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消费者均衡

答: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其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这里的均衡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这么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不变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MU/P=λ,其中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序数效用论者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说明消费者的均衡。任何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用一定的收入购买商品时,其目的是为了从中获得尽可能大的消费满足。消费者偏好决定了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一个消费者的关于任何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簇可以覆盖整个坐标平面。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决定了消费者的预算线,在收入既定和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一个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能有一条。那么,当一个消费者面临一条既定的预算线和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时,只有既定的预算线和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才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均衡点,此时满足MRS12=P1/P2

2资本有机构成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构成可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方面考察。就物质形式来说,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它们所需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它反映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就价值形式来说,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就是资本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两者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故称资本有机构成。在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资本有机构成是不相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愈高,则不变资本的比重愈大,可变资本的比重愈小,从而对雇佣劳动的需要就相对减少,并导致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3投资乘数

答: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在两部门经济中,投资乘数ki=∆y/∆i=1/(1-β),即ki=1/(1-MPC)=1/MPS。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则投资乘数就越大。在三部门经济中,征收定量税时,ki=1/(1-β);征收比例税时,ki=1/[1-β(1-t)]。

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多倍增加,投资减少会引起收入多倍减少。由于这是凯恩斯最早提出来的,所以投资乘数又称为“凯恩斯乘数”。

投资乘数发挥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假设,即: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4替代效应

答:替代效应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即是指在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或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替代效应是价格变化的总效应之一,还有一个是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一般在程度上比收入效应大,在正常商品的情况下,两种效应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价格下降,替代效应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收入效应也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一般而言,替代效应总是负的,就是说,在实际收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正常商品的价格和商品的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

5自动稳定器

答: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小麦歉收导致小麦价格上升,准确地说在这个过程中小麦供给量的减少引起需求量下降。(  )

【答案】×

【解析】小麦歉收导致小麦价格上升,是由于供给量减少,但需求量不变,从而使得供不应求,价格上升。

2消费者的收入增加,说明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提高了。(  )

【答案】×

【解析】消费者收入增加,若商品价格保持不变或上涨幅度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则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提高。若商品价格上涨幅度大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则消费者效用水平可能下降。

3“囚徒困境”说明个人的理性选择之和不一定是集体的理性选择。(  )

【答案】

【解析】在“囚徒困境”下,不合作是理性人的占优策略,博弈的均衡为(不合作,不合作)。但该博弈均衡并不是集体的理性选择(合作,合作)。

4因为政府增加支出与增加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相反的,所以政府增加同样的支出和税收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  )

【答案】×

【解析】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平衡预算乘数恒为1。根据平衡预算乘数的定义可知,政府增加同样的支出和税收会使得国民收入等量增加。

5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

【答案】

【解析】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外的点,表示现有资源不可能实现的产量。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点,表示现有资源和技术可以实现的产量,但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代表了现有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6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效用水平相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不同。(  )

【答案】

【解析】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的数量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的数量组合。

7社会要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率,进入帕累托最优状态,只要满足生产的边际条件MRTSLKC=MRTSLKD即可。(  )

【答案】×

【解析】经济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交换的最优状态:MRSXYA=MRSXYB生产的最优状态:MRTSLKC=MRTSLKD交换和生产的最优状态:MRSXYA=MRSXYB=MRT。

8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需求曲线的移动。(  )

【答案】×

【解析】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9乘数原理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加速原理说明投资的决定。(  )

【答案】

【解析】乘数原理说明投资的变动可以引起国民收入的加倍变动,加速数原理表述了随着国民收入的变动,投资加速增加的现象。

10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  )

【答案】

【解析】基尼系数是指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趋于平均。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简述序数效用论。

答:(1)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认为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效用的大小及特征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消费者消费了两种商品,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商品中所得到的效用。

(2)序数效用论者提出了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基本的假定:

完全性。偏好的完全性指消费者总是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出的不同商品组合。偏好的完全性的假定保证消费者对于偏好的表达方式是完备的,消费者总是可以把自己的偏好评价准确地表达出来。

可传递性。可传递性指对于任何三个商品组合A、B和C,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对B的偏好,对B的偏好大于对C的偏好,那么,在A、C这两个组合中,消费者必定有对A的偏好大于对C的偏好。偏好的可传递性假定保证了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因而也是理性的。

偏好的非饱和性。该假定指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不相同,那么,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商品组合。这就是说消费者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都没有达到饱和点,或者说,对于任何一种商品,消费者总是认为数量多比数量少好。

(3)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作为分析工具,从而得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

MRSXY=MUX/MUY=PX/PY

即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或者说,在消费者的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的某种商品去交换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应该等于该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位的这种商品去交换得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形式。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既是价值量如何决定的规律,也是价值量如何实现的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格规律的否定,而且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地不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更不表明价值规律失去作用,这是因为:

从孤立的—次商品交换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价值;但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也就是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跌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一定时期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

可见,价格的这种上下波动,既不是无限制地上涨,也不是无限制地下跌,它始终是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上涨后又下跌,下跌后又上涨。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使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成为现实。

3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

答:产权制度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现代产权制度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其主要特征是:

