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闻采访的内涵与性质

一、名词解释

1.新闻采访

答:新闻采访是新闻编辑、写作、发表的前提,它为新闻的写作提供资料来源,它是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新闻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它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网络采访(上海大学2013年研)

答:网络采访是指借用网络进行的采访。它仍属于采访方式范畴。网络采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采访是指新闻记者为了撷取新闻素材,运用网络技术和网络手段,获取一切相关信息的活动和过程。它强调的是网络采访的信息收集功能。狭义的网络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无法亲临现场、也不能用或不宜用电话采访时,借助互联网络,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公告牌、新闻组、网络调查等工具,与确定或不确定的采访对象进行数字化交流,以获取相关信息,弥补传统采访方式的不足所进行的活动。它突出强调网络采访的条件性和辅助性功能。

3.体验式采访(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研;南开大学2009研;四川大学2009研;陕西师范大学2007研;厦门大学2006研;南京大学2006研;郑州大学2006研;北大2003研)

答: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进行的采访。体验式采访有以下几点优点:有助于记者眼睛向下,尽快接近采访对象,密切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同采访对象在生活上打成一片,在思想上沟通;有助于记者获得真知,更深入地了解客观实际;有助于记者思想作风的锻炼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有助于记者把报道写得真切感人,有血有肉;有助于记者积累生活经验、生产经验、工作经验。

4.支票簿新闻(北大2009年研)

答:“支票簿新闻”是指为采访而向消息来源付费的做法。媒体及其从业人员通过付费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消息来源依靠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得到经济和物质上的回报。在媒体越来越市场化的今天,“支票簿新闻”的产生有其合理性。但是“支票簿新闻”有可能“损害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败坏信息的品质”;有可能对传媒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造成相当大的破坏;有可能损害公民的知情权;有可能导致行贿罪的发生。为此,我国当前应该出台一些操作性的办法,依靠法律法规使媒体市场走向规范化和合理化。

5.新闻事实(人大2015年研)

答:新闻事实是一般事实中具有特殊素质的一种事实,即指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只有那些新近发生的,能够引起普遍兴趣的新鲜的事实,才能够成为新闻事实。新闻事实不等于客观事实,新闻事实来源于客观事实,新闻事实是最接近客观事实,是主观认识和影响客观事实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与工具。自然界发生的事实和人类社会发生的事实统称普通事实;其中能够成为新闻的事实称为新闻事实。客观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事实是第二性的。有事实才有新闻。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背离事实,是假新闻。确保新闻事实,需要加强政府对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的管理和监督,加强新闻工作者的理论修养、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坚持调查研究的方法。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新闻采访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工作?(安徽大学2008研)

答: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采访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新闻采访的基本性质,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活动。

(1)无论是大题目的采访,还是小题目的采访,无论是复杂问题的采访,还是简单问题的采访。无论是为写消息所进行的采访,还是为写通讯等所进行的采访,都是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区别只在于调查研究用的时间有多有少,下的工夫有大有小,即工作之间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区别。记者的采访工作,必须从调查研究开始,又结束于调查研究。

(2)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首先是调查,占有大量材料;其次是研究,认真消化材料。只调查不研究,认识只能停止在感性阶段;只有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认识才能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并且根据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再深入调查。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解决本质问题。新闻报道不应该是感性认识的产物,而应该是理性认识的结果。所以要一面调查,一面研究,调查中有研究,研究中有调查,如此反复循环,一次比一次深入,直到弄清客观事物的真相和本质为止。

这一切表明,新闻采访工作就是调查研究工作。

2.记者调查研究与其他职业的调查研究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1)记者的调查研究与其他行业的调查研究的共同点

从指导思想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用什么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是关系到调查研究灵魂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一切革命工作的调查研究,只有在它的指导下进行,才能达到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

从目的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所谓解决问题,都服从一个总的目的,即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2)记者的调查研究与其他行业的调查研究的不同点

记者的调查研究与其他行业的调查研究的不同点在于,具体地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去解决。不同行业的调查研究都带有自己的特点。

