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消费者剩余

答: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消费者剩余

如图1所示,反需求函数Pd=f(Q)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即图1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2GDP

答: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3挤出效应

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移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因此,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因此,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反之,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零,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极大。因此,“挤出效应”是完全的。

4货币资本

答:货币资本是指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货币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货币资本的独立形态是借贷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中所采取的一种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中最典型、最片面、也是最一般的形式。说它是最典型的,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表现得最明显;说它是最片面的,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不仅把货币作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而且直截了当地表明货币资本可以带来更多的货币,似乎货币本身可以生产出更多的货币;说它是最一般的,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的反复运动已经包含着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

5交换价值

答:交换价值是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时的数量比例。一定量的某种商品可以按各种不相同的比例与许多其他商品相交换。因此,交换价值不只一种,而是多种。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可以使它们相等的共同东西。这个共同东西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千差万别,无法进行比较。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还有另外一个属性,即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它构成商品的价值。所以,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比例即交换价值的基础。也就是说,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含有相同的价值量。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生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说明了随着一种物品生产的增加,机会成本在递减。(  )

【答案】×

【解析】生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说明随着一种产品的增加,机会成本是递增的。也可以说,是机会成本的递增决定了生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机会成本的递增是由于某些资源适于生产某种产品,当把它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时其效率下降(即单位资源的产出量减少)。这种现象在现实经济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2在市场经济中,投机活动是一种理性行为,有助于经济稳定。(  )

【答案】

【解析】投机活动指利用市场出现的价差进行买卖从中获得利润的交易行为,在市场经济中,投机活动有助于稳定经济,促进市场完善。

3对于单一价格垄断者来说,平均收益总是等于价格。(  )

【答案】

【解析】对于垄断者采取单一价格来说,厂商的销售量以为市场需求量,厂商的总收益为价格与产量的乘积,因此,平均收益即为产品价格。

4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平均收益产量曲线相同。(  )

【答案】×

【解析】只有在劳动要素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时,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平均收益产量曲线重合。

5住房是耐用消费品,居民购买住房是一种消费支出。(  )

【答案】×

【解析】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居民购买住房是一种投资支出。

6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上升,总需求减少。(  )

【答案】×

【解析】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会增加当期总需求。

7与凯恩斯主义相比,古典经济理论对市场的信心较大,而对政府的信心较小。(  )

【答案】

【解析】古典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能够自动调整使得市场出清,因此不需要政府干预市场。而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工资和价格存在黏性,市场恢复到潜在产出水平的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因此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8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关系是他们之和必等于1。(  )

【答案】

【解析】因为全部新增收入要么用来消费,要么用来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恒为1,即MPC+MPS=1。

9工资率的上升所导致的替代效应,是指工作同样长的时间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  )

【答案】×

【解析】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是指,闲暇的价格即工资上涨,使得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闲暇变得更加“昂贵”(其机会成本上升),于是消费者会减少闲暇消费,增加劳动供给。

10挤出效应是政府投资增加带动私人投资增加。(  )

【答案】×

【解析】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原因在于,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得物价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简述完全垄断市场的条件及形成原因。

答: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1)完全垄断市场的条件

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

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

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2)完全垄断市场的成因

独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或基本资源的供给。这种对生产资源的独占,排除了经济中的其他厂商生产同种产品的可能性。

独家厂商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这便使得独家厂商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垄断该产品的生产。

政府的特许。政府往往在某些行业实行垄断的政策,于是独家企业就成了这些行业的垄断者。

自然垄断。自然垄断的一个特征是厂商的平均成本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也就是存在规模经济。而且,只要发挥这一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该种产品的需求。

2简述IS-LM模型的主要内容。

答: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虽然论述了利息和收入水平的关系,但陷入了循环推论:利率通过投资影响收入,而收入通过货币需求又影响利率;或者反过来说,收入依赖于利率,而利率又依赖于收入。希克斯在《凯恩斯先生和古典学派:一个尝试性解释》一文中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以解决循环推论的问题。

在IS曲线上,有一系列使产品市场均衡的利率及收入组合点;在LM曲线上,有一系列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及收入组合点。IS曲线与LM曲线交于一点,在该点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其数值可通过解IS与LM的联立方程组得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如图2所示。

图2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图2中,IS曲线与LM曲线交于E点,这时决定的国民收入与利率使得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E点以外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存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

3简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答: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资本的大小,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它仍然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实现的。这种转移,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部门间的企业竞争是资本寻求更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其表现形式则是资本从发展缓慢、利润率较低的部门向成长性强、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由此可见,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

4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1)具有自主性。商品生产者具有独立地、自主地进行生产经营的权利,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2)具有平等性。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只有在平等的关系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3)具有竞争性。在商品经济中,不同商品生产者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竞争。劳动产品只有经过交换,才能实现价值,商品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竞争,只有真正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商品才能实现其价值。

(4)具有开放性。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日益紧密,其范围也不断扩大。商品流通是全方位的,其市场是世界性的。

5简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经过体制转型的复杂而艰巨的过程。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如下内在要素或环节:

(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加快要素市场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体系是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完善市场体系,就是要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形成统一、开放和竞争的市场;要培育和发展生产资料、金融、技术、劳务、信息和各种产权等的要素市场;要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市场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和市场调节体系;要形成等价交换、公平交易和平等竞争的市场规则和法规。

(3)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地方政府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具有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就是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就是要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的基础上,协调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分配关系,完善税制,限制过高收入,避免两极分化;要在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相结合的基础上,协调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避免地区矛盾恶化;要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的基础上,协调企业及职工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分配关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四、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某企业短期成本函数为STC=2500+500q-8q2+q3/3。计算:

(1)当SMC达到最小值时的产量为多少?

