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大学我做主: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故事
- 席酉民
- 4508字
- 2021-03-26 19:04:28
一、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
面对全球化和网络化的世界,当我们讨论教育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不可回避: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只有知道未来对人的需求,才能做好教育。应该说未来之人才像是骑在疯牛背上的斗牛士,面临全球化的背景和动荡不安的环境,要驾驭一个“狂野暴躁”的事业。大家知道斗牛士能够在牛背上坚持几秒钟就很不容易,什么样的人才能待得更久?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当前时代的趋势和特征。其一,链接革命会改变很多个体、组织和社会行为,自然包括学习的行为。我们传统的教育是以教知识为主,现在通过一个芯片、可穿戴设备或者智能手机,人们就可以把所需知识全带在身上或通过搜索获得,为什么还要记忆这些知识?如果可以随时随地廉价获取知识,而大学还是以教知识为主,这样的大学意义何在?其二,由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出现,人甚至所有的东西被“一网打尽”,社会将形成一种新的生存状态,叫作共生(symbiosis),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赢。其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组织、我们的教育,在更多的领域,范式革命正在涌动。其四,要赢得未来,世界需要一种全球的竞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要从过去消除无知转变到帮助人类应对新的挑战,我们将这种挑战总结为UACC,即由四个变量构成的人类生存空间:不确定性(uncertainty)、模糊性(ambiguity)、复杂性(complexity)和快变性(changeability)。谁也无法逃脱这四个变量的影响,也就是说,未来大家都生存在UACC这样一个空间里面,我们的教育和未来的人怎样在这样的时空里面对生存和竞争?应该说当下教育的改革对这个问题的回应还不多。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教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求而又难以产生根本的变革?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曾指出:任何公益事业和非营利性组织的结构变革大部分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比如,大学发展史上很重要的洪堡大学,其诞生不是由大学教授而是由一个外交官来推动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的迅速变革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社会对大学的不满。现在社会迫切需要大学变革,家长和孩子都不满意,甚至连教育者自己也很不满意,更何况还有一系列的颠覆性技术会颠覆大学的生态,然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似乎都被锁定在一张无形的网中,难以自拔,大学的变革步履艰难。而克里斯滕森“未来十五年内一半美国大学会面临破产”的话让很多人感到震惊。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是行动还是观望?实际上迫于社会舆论和压力,国内现在也有各个层面的教育改革方案,但这些方案基本上都是针对琐碎的内部管理问题,很少思考时代对教育的挑战以及我们如何应对挑战。然而,只有前瞻教育面临的大挑战,才能真正让改革有希望。
1 互联网技术颠覆传统教育的价值
不难发现,当社会已经完全被网络化,学习的行为方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一千多年来传统的大学经历了多次变革,从最原始的宗教为目的到知识的传播到研究再到重视社会服务,基本上只是大学的功能不断地向外延伸,在运行模式上几乎没有太大的革命性的变化。但在知识获取日益便捷廉价的现在,传授知识解决无知已经不是大学的主要任务。现在在大学里、在社会上,人们很难无知。而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知识信息量太多,要在杂乱的知识中选择自己认为是对的和正确的,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或迎接挑战。如果你不懂一件事情,不怕,只要你有谷歌,有百度,你可以立即得到一个大概的答案,难的是你如何判断它的正确性。我们现在是有知,但是不见得懂,不见得会,这才是这个时代学习最主要的任务。所以说,如果课堂仅仅是让大家“知道”,一定会有大量的替代物来挑战。
当然对“教育”这个词的理解本身就有争议,有人说“教育”这个词是中国翻译过来的,永远是强调以“教”为主,以教师为主;而教育在西方语境下是以“学生”为主体,是“我”在学习。不难看出,前者是塑造人,后者是自己成长,学校是帮助,这实际牵扯到教育的根本理念问题。
我们看看现在人们日常的学习行为方式: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和正式学习(formal learning)。课堂、教学大纲的设计基本上是正式学习。先不说正式学习进行得好还是不好,对还是不对,先认真看看当下的正式学习的现实情况,有多少教师认真研究了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这门课程想训练学生什么样的素养?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知识?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训练这种东西更为有效?这些根本问题要么没得到重视,要么没有得到非常有效的研究。即使正式学习做到位了,现在学生有多少时间花在正式学习上?基本上是以非正式学习为主,真正的正式学习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正式学习本身又有问题,学生上课的时候拿着手机挑战老师,如果教师是以传统的方式去上课的话,学生肯定不愿听,所以有大学包括一些有名的大学不得已每次在课堂的门口挂一个布袋子,学生上课之前必须把手机装进去。这是很荒谬的事情,其实在无法回避移动智能工具的当代,手机似乎应该变成一种学习的工具。
西浦在2016年4月发布新的主页,在技术上可以实现网页在手机、平板之类的任何移动终端设备上自由使用,这样所有智能终端设备便可以整合到教育过程中,利于学生有效使用和共享资源,并强化有效的互动与合作。在西浦,一门学问分别由讲座(lecture)、研讨(seminar)、项目(project)、工作坊(workshop)、自学等组成。讲座一般是大课,过去跟学生互动时,不可能允许每一个学生去做很长的表述,或者需要征集大家意见的时候很难。我们经常看到中央电视台的投票系统(clicker),可以即时统计多少人支持,多少人反对。我们开发了相应的手机课堂支持系统,而且更进了一步,不仅仅是简单的赞同或反对,还可以做一些比较短的评论(comment)。诸如此类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快速、大量、频繁的互动通过现代手段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手机成了一种促进课堂互动教学而非干扰的工具。所以,除了迅速改进正式学习方式外,我们还需要非常重视如何支持比重日益增加的非正式学习,如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学、研究,然后做项目,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一所学校,把非正式学习变得更有价值,让正式学习来指导非正式学习,就变成当代大学的一个新的挑战。