记者是为传播新闻信息,搞好新闻宣传报道去进行调查研究的,记者是专业的调查研究人员。

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天天都要运转,播出新闻。作为这些新闻媒体的记者,自然天天要采访,天天要做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既是记者的日常工作,又是记者的毕生事业,这揭示了记者编辑这种职业的本质特征。记者是专门作调查研究的,就这一点而言,他有些类似党委机关政策研究室专门作调查研究工作的调查员,但他肩负的使命和活动方式又不同于调查员。

由于新闻宣传的特殊要求,必然赋予记者调查研究的种种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

a.新闻性

新闻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重要事实的报道。记者在调查研究时,总是着眼于新,抓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新信息、新事实。记者永远在追逐新闻,哪里发生新闻,记者就奔向哪里。

b.政策性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新闻报道的基本任务。记者在调查研究时,心中总是装着政策,有很强的政策观念。当然,党委部门和其他行业的调查研究,也有一个十分看重政策的问题,但那往往是从制定政策或执行政策着眼。记者注重政策,落脚点更多的则在于宣传。

c.全局性

新闻传播要面向公众,面向社会,而不是少数人,因此记者在调查研究时又要有全局观点。从全局出发,去发现那些在全局上有意义的事物。事物越有全局意义,新闻价值越大。是非曲直,利弊得失,都要放到全局上去权衡,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

d.广泛性

其他行业的调查研究往往局限于本行业的事情,记者的调查研究则不受某一行业的限制。凡是人类存在着、发生着的事情,都可能成为记者调查研究的对象。有些事情,在今天看来对记者也许是禁区,但明天记者就可能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把它公之于众。

e.时效性

记者调查研究要求快,讲究效率,这是由新闻的时效性决定的。重大事件发生后,记者要迅速赶到现场,迅速采写,迅速报道。新闻传递工具的进步,大大加快了新闻传递的速度。

f.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天天调查,而是指对某一具体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作连续不断的调查。这种连续性,在许多情况下是基于重大事件报道和典型报道的需要。这种连续性,有时表现为在一段时间内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的不断调查;有时则表现为阶段性,在几个不同时间段内对同一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的追踪调查。每一次调查,前后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区别,又有新的要求。

g.公开性

记者调查研究的成果,除一小部分以“内参”形式供有关领导参阅外,多数要写成报道,公开传播,不像党委部门或其他行业那样,将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为内部资料处理。这就要求记者在调查研究时就要考虑内外界限,考虑公开传播的一些特殊要求。

上述特点表明,记者的调查研究确实不同于一般的调查研究。

3.怎样正确处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重写轻采”会产生什么后果?

答:(1)正确处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的方法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采访决定写作。采访为写作搜集事实,着重解决新闻如何从群众与实际中来的问题。写作则是把采访搜集来的事实加以表现,着重解决新闻如何到群众与实际中去的问题。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结果和归宿。采访决定写作,还表现在采访的广度和深度,决定写作的广度和深度。

写作也很重要,有了好的材料,好的内容,还需要用好的写作形式、技巧来表现。写作对采访有能动的作用。

处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既要深入采访,又要精心写作,二者都不能偏废。

(2)“重写轻采”的后果

常见的后果是只满足于搜集几个事例,没有来得及弄清事物的全部真相,就匆忙动笔;或者在写作时难产,搜肠刮肚,写作时间大大长于采访时间。

4.“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为写作新闻报道而进行的了解和掌握客观事实的活动”请谈谈你对这一定义的理解?(兰州大学2002研)

相关试题:结合新闻实践的角度和你自己的认识,谈谈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江西师大2007研)

答:综观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行等全过程,采访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实在不容低估。60多年前,著名报人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就强调指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以采访为最重要”。西方新闻界普遍认为:一流的采访者必定是一流的撰稿人。采访的这种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主要应从采访与写作的关系上去认识。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四个方面:

(1)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否则,就违反了新闻工作规律,就不叫新闻活动,变成闭门造车之类了。

(2)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离开采访,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3)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看,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