(2)当AVC达到最小值时的产量为多少?

解:(1)由短期总成本函数可得短期边际成本函数为:SMC=dSTC/dq=q2-16q+500

短期边际成本最小化的一阶条件为:dSMC/dq=-16+2q=0

解得:q=8。又d2SMC/dq2=2>0,故SMC达到最小值时的产量为8。

(2)由短期总成本函数可得短期平均可变成本函数为:AVC=VC/q=500-8q+q2/3。

AVC最小化的一阶条件为:dAVC/dq=-8+2q/3=0

解得:q=12。又d2AVC/dq2=2/3>0

故AVC达到最小值时的产量为12。

2某经济存在以下经济关系:消费:c=800+0.8yd;税收:t=0.25y;投资:i=200-50r;政府支出:g=200;货币需求:M/P=0.4y-100r;名义货币供给:Ms=900。求:

(1)总需求函数。

(2)价格水平P=1时的收入和利率。

解:(1)由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可得:y=800+0.8(y-0.25y)+200-50r+200。

化简可得IS曲线方程为:y=3000-125r。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P=Ms/P有:0.4y-100r=900/P。

化简可得LM曲线方程为:y=2250/P+250r。

联立IS和LM曲线方程有:

消除利率r可得到总需求函数为:y=2000+750/P。

(2)将P=1代入总需求函数y=2000+750/P,可得收入为:y=2750。

将y=2750代入IS曲线方程y=3000-125r,可得利率为:r=(3000-y)/125=2。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论述厂商在既定成本下如何实现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

答:(1)以图3为例来说明厂商在既定成本条件下是如何实现最大产量的最优要素组合的。由于本题的约束条件是既定的成本,所以,图中只有一条等成本线AB,此外有三条等产量曲线Q1、Q2和Q3以供分析,并从中找出对应的最大产量水平。

图3 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

(2)分析代表既定成本的唯一的等成本线AB与三条等产量曲线Q1、Q2和Q3之间的关系。等产量曲线Q3代表的产量虽然高于等产量曲线Q2,但唯一的等成本线AB与等产量曲线Q3既无交点又无切点。这表明等产量曲线Q3所代表的产量是企业在既定成本下无法实现的产量,因为厂商利用既定成本只能购买到位于等成本线AB上或等成本线AB以内区域的要素组合。等产量曲线Q1虽然与唯一的等成本线AB相交于a、b两点,但等产量曲线Q1所代表的产量是比较低的。因为,此时厂商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只需由a点出发向右或由b点出发向左沿着既定的等成本线AB改变要素组合,就可以增加产量。所以,只有在唯一的等成本线AB和等产量曲线Q2的相切点E,才是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任何更高的产量在既定成本条件下都是无法实现的,任何更低的产量都是低效率的。

由此可见,厂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MRTSLK=w/r,且整理可得:MPL/w=MPK/r。它表示:厂商可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

2论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缺陷,并用其分析近期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及经济实质。

答:(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但生产资料和产品却属于资本家私人占有,使社会化生产从属于一个个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狭隘利益,使社会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这就形成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因而是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具体表现,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表现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自由竞争基础上的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及垄断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与私人垄断组织之间的矛盾;当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高度生产社会化与国家垄断资本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缺陷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实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

在分配上,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占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大生产的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不可避免地要在经常发作的经济危机中循环。

随来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主要是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转变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使得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形式、收入分配政策及经济运行模式等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缺陷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克服。

(3)近期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及经济实质

近期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时,就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个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近期的全球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生产相对过剩。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缺陷,尽管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的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但工人的有效需求却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一个原因是因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使得工人所得工资部分的比例缩小,另一个原因是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使得工人获得的收入是劳动力价值或以劳动力价值为中心波动,这也限制了有效需求的增加。因而,此次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发展虚拟经济必须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其实已经告诫我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国纳斯达克网络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最终破灭。

3试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如何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解决滞胀和通货紧缩问题?

答:(1)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抉择,积极主动地变动财政的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动性财政政策。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尽管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时间较长,效果也不理想,因而需要政府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财政政策。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衰退时,应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来刺激总需求,使之接近充分就业水平,实现充分就业预算平衡。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则应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施和贯彻,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根据情况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经济学者认为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也要逆经济风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提高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总需求,以缓解衰退和失业问题;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中央银行就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2)解决滞胀和通货紧缩问题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

当经济出现滞胀状态时,一方面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另一方面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同时要把握两种政策的程度,协调配合。在刺激需求增加供给的同时,稳定利率和物价水平,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注意利率不要上升过快,阻碍经济增长。

当经济出现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率与物价持续下滑的所谓“通货紧缩”时,要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当经济萧条不严重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同时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若经济陷入严重紧缩时,就要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来抑制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