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小儿脑瘫的诊断

一、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是指对6个月以内的小儿脑瘫作出尽可能的诊断,以免耽误治疗,但要特别慎重。

1.高危因素

早产、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和胆红素脑病等。

2.五大症状

①运动发育落后,出现手握拳及斜视等;②头后背身体发硬等姿势异常;③异常哭闹,易激惹,过分安静或持续哭闹,哭声微弱;④少动;⑤哺乳、吞咽困难。

3.体检三要素

①肌张力异常(高或低);② Vojta姿势反射异常(5~7项);③ 原始反射异常(减弱、亢进、不对称、出现或消失延迟)。

在小儿运动发育落后出现以前,如有下列表现应想到脑瘫的可能:①过度激惹、持续哭叫及入睡困难;②早期喂养困难,吸吮及吞咽不协调,频繁吐沫,体重持续不增;③对噪声及体位改变容易出现“惊吓”,平时“敏感”,易“激动”;④护理困难,表现在穿衣时难将其手臂插入衣袖里面,背部僵硬呈弓形并哭叫;⑤运动发育出现“提前”,如患儿在会坐以前,当别人扶其呈立位时能双腿直立支撑身体;⑥经常用一只手取物、握物,可能是偏瘫。但以上情况需综合考虑,并非具备某一项就诊断为脑瘫,但一定要进行随访和必要的早期干预。

二、诊断

(一)必备条件

1.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

婴幼儿脑发育早期(不成熟期)发生:抬头、翻身、坐、爬、站和走等大运动功能和手功能障碍,或显著发育落后。功能障碍是持久性、非进行性,但并非一成不变,轻症可慢慢好转,重症可慢慢加重,最后可致关节挛缩畸形。

2.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

包括动态和静态以及俯卧位、仰卧位、坐位和立位时的姿势异常,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姿势发育而判断。脑瘫患儿的卧位、坐位和立位的姿势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运动时出现运动模式异常。

3.肌张力及肌力异常

大多数脑瘫患儿的肌力是降低的;痉挛型脑瘫肌张力增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肌张力变化(在兴奋或运动时增高,安静时减低);可通过检查腱反射、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来判断。主要检查肌肉硬度、手掌屈角、双下肢股角、肢体运动幅度、关节伸展度、足背屈角、围巾征和跟耳试验等。

4.反射异常

主要表现有原始反射延缓消失和保护性伸展反射(降落伞反射)延迟出现或不出现。

(二)参考条件

1.有引起脑瘫的病因学依据。

2.可有头颅影像学佐证(52%~92%)。

3.除外遗传代谢病、进行性和变性疾病。

4.除外全面性发育落后(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GDD)、发育指标/里程碑延迟(developmental delay/delayed milestone)、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和发育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等。

(三)诊断流程

脑性瘫痪的诊断流程见图2-2。

图2-2 脑性瘫痪的诊断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