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气道管理和气管内插管

【概述】
1.保持气道通畅是成功抢救危重患者的基本要求。
2.气道管理是为保证患者气道通畅,提供有效通气和供氧。
3.ETI是气道管理的重要环节。
4.根据气道管理的难易程度分为基础气道管理和高级气道管理。
【知情同意】
1.告知已授权家属气道管理的必要性、基本操作步骤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取得已授权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基础气道管理】
1.常用方法
(1)手法开放气道。
(2)口咽/鼻咽气道。
(3)球囊面罩通气。
2.常用于院外急救。
3.无法支持气管内清理。
4.随后需行高级气道管理。
【适应证】
1.气道梗阻。
2.呼吸抑制。
3.清理上呼吸道分泌物。
4.高级气道管理前准备。
【操作技术】
1.托颌法
(1)双手手指放在两侧下颌角后方。
(2)轻轻垂直向上抬起下颌(图21-1)。
图21-1 托颌法
2.仰头抬颏法
(1)头后仰,轻轻抬起下颏(图21-2)。
图21-2 仰头抬颏法
(2)疑有颈椎损伤或下颌关节炎者禁用。
3.口咽通气道
(1)口咽气道顶端朝上腭。
(2)经口插入约数厘米后,旋转180°继续推进(图21-3)。
图21-3 插入口咽气道
(3)适用于气道反射迟钝者。
(4)清醒患者易致呕吐和误吸。
4.鼻咽通气道
(1)经一侧鼻孔插入。
(2)阻力较大时,换对侧鼻孔插入。
(3)颅底骨折患者禁用。
(4)凝血功能障碍者慎用。
【高级气道管理】
1.常用方法
(1)经口/鼻ETI。
(2)喉罩通气。
(3)气管切开插管。
2.经口/鼻ETI通常是临床首选方法。
3.经鼻ETI可增加鼻窦炎和VAP的发病率。
4.估计需长时间人工气道支持或无法ETI的患者可考虑气管切开插管。
5.紧急情况下不宜首选气管切开插管。
6.其他不常用的方法有纤维支气管镜插管、经喉罩插管和逆行气管内插管。
【适应证】
1.气道梗阻。
2.呼吸衰竭。
3.气道保护机制失效。
4.清除气管内分泌物。
【建立高级气道前准备】
1.判断是否为困难气道
(1)肥胖。
(2)颈部短粗。
(3)颈部后仰受限。
(4)上切牙突出。
(5)下颏后缩。
(6)张口受限。
(7)舌体肿胀。
(8)面部创伤。
2.急救药品
(1)镇静药、肌松药。
(2)升压药及抗心律失常药。
3.监护设备,有条件时配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仪。
4.配备至少一名训练有素的助手。
【操作技术】
1.ETI前,面罩高流量吸氧>3分钟。
2.常规给予镇静药。
3.Glasgow昏迷评分低或循环不稳定者,应减少镇静药用量。
4.有误吸风险者,应用快速顺序ETI技术。
5.挤压环状软骨,压迫食管,防止胃内容物反流。
6.患者麻痹后,将Macintosh喉镜尖端置于会厌谷,向前上方提起舌根,暴露声带。
7.直视下将ETT经声带下置入。
8.ETI后需判断导管位置
(1)常规拍胸片确认导管位置。
(2)通过听诊双肺呼吸音判断较常用。
(3)也可通过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判断导管位置。
(4)ETT尖端位于声门下4~5cm,气管隆嵴上方≥2cm。
(5)导管尖端至上切牙距离
1)男性约22~24cm。
2)女性约21~23cm。
9.插管成功后固定插管。
10.固定插管后连接呼吸机并设置相关参数。
11.插管后给予镇静药,提高患者舒适性和插管耐受性。
【注意事项】
1.维持血氧饱和度是首要原则。
2.ETI困难或血氧饱和度下降时,恢复到基础气道管理,应用简易呼吸器面罩通气。
3.喉镜视野良好但无法将导管插入气管时,可利用导丝引导插管。
4.导管通过声带困难时,需更换较小型号插管。
(1)经口ETI时,成年男性选用8.0号导管,女性选用7.0号导管。
(2)经鼻ETT较上述直径小0.5~1.0cm。
5.连续两次插管失败后换喉罩通气(气道反射完整者禁用),并立即寻求帮助。
6.无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设备时,应简要检查气道通路。
7.怀疑ETT位置错误时,应立刻拔除导管,并进行基础气道管理。
【常见并发症】
1.插管过程中
(1)导管误入食管。
(2)牙齿脱落。
(3)心律失常。
(4)胃内容物误吸。
2.插管固定后
(1)气囊漏气。
(2)意外拔管或脱管。
(3)VAP。
(4)气管食管瘘。
(5)导管阻塞。
(6)气管软化及狭窄。
3.气管切开
(1)出血。
(2)皮下气肿。
(3)纵隔气肿。
(4)气胸。
(5)肺部感染。
(6)套管脱出。
(7)气管食管瘘。
(8)气管软化及狭窄。
(余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