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大学我做主: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故事
- 席酉民
- 1449字
- 2021-03-26 19:04:27
第二章 教育理念:从教知识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未来教育的情景。
情景1 随着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机器人革命的到来,二三十年后,靠体力工作的岗位,将会被机器人占领;靠知识和逻辑工作的岗位,将被电脑盘踞;传统的课堂和老师也有可能被慕课(MOOCS)等网上教育所替代。人一辈子也许会从事多份工作,转换多个行业。特别是当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有更多时间和更长的生命去享受人生,那时工作也许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努力丰富人生体验,所以娱乐、探索性乐趣、体验式享受可能流行,教育和学习成为融入人生、生活的必需品和具有精神价值的生存方式,而不是通过学习获得某种证书或贴个名校标签。人们在享受虚拟乐趣的同时可能慢慢开始厌恶虚拟,重新珍惜和创造更为丰富、更有深度的面对面交流。学习和教育成为人们认知世界与快乐共处的生活常态,而不是满足功利的手段。
情景2 在教育领域,可能出现很多网课公司,这样的公司可以整合全球资源创造一门课程,其精彩程度可能令人向往,让大学无法匹敌。如果进一步假想,世界上冒出大批这样的公司,例如1000家,就这些课程来讲,没有大学可与之匹敌,如果很多这类公司联合起来,是否还有大学存在的空间?大学会不会被这些公司所淘汰?如果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中,学生为什么还要掏高额的学费进入大学学习?换句话说,如果当代大学不重视教育变革,就可能出现哈佛商学院克里斯滕森(Clayton M. Christensen)教授2014年预言的情景:“未来十五年内美国一半的大学会面临破产。”但反过来看,如果大学站在这些公司的肩膀上,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重塑大学校园的价值,那么这些公司集中起来可能也无法与优秀的实体大学竞争。一言以蔽之,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好的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教育和大学。
情景3 现代社会为学生开启了多扇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大门,念大学已并非成才的独木桥,而只是其中的一种途径。学生可利用零星时间,将学习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可以选择进入大学,体验一下校园环境,或选修几门有价值的课程,而不是非得像现在这样,利用4年完整的时间去读学士学位、两年多时间读硕士学位、3年多时间读博士学位。届时校园学习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和老师在校园里干什么?如果大学老师依然采用现在的灌输知识的方式教学,这样的大学将面临挑战甚或消失。而如果大学采用开放、主动、探索、研究导向型的教育,再配合以综合的资源和实验环境、老师和学生的现实互动与指导,校园的价值可能是网上课程无法完全替代的。即便如此,学生也许不满足于一个校园,可能穿梭于不同校园;不一定在校园连续待4年或更长,而是根据人生发展将其拆分成很多阶段,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另外,游学也许盛行,从而享受多元文化、异国风情,追随兴趣新奇,体验丰富多彩。
1936年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的演讲中指出:“人们有时把学校简单地看作一种把尽量多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一代的工具,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能独立工作和思考、把为社会服务作为人生最高追求的人。”早在2000年前,中国的《礼记》中也有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作为嵌入社会的高等教育机构,很难真正使象牙塔与社会隔离,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也将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三大功能逐渐沉淀为大学最重要的使命(席酉民,张晓军,2012)。当前,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要适应上述情景,教育的使命应该如何调整?本章通过分析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不同教育模式的探索等方面反思教育的本质,并以西浦的实践为例,试图去研究这个时代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