(4)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实践证明,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长了,经验教训多了,常常在采访之前,就能凭借掌握的写作能力和丰富经验,清晰地知道采访如何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如何才能有效地判别材料的真伪优劣和访问的深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少走弯路。

5.请谈谈对已有的各种新闻采访定义的看法。

答:中外新闻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曾给新闻采访做出过各种各样的解释,下过种种定义。这中间,除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哲学观所作的解释或所下的定义不值一驳外,应该说,不少解释或定义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有的解释或定义还颇有真知灼见。但是,与下定义的要求相对照,其中一些定义便显出其不足,有的可能甚至已经对新闻采访实践产生误导作用。

(1)现今占主流地位的一类新闻采访定义是:新闻采访即新闻记者、通讯员搜集、获取新闻材料(或曰新闻素材)的活动。这类定义十分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采访活动的一大主要任务与外在特征——搜集、获取新闻材料,这是其优点所在。但是,定义应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指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主要任务与外在特征并不等同于它的本质属性。

众所周知,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新闻采访作为联系、沟通客观事实与新闻报道的首要中介,应该是同客观存在的事实打交道,从而达到如实反映事实之目的,而不应是停留在同材料打交道,达到报道材料之结果。因此,把新闻采访的本质属性定位于搜集、获取新闻材料上,是不符合新闻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的,也无法揭示新闻采访活动的真谛。

与此同时,应该强调指出的是,用这种把新闻采访的本质属性局限于搜集、获取新闻材料的观点或理论指导新闻采访实践,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时下一些记者热衷于跑“衙门”,跑会场,满足于别人提供的现成材料(间接性材料),或者在事件现场轻信自己的感官,沉醉于自己的所见所闻(直接性材料),而不是借助于这些材料用心探究事实的真相,正确地认识、把握事实,便以为采访大功告成。这样的新闻采访,哪有不败之理呢?

(2)现今占主流地位的另一类新闻采访定义是: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或者说,新闻采访是调查研究活动在新闻工作中的运用。这类定义十分明确地指出了新闻采访活动的实质所在。新闻要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首先要求新闻采访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事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从本质上揭示新闻采访的科学含义,是这类定义的成功之处。但是,作为定义的要求来说,不仅“是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之中”,而且要“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以此相对照,这类定义的阐释便显得简单了,其“种差”的界定过于宽泛了。

“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究竟是哪“一种”呢?其重要特征是什么呢?定义不指明这一点,是无法让人掌握新闻采访活动的真谛的。这是因为,新闻记者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不仅需要从事职业性的调查研究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还会进行许许多多的非职业性的调查研究活动,如出门问路,购物问价等。新闻记者从事的这些调查研究活动,是与新闻采访不相干的。“新闻采访是调查研究活动在新闻工作中的运用”,什么是新闻工作?除了新闻采访,新闻编辑、新闻管理、新闻校对、新闻发行等,难道不是新闻工作?这些新闻工作也都需要进行调查研究,但是它们是不能称之为新闻采访的。定义不能严格划清新闻采访与其他调查研究活动的区别,那么也就失去了其存在价值。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按照逻辑学最常见的属加种差的下定义方法,也试着给新闻采访定义作如下表述: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包括业余通讯员在内的新闻采访者)为写作新闻报道而进行的了解和掌握客观事实的活动。

三、论述题

1.试论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及对采访操作带来的影响。(人大2004研)

答:与报纸媒体不同,广播和电视在新闻报道中,其编码所使用的介质分别为有声语言和视听语言,在传输中是依赖电波作为介质的。因此,它们在采访报道新闻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就与纸质媒体有着较大的差异,有着自身所特有的一些特点,而对采访操作也有着与传统纸质媒体不同的要求,具体体现在:

(1)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带机采访。电子传播手段介入,广播电视采访从整体上说增加了与以往不同的采访方式,集电子媒介记录与采访共生的采访方式又被称为带机采访。它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考虑到新闻信息的采集而且要考虑到新闻信息的传达。因此,它不仅涉及到所采集新闻信息内容的重要性,也涉及到信息形式的表现性。传播的需要使带机采访具有了过程与方式等的限定性。