(1)归属清晰。各类财产所有权的具体所有者为法律法规所清晰界定。

(2)权责明确。产权具体实现过程中各相关主体权利到位,责任落实。

(3)保护严格。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完备,各种经济类型、各种形式的产权一律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4)流转顺畅。各类产权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自由流动,以实现产权的最大收益。

归属清晰是发挥现代产权制度中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首要前提;权责明确是现代产权制度高效率实施的重要保证;保护严格是现代产权制度正常运行的安全基础;流转顺畅是释放现代产权制度内在动力和实现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必备条件。

4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

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为:

(1)个体利益最大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个体利益最大化这一假设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经济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条件。

(2)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等相一致的预期。用通俗的话说,理性预期假设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3)市场出清。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有了这种灵活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因此,每一个市场都处于或趋向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

(4)自然率假说。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等。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自然率假说实际的意义是:一个经济社会在长期中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的现象。

5按劳分配形式如何实现?

答: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必须通过一定的劳动报酬形式来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基本形式是工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被定义为劳动者的货币收入。工资的外延——奖金和津贴则作为劳动报酬的辅助形式。

(1)我国现阶段的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是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计算劳动报酬的形式。计时工资根据劳动者的劳动复杂程度、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的繁重程度,具体采取计时职务等级工资制、计时技术等级工资制和计时岗位工资制。它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因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但是,由于劳动报酬是用劳动时间计量的,因而它只能反映相同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所付出的劳动的平均数,而不能准确反映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量和劳动成果,工资没有和劳动成果紧密联系起来,难以使劳动者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会出现“出工不出力”、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现象。因此,实行计时工资必须确定合理的工资等级、级差及劳动定额,建立岗位责任制,并辅以严格的奖惩制度,否则会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计件工资是按工人完成的合格产品数量,以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价来计算工资的一种工资形式。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与计时工资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计量劳动方法上有所区别。它的优点是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量,劳动报酬比较合理,所以更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更能体现按劳分配的要求,有助于克服平均主义的弊端。其局限是,实施过程较为复杂,并且难以应用于某些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成果难以准确计量的生产部门,而且也容易产生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

(2)奖金是按劳分配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奖金的特点是能够反映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量的变化情况,运用起来比较灵活,因而有利于鼓励劳动者提供超额劳动,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还有利于刺激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积极进行技术革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在运用时,应防止滥发奖金和按人头平均分配奖金的倾向。

(3)津贴也是按劳分配的一种补充形式。津贴一般以岗位为基础,在一定的岗位上可以享受津贴,离开了特定岗位就随之取消。它包括岗位津贴、野外津贴、地区津贴、职务津贴等。津贴以职业岗位为基础,有利于鼓励劳动者安心于自己的工作岗位。

总之,工资、奖金和津贴本质上都是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但它们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综合运用三种报酬形式,才能使按劳分配原则获得准确合理的贯彻。

四、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函数是P=40-2Q;供给函数是P=20+2Q。试求:

(1)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

(2)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和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解:(1)由题中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可得:Qd=20-0.5P,Qs=-10+0.5P。

由市场均衡的条件Qd=Qs,得:20-0.5P=-10+0.5P。

所以均衡价格P=30,均衡交易量Q=5。

(2)由弹性公式可得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系数和供给价格弹性系数分别为:

2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I=50,政府购买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单位均为10亿元),边际税率t=0.25,试求:

(1)均衡国民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解:(1)由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有:Y=100+0.8[(1-0.25)Y+62.5]+50+200。

解得:Y=1000。即均衡的总产出为10000亿元。

(2)已知t=0.25,边际消费倾向c=0.8,则:

投资乘数为:kI=∆Y/∆I=1/[1-c(1-t)]=1/[1-0.8×(1-0.25)]=2.5。

政府购买乘数为:kG=∆Y/∆G=1/[1-c(1-t)]=2.5。

税收乘数为:kT=∆Y/∆T=-c(1-t)/[1-c(1-t)]=-0.8×(1-0.25)/[1-0.8×(1-0.25)]=-1.5。

转移支付乘数为:kTR=∆Y/∆TR=c/[1-c(1-t)]=2。

平衡预算乘数为:kB=kG+kT=1(无论是定量税还是比例所得税,平衡预算乘数都等于1)。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三大生产阶段如何划分?为什么在第二阶段生产?

答:(1)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在假定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只有劳动投入可变的条件下,以劳动投入多少来划分的生产不同阶段。

具体而言,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是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来划分的。如图1所示:第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即劳动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这一阶段是从原点到APL、MPL两曲线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0到L3的区间。第阶段,平均产量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仍然大于0,所以总产量仍然是递增的,直到总产量达到最高点。这一阶段是从APL、MPL两曲线的交点到MPL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L3到L4的区间。第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也是递减的,这一阶段是MPL曲线和横轴的交点以后的阶段,即劳动投入量L4以后的区间。

