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爆发,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在此次战争中全军覆没,清政府“自强”“求富”的愿望也随之破裂。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直接导致了其经济方面的巨大损耗和国家主权的再次损失,并且又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帝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变得更加疯狂。而这一年正值中国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这年春天一科考试结束后,举人们正在等待发榜,与此同时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了京城,科举考生闻此噩耗后都十分气愤。其中的考生康有为和梁启超一起写了一本长达万字的奏折,提出“变法”“拒和”“迁都”等多项主张。这份奏折经十八省举人响应,可谓影响巨大。接着康、梁又带领十八省举人和千万群众到都察院启奏。这次上书最后并没有交达到光绪帝手中,但是却在国内多地都造成了不少积极影响。
公车上书失败后,许多维新变法人士又陆续在国内多处创立报刊,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康、梁师徒在北京创立的《万国公报》、又由梁启超主要负责筹建在上海创立的《时务报》以及严复在天津创立的《国闻报》等。维新变法思想渐渐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1898年冬,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加剧,维新变法情绪迅速高涨。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此前国内形势严峻,强调变法之紧迫与重要。在维新派的说服下,光绪帝也有又不愿做“亡国之君”的想法,决定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事诏》宣布实行变法。这次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同样也是一次巨大的思想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想要通过教育、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来使中国变得强大起来,可是维新派的局限性和封建主义的挤压使这次变法运动很快就陷入了失败的深渊之中。
由于维新所及内容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变法运动从而受到了严重的镇压和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再次临朝训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随后又下令捕捉维新变法人士并废除变法措施。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到法国、日本避难,而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位变法人士被捕,最后在北京菜市口被处决,史称“戊戌六君子”。
随着六君子的血洒处决场和慈禧太后的一系列恢复旧制的举措,从而宣告了变法运动的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处,其中维新派就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⒈维新派依靠一个毫无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又脱离人民群众⒉维新派缺乏实际经验,果断下手进行多项改革措施⒊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⒋封建地主阶级的阻挠和排斥。这次教训验证了维新变法在当时正处于封建制度的旧中国并行不通。在此之后,国内革命情绪愈加高涨,更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唯有革命才是挽救中国的正确道路。
戊戌变法的积极方面也有很多,它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并将“民主”意识进一步地深入人心,为此后爆发的辛亥革命起到了思想的铺垫,同时也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