西浦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事实上,西浦的课时数比传统大学少1/3,但课堂的功能已从过去讲授知识逐步转移到引导学生学习上。所以学生中经常有人笑谈:“只要你胆大,天天都是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强调“体验式学习”,中国民间也有“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辩一辩”的说法,西方人则讲“learning by doing”(干中学)。还有一种学问,叫作“education cybernetics”(教育控制论),即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提供环境和资源;教师提供指导;学生学习或相互学习。那么,在该过程中教育者提供什么样的干预,会让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能得到最大的价值?这也是现代教育需要探索的重要任务之一。
2 教学重塑迫在眉睫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传统的课堂:永远是教师主导,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讲知识点,学生记知识点,考试时候教师画重点,学生背知识点,然后得完高分忘知识点。
教学的功能涵盖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传统的教学大多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记忆与理解层面。记得我做西交大管理学院院长时去听“名师”上课,20分钟就不愿听了,学生也开始交头接耳。为什么?不是教师讲得不好,他讲得非常清楚,但一堂课就集中在一两个知识点上,前边听明白了,后面就无心听了。但当课堂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地方,一堂课不会集中在一个知识点上,可能讲一章或更多,交代一个体系或框架,从整体上帮助学生学习,然后学生自己去搭建出一个完美、丰富的知识体系。在搭建的过程中,学生要去学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和别人合作,学会用这个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记住了知识,而且学会了一系列人生所需要的能力。因此,如何教学,也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大学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更是一个帮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知识只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实现学生成长这样一个梦想。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学生应处在核心位置,教师要把自己看成一种教育资源,看成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而不是塑造者,然后学校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平台,支持学生有效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课堂只是学习的一小部分,而且是引导性的,大量的学习发生在课堂之外,学生通过自学、案例、项目、研究、实习、团队合作,甚至是社会的调研等使自己习得知识、训练能力、提升素养。
那么如何组织学与教,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吸引学生持续的关注度?有研究表明,就学生持续的关注度而言,讲课效果最差,然而很多大学目前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就是上课。因此,教学重塑迫在眉睫。我们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是教师的事。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让他们少走弯路。如果我们让学生感到上课是为教师来的,这个学生一定学不到多少东西。如何创造像我们上面提到从上课到实习、项目、研究等一系列的机会让学生去展现自己,帮学生融入其中去学习?这是教学重塑的重要任务。
3 大学需要重新定义
现在人类被一“网”打尽,是一种网络化的生存。网络化环境和信息技术使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几乎所有的组织都在思考它的新版本,大学概莫能外,否则将会面临哈佛管理教授预言的那样将面临破产!那么大学的新版本是什么?
近年来,关于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网上教育讨论得比较多,然而不少网课只是把传统的教育计算机化,也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如美国的可汗学院。假如一些公司,出重资吸引全球最优资源搞网课开发,用现代教育的方式提供服务,便会吸引足够的学生选读,公司可获高额利润,于是没有一个大学可以跟这门课程较量。如果因高额利润有成千上万这样的公司涌现,而大学依旧遵循传统的教育理念单纯地提供知识,大学一定会被打败。但是,如果大学认真研究现代环境下校园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支撑教育并站在这些公司的肩膀上,即使一千个这样的公司联合起来也没办法打败它,因为这些公司很难制造出校园的价值。那么校园的价值是什么?如果没有考虑清楚,就有可能败在这些公司的手下。如果考虑清楚了,你既能利用这些公司站得更高,也可使校园的价值得以提升。一个人在屋子里通过网络选学50门课,跟在校园里学50门课的价值完全不一样。
当人类面临的环境高度不确定、复杂、模糊和快变,我们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能力、素养和智慧。世界上不少学者在研究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训练哪些知识、能力、素养和智慧。即便有了答案,还涉及如何训练的问题。因为能力、素养和智慧无法通过课堂教出来。
那么,在能力、素养和智慧越来越重要的时代,大学教育能够满足时代的要求吗?能力怎样训练?素养怎么提高?如何让学生更有智慧?自然,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已远远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不难理解,能力靠训练和实践,素养需熏陶和滋养,智慧在感悟和启迪,那么学校如何有意识创造这样的条件和环境,如何营造氛围和文化,如何设计教学和活动,帮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能力、素养和智慧?怎样有意识地把这些训练纳入学校的育人计划?这是当代大学需要深入探索的。尽管现在大部分学校还是以教知识为目标的内容导向、被动式的教育,但世界上已有不少积极的讨论和探索,已有不少学校和教育者在逐步从以内容为导向的教育转到以结果为导向、主动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