②当缺乏关联设定时,入睡显著延迟或睡眠确实紊乱;③为了加强睡眠发生,经常需要看护者干预。

儿童失眠可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通常不及成人严重。儿童不善于语言表达,更多表现为疲劳、瞌睡、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多动、该就寝时不愿上床等。

(四)特殊人群用药
(1)老年人:

首选非苯二氮类、雷美替胺、褪黑激素缓释剂、小剂量多塞平或苏沃雷生(suvorexant)。

(2)妊娠和哺乳期女性:

缺乏安全性资料。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雷美替胺、小剂量多塞平、米氮平、曲唑酮属美国FDA纳入的妊娠期C类药物。

(3)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伴发失眠慎用苯二氮类药物;非苯二氮类药物可以治疗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伴发失眠。扎来普隆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不明确。

(4)儿童:

尚无批准用于儿童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