图1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

(2)首先,厂商肯定不会在第阶段进行生产,因为这个阶段的边际产量为负值,生产不会带来任何的好处。其次,厂商也不会在第阶段进行生产,因为平均产量在增加,投入的这种生产要素还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厂商没有获得预期的好处,继续扩大可变投入的使用量从而使产量扩大是有利可图的,至少使平均产量达到最高点时为止。因此厂商通常会在第阶段进行生产,虽然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下降,但是总产量还在不断增加,收入也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直到停止增加时为止。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我国如何应对。

答:经济全球化主要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和配置,跨越国家界限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加,从而使各国经济在各个层面上相互渗透、融合和依存。经济全球化是资本国际化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广度和深度扩展的结果。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市场全球化。市场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起点,也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衡量市场全球化的主要指标是国际贸易,市场全球化也称为贸易全球化。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来实现的。

生产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是指生产分工体系从以一个国家内部为主转向全球范围,即全球性生产分工网络已经形成和发展。生产全球化是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迅速推进的,因此跨国投资是衡量生产全球化程度的主要指标。随着跨国公司大量的海外投资,技术、知识、人员和管理模式等也随之大规模跨国转移,推动着更多领域的全球化进程。

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资本跨越国界的流动所引起的、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的相互连接和价格上相互联动的全球化。跨国投资是长期投资,金融市场交易主要是短期资本流动,借助于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了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连动韵交易网络,在几秒钟之内就能实现成千上万亿美元的交易。其他间接资本的跨国流动规模也成倍增大。

科技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是指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大规模地跨国界转移,科技发展的相关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科技能力中愈来愈多的部分跨越国界成为全球性的系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科技系统成为全球性的系统,二是跨国转移的技术中含有更多的先进技术。这是技术升级速度加快导致新技术迅速寻求国际市场的必然结果。

(2)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

要努力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合理完善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有许多不合理的方面,一些发达国家按照自己的意愿推动全球化进程和方向,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不可避免。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相同的利益和发展愿望,不仅应当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快自身发展,还应当更积极地发挥作用,参与全球化规则的修改和制定,对全球化的方向和进程施加影响,使未来全球化的格局更加合理、公正。

要防止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有:a.全球经济波动有可能传导到国内,引起国内经济不稳定。b.政府对本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c.对国家经济安全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影响。跨国公司规模巨大,有全球融资、生产和分销能力,有可能在一些产业中形成垄断力量。垄断会限制竞争,使产品价格处于高位,并对国内相关企业的发展形成打压力量。对这种状况要严加监管。

面对开放型经济可能产生的风险,要尽早和充分做好应对准备。要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能力,抓紧做好必要的战略物资储备,以增强我国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承受能力。要在一些关键领域中将形成自主技术创新和制造能力作为目标,尽快制定国家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形成自主发展能力。要加快制定反垄断政策,防止跨国公司形成垄断力量,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扩大开放的步骤和速度,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改革进展的要求,特别是资本项目的开放要与监测控制短期资本流动的能力相适应,与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相适应。做好这些防范措施和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并将其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3通货膨胀的原因、分类和影响。

答: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过程,即是一个货币持续贬值的过程。

(1)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

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种种解释,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货币数量论的解释,这种解释强调货币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的重要性;第二个方面是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来解释,包括从需求的角度和供给的角度的解释;第三个方面是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

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在解释通货膨胀方面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根据方程: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产量增长率,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货币主义强调货币和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于是“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如图2所示。

图2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图2中,总供给曲线AS起初呈水平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当总产量达到y1以后,继续增加总需求,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当总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f时,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全部得到利用。价格水平从P1上涨到P2和P3的现象被称作瓶颈式的通货膨胀。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f以后,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不再增加,因而总供给曲线AS呈垂直状。这时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把推动通货膨胀的成本因素归结为工资和利润两个方面,所以,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又分为两种,即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理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结构性通货膨胀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在既不存在需求拉动,也不存在成本推动的情况下,仅仅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导致价格水平持续、显著地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通常是由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部门和开放度较高的部门决定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在工会追求工资均等化和公平原则的压力下,在劳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发展缓慢处在衰退阶段的部门和非开放的部门,其工资的增长速度会向生产率提高较快、正处于上升期和开放度高的先进部门看齐,使整个社会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具有同步增长的趋势。如果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速度都向那些先进的经济部门看齐,势必会导致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这必然会导致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的分类

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通货膨胀可分为:a.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b.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100%之间。c.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通货膨胀可分为:a.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b.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按照人们的预期程度加以区分,通货膨胀可分为:a.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b.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上升的速度与人们的预期一致。

(3)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财产分配的影响

a.通货膨胀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此外,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

b.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

c.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如果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

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益、经济增长的影响

a.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刺激下,产出水平会提高,温和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将刺激产出的扩大和就业的增加。

b.在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作用下,物价水平提高,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工人会要求增加工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在一个更小的产出水平下进行生产。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导致产出下降、失业率上升。

c.恶性通货膨胀会造成经济、社会危机:当通货膨胀严重到一定程度形成恶性通货膨胀时,这时候就不仅仅是对上述各方面产生正常影响了,而是会造成整个经济、社会陷入危机。

通货膨胀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发生通货膨胀的国家,国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出口商品价格也上涨,从而影响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出口减少,导致国际收支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