现场性的原生形态纳入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在广播电视节目当中,不仅被采访者回答问题时的有声语言可以直接地展示在报道当中,新闻事件过程的介绍乃至细节的展示也都可以通过音像的形式由素材直接来完成。作为新闻素材搜集过程的带机采访已经构成了新闻作品制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成败对整个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

广电新闻报道形式与采访方式密切相关。报道的方式将给予采访方式以重要的限定,以保证传播的可信性与合理性。

广电新闻采访给记者的角色定位增加了新的内容。传统的记者角色是新闻的调查者和传播者,而现场报道特别是新闻现场直播的方式则赋予了新闻记者以新的角色定位,即受众观察新闻事件的现场引导者。

采访和传播对摄录器材的依赖性。广播电视记者进行采访的手段,除了语言之外,还需要使用摄录器材。因此,新闻素材的采访及传播效果,就不仅取决于记者的观察、询问、分析、报道,以及被采访者的现场表现,还取决于摄录器材的记录效果。

(2)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

要进行周密的准备与策划

广播与电视在时效性上要求很高,对于现场的调度与控制要格外注意,带机采访的方式使得记者不仅要考虑问什么问题,而且要考虑以什么方式发问;不仅要考虑采录到了什么内容,而且要考虑是以什么方式采录到的信息内容;不仅要考虑到被采访者语言内容的准确性,还要考虑到其语言表述的生动性;不仅要考虑采录到的新闻信息的完整性,还要考虑到这些信息传达的时间长度即单位时间里的信息量问题……因此,在采访之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与策划是十分必要的,能够保证采访进行的顺利,取得良好的效果。

提问要简明准确

广播电视的采访中,广播依靠口语,电视具有时间限制,因此在提问时,要能够简明准确,切中要害,不可东拉西扯,耽误时间,同时也是对采访对象的不尊重。在采访时根据报道形式的需要采取相应的采访方式,将给节目的编辑和信息的传播带来很大的便利,这应当在采访之初就做到心中有数。

注重采访中内容与形式的表达统一

广播的采访要求注重声音,而电视的采访则要注重对画面的布局与后期剪辑。而这些方面在前期的采访中就需要记者有意识地做好准备,以方便整个采访活动顺利开展进行。采访与传播的统一,使得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传播效果和传播方式,迅速判别哪些信息是要用音响和影像来表现的,哪些信息是要用报道词来传达的。这就与传统意义上的采访侧重于对新闻信息内容的挖掘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广播电视记者的带机采访,就不仅要求采访者关注采访内容,他们的采访过程以及对采访结果的展示也必须同时能够易于为受众所接受。也就是说,他们在带机采访过程中必须同时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采访与报道不再是彼此分离的报道的两个环节。

采访中要注意营造现场感和谈话氛围

广播与电视都需要强调信息视屏化,对于广播来说是要营造现场感,而对于电视采访来说则要在访问中营造谈话氛围,使访谈双方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访问。记者要出现在现场的画面当中,要及时地、随机应变地对现场状况加以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把握,既要对新闻事件的发展做出预测,又要对受众的接受心理与需求做出判断和把握,还要时刻关注传播的目的与传播效果。记者的言行举止乃至服饰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本身也成为了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一个符号,记者在新闻现场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表现及其对现场的驾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播的成败。有时候,记者在现场的表现状况就同时提供了大量的新闻信息。

2.在采访实践中,识别新闻事实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识别新闻事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新闻价值作为识别新闻事实的依据

新闻事实是指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识别新闻事实的主要依据就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信息量及其对受众、对社会利害关系涉及的程度。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主要有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

(2)识别新闻事实需要记者的新闻敏感

新闻事实一般都蕴含在千姿百态的普通事实之中,而且常常转瞬既逝,难以捕捉。能否在大量的普通事实中,迅速抓住有价值的线索,采掘到新闻事实,这就得看记者有没有新闻敏感,以及新闻敏感的强弱程度了。在新闻采访的实践中,新闻敏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能“一触即发”,迅速抓住新闻事实;

