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之后,国力日益强盛,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当时的日本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国内的产业革命出现高潮,急需对外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但是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自然资源匮乏,市场狭小,于是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开始向外扩张领土。为此,日本与1887年制定了《清国征讨策略》,其中主要以侵略中国为主要目标,进而实现“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巨大野心。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这场农民风暴令朝鲜封建统治者感到惶恐不安,于是立即派兵镇压农民起义,但是起义军多次打退进攻。朝鲜统治者看到单凭自己的力量还无法镇压农民起义军,于是向他们的宗主国清朝发出求助。清政府应朝鲜国王请求,派兵支援朝鲜。日本对朝鲜的吞并可谓是蓄谋已久,所以当清军来到朝鲜时,日本也乘机出兵。
朝鲜的国内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后,清政府令赴朝支援军队定期返回国内,同时督促日本立即撤兵。各国舆论强烈谴责日本的出师无名,但是日本政府继续派兵。日本蓄意挑起战争的意图十分明显。清政府为了避免战争的发生,他们希望英、俄两国调停,以此来迫使日本打消引发战争的意图。但是在日本的干涉和极力阻止下,俄、英都没有帮助中国。
在日本步步紧逼的同时,清政府内部却矛盾重重。以慈禧太后为主的政治集团,操控了军政大权和外交大权,他们主张主张议和;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主战,但是他们毫无实权、力量薄弱。
清政府的主和派想方设法与日本议和,可是日本决意在战争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1894年,日本军舰在朝鲜狼牙湾丰岛附近海面,突然袭击中国船舰,悍然挑起战争。清政府见谈判无望,被迫加入战争。光绪帝下诏对日作战。接着,日本明治天皇也宣布作战。中日甲午战争随着两国的宣战而正式爆发。
1894年9月,日军分多路进攻平壤,清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英勇牺牲。清军统帅叶志超怯懦无能,最后委城而逃,平壤最终陷落。
北洋水师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期间一手创办的舰队,各支舰船的管带都是极为优秀的人员。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舰队上上下下的将领和士兵都在奋勇杀敌。可是,由于清政府各级官员的腐败,朝廷发放的军饷大部分都被他们装进私囊。就这样,军饷由上到下逐渐减少,最后通往海军舰队的实际军饷所剩无几。
黄海海面上战斗十分激烈,日本舰队和北洋水师都各有损伤。致远舰在耗尽弹药之后,船身受到了极大破坏。作为致远舰管带的邓世昌,在船舰即将沉陷海底时下令全速向前冲击,欲与“吉野”号同归于尽,但是途中遭到了日本船舰的猛烈进攻,最终船舰由于身负重弹而沉没。邓世昌在掉入海水中时放弃了可以生还的救援机会最后同全船将士壮烈殉国。
黄海海战,北洋水师的损失惨重但是主力尚存,但是李鸿章却下令全部船舰撤退至威海卫。
在陆地战场上,日本军队分两路进攻,一路是渡过绿江,另一路便是从辽东半岛登陆。在进攻过程中,中国守军大多贪生怕死、不战而逃,从而导致日本军一路迅速攻占多处城池,加速了中国在战争中的溃败。日本军登陆旅顺后,对当地居民进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留下了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两万多中国人因此丧生。
海面战场上日本军舰步步紧逼,北洋舰队孤立无援、陷入绝境。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悲痛和绝望在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李鸿章耗尽多年心血辛苦培养的成果就此化为泡沫。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马关议事。日本政府的财政已经严重亏损,再也进行不了战争,明治天皇派官员极力说服李鸿章签订条约,而李鸿章万般拖求只为减少清政府的损失。谈判陷入了僵局。而此时清政府电书李鸿章命他快速签订条约。万般无奈之下李鸿章只好在合约上签字,与日本达成《马关条约》。条约内容中中国需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岛以及所属岛屿给予日本,赔偿日本军费共2亿两白银,还被迫开放多处通商口岸并允许在此建设工厂等。台湾人民闻此噩耗后都十分伤心,他们不愿做亡国奴,当地军民纷纷拿起武器自主保台,全力阻止日本的侵略,但是因实力悬殊、寡不敌众而失败。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加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帝国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越加方便和巨大,西方列强都想在中国这个广大的市场上分得一杯羹,随后便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