能“慧眼识珠”,准确鉴别事实的新闻价值所在及其大小;

能“见微知著”,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能“落叶知秋”,对某些重大新闻事实的出现作出科学的预见。

(3)识别新闻事实的运作方法。

客观事实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这种无处、无时不在的运动、变化本身,并不等于事实就有了新闻价值,就成了新闻事实。但是,事实的新闻价值却恰恰蕴藏于这些运动和变化之中。要把握新闻价值去识别新闻事实,不是简单地着眼于事实本身的变动。而应该着眼于事实的变动与人们、社会的关系的涉及程度,即要着眼于事实的变动度。

在新闻采访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把握事实的变动度,进而识别判定新闻事实:

事实变动的范围与规模;

变动的顺序与次数;

变动的过程与速度。

3.试述新闻记者应具备的采访报道意识。

答:新闻采访报道意识是指现代新闻采访报道的基本意识,即信息意识、受众意识、监督意识、未来意识、竞争意识。新闻采访报道意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又是随着新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以下具体论述五种新闻采访报道意识:

(1)信息意识

“信息”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信息在日常用语中,是指消息、情报、指令、密码等,它是通过符号(如文字、图像等)、信号(如语言、有某种含义的手势动作、电磁波信号等)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

在信息时代,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是让信息资源闲置、浪费,还是努力开发,为四化建设服务,为人类服务,问题就是这样尖锐地摆着。传播信息,首先要开发信息,没有开发,何来传播?开发,传播,再开发,再传播,在开发中传播,在传播中进一步开发,这便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记者跑的地方多,接触的面广,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的一支重要力量。

记者开发和传播信息的方法主要有:广辟新闻信息源;增大新闻信息量;传播正确的信息;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让信息增值;快速传递信息;重视信息反馈;加强对信息的综合利用。

(2)受众意识

受众,在传播学中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受众意识,对不同类型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是指在采访报道中,报纸记者心目中要有读者观念,广播记者心目中要有听众观念,电视记者心目中要有观众观念。这是因为,报纸是办给读者读的,广播是办给听众听的,电视是办给观众看的。读者、听众、观众是新闻媒体的传播对象,没有受众意识,或者受众意识淡薄的记者,岂能做好采访报道?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是做好采访报道的需要,也是办好报纸、广播、电视的需要。

受众意识的核心问题是为受众服务。记者也要为受众服务,这也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记者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归根到底要解决为受众服务和服务得更好的问题。

为受众服务的更好的几个基本点包括:报道要看读者对象;报道要满足读者正当需要;报道要对读者负责;报道要引导读者;报道要重视读者参与;研究受众。

(3)监督意识

舆论即众人的议论或公众的意见。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代表,“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专制独裁者不仅不尊重舆论监督,还要扼杀舆论监督。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的体现,反映了历史的进步。

记者和媒体在履行监督职责时,不要忘记自己也要接受监督,接受党的监督,接受社会的监督,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4)未来意识

未来意识是一种现代科学意识,是指人类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未来,对未来做出选择和控制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重要特征,表现为超前,或者说预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明预见的重要。

预测性新闻尽管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因素,但从总体上看,它对人类生活至少能起到鼓舞、指向、警示三种作用。这也正是这类新闻能在新闻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受到重视的原因。

预测性新闻的写作需要把握几点:重根据、重比较、重辩证,搞好预测性新闻的采访和写作,根本上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5)竞争意识

日本著名作家、记者井上靖说:“新闻记者的工作,无论那是不是本质的,总之他不能忽视同其它报社的竞争……毫无竞争意识就不能进行采访,换句话说,没有竞争意识,采访是不能想象的。”记者既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又要敢于合作、善于合作,正确运用既竞争又合作的规律,推进新闻工作,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尽心竭力。

为了保证竞争健康有序地发展,要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且形成合力。

4.如何理解新闻采访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

答:从本质上说,新闻采访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和把握客观事实的活动,或者说是新闻记者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活动。与其他调查研究活动相比较,新闻采访活动的这种“特殊性”或者“职业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公众性

这是从活动的根本宗旨和目的上概括的新闻采访的一大特征。记者的调查研究——新闻采访,其根本宗旨与目的是为了发现、获取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或事物的新动向,以便迅速、及时地向社会公众传播,记者是带着公众需求去进行采访的,其采访的结果不仅要“传”给别人,而且要广泛地“播”出去,其传播对象不是一两个人,也不是有范围限制的少数人,而是尽量广泛的社会公众。

认识采访的宗旨与目的,能为我们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指出一个明确的方向——不忘记新闻受众的需求。

(2)公开性

就活动的范围、内容以及结果所具有的“自由度”而言,这一特征是从上一个特征——公众性派生出来的。新闻采访活动的宗旨与目的是为了向社会公众传播。那么,它的活动范围、内容及结果自然便不像其他一些真人真事的调查研究活动那样,或者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如党政部门的调查研究),或者讲究严格的保密性(如政法部门的调查研究),而是有着明显的公开性特征。

新闻采访的公开性,规定着其活动的结果是公开的,任何新闻报道都应该而且可以被社会成员所分享;同时,也规定着其活动的范围是公开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以为新闻采访所涉及;而且,还规定着其活动的内容也是公开的,新闻采访报道的对象应该是可以公开报道的一切人与事。

(3)事新性

事新性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新闻采访要同事实“打交道”,要抓取事实;其二,新闻采访要同新鲜的事实“打交道”,要抓“新事”。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离开了事实,新闻便失去存在基础;而离开了“新”,采访报道的是“明日黄花”,新闻则成了历史,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新闻采访就是记者不断地发现、追逐新鲜事实的活动。事新性既分清了新闻采访与其他行业调查研究活动的界限,也显示出新闻采访与其他新闻业务工作的区别。新闻采访的事新性特征,既要求记者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实,善于排斥不是事实的“新闻”,更要求记者熟悉新闻业务,增强新闻敏感度,懂得新闻价值所在,善于排斥不是新闻的事实。

(4)快速性

新闻是瞬息万变的客观事实的及时记录,讲究时间是其主要特点之一。这是因为新闻要及时传播信息,沟通情况,引导社会舆论;如果拖拖拉拉,错过时机,时过境迁,新闻就会贬值,甚至失去存在价值。有些政治性强的新闻,延误一时半刻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尤其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的手段、技术不断发展,新闻传媒的竞争日趋剧烈,时间性更是决定新闻的生命力、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法码。

虽然强调记者采访的快速性,但也不是不顾一切,惟快为好。快,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采访过程的快速性,决不能动摇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要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求快。

强调快速性的同时,还要求记者注意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在某种情况下,如果快速采访报道不利于实际斗争或工作,就得放慢甚至停止采访过程。

新闻采访的快速性,既包含了要用尽快的速度,去采集、报道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也包含了新闻采访报道的时机要恰当。即新闻信息的传播,应该是在当前形势和任务最为需要的时候,也应是当前最广泛的受众最为关注的时候。

5.试以实例简述现代新闻采访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四川大学2010年研)

答:1981年年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到部队的一篇来稿,谈河北省抚宁县七里涧大队的社员群众和老中医苏兰茹,七年如一日热情照料和医治全身瘫痪的解放军排长阎书生的事迹。事迹很生动感人,军事部立即编发,还先后派出3名记者与通讯员合作,到七里涧采访。在七里涧,他们发现把阎书生当作自己亲人来照料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全村群众,不是一两年,而是整整七年。他们感到,这样一个重大的群体典型,牵涉的人物多,时间长,要在短时间内拿出报道来,单靠记者的力量是不够的,要争取上下左右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要争取当地党委的重视与支持。他们主动向抚宁县委领导汇报七里涧的情况。县委领导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大支持了记者的报道工作。

这个例子非常有力地说明了记者在采访工作中依靠当地党委的好处,依靠地方各级党委或政府是新闻采访工作的组织原则。

(1)从新闻事业的性质来看,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这种性质决定了新闻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而“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因此,记者在报社时,要接受报社党委的领导,外出采访时,又要依靠地方各级党委或党领导的各级政府开展工作。

现在发展市场经济,并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许多观念需要更新。但是,有一些根本的东西却不能变,例如四项基本原则就不能变,必须坚持。从党的领导来看,不仅不能因为发展市场经济而在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方面有所削弱,相反,繁重的经济建设任务还要求加强这一点。当然,在领导方式方法上要适应新的情况,要随着情况的不断变化创造新的领导方式方法,要更加讲究领导艺术。记者采访要依靠各级党委这一条,仍必须坚持。其次,从工作需要来看,记者在采访中也有必要依靠各级党委或政府。

(2)从工作需要来看,记者在采访中也有必要依靠各级党委或政府。

上文的例子非常有力地说明了记者在采访工作中依靠当地党委的好处。不妨设想一下,要是记者不争取当地党委支持,报道能那么顺利吗?恐怕不会的。特别是要在面上把宣传先进典型和学习先进典型结合起来,扩大先进典型的影响,离开了当地党委的重视和组织推动,是难以办到的。

记者在采访工作中要依靠各级党委或政府,还基于以下一些原因:

党中央的重要指示,要逐级下达到各级党委或政府,靠各级党委或政府来贯彻。因此,各级党委或政府常常是得中央精神风气之先。记者在采访工作中,尤其是在远离编辑部的情况下,要及时了解中央的指示精神,其中一条重要渠道就是依靠各级党委或政府。

各级党委或政府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又是所在地区部门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党和政府的领导掌握全局,最熟悉本地区本部门的情况,同本地区本部门的群众有密切联系。记者要了解全局情况,也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或政府。

记者初到一个地区或部门采访,人地两生,情况不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有些困难经过自己努力是能够克服的,有些困难则要靠当地党委或政府的帮助才能解决。

四、实务操作题

1.围绕以下提供的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清华大学2005研)

(1)今天上午10时,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等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假设你是一名前来采访的记者,在新闻发布会开始前15分钟,你得到了下面这篇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的讲话稿,请你认真阅读后拟2个问题,准备向朱庆生提出。

答:请问朱副部长,既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活动开展以来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很多人从中受益,试点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经验,那为什么没有快速地在全国推广开来,而是继续实行试点?推广工作是否遇到了财政困难?

国家如何保证农民会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信心?如何保障这些资金的安全?医疗合作的资金是以什么方式管理的?

(2)新闻发布会结束后,你打算围绕中国新型农利合作医疗工作这一话题做一篇深度报道。请你就以上讲话稿所提供的信息,选择你认为最有新闻价值的报道角度来制定一个报道选题,并说明选择该报道角度的原因,不要超过100字。

答:报道选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在哪里?

选择该报道角度的原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为了解决7亿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而实行的新的医疗制度,它较之于以前的医疗制度,有了相当多的改进,报道其“新”也就是抓住了它的新鲜性和重要性。

(3)基于你的选题,你计划专访哪5个人?分别在50字内阐述清楚你选择这些人的理由。此外,请你为每位采访对象设计2个问题。

答:专访对象:卫生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负责人

理由:对现阶段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整体情况及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重点有最权威的信息。

问题:从总体上介绍一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原有医疗制度的区别?现有试点活动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专访对象:试点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负责人

理由: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基层的实际运作情况,了解其在基层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基层采取了哪些措施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和推广?新制度实施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哪些变化,遇到了什么困难?

专访对象:试点乡镇村的医疗机构负责人

理由:通过采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际参与者,可以了解到新农合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

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前后医院的收益情况。针对新农合,医疗卫生机构采取了哪些措施?

专访对象:参与新农合的农民

理由:他们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直接受益人,从其最直接感受可以反映出新农合执行的情况,及带来的变化。

问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前后到医院看病的次数和花销的对比。期待这一制度在哪些地方有所改进?

专访对象:尚未参加新农合的农民

理由:通过对还没有参加新农合的农民的采访,可以了解到新农合的普及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问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否知道或是了解?如果有条件是否会加入这一制度,原因为何?

(4)请你就以上讲话稿所提供的信息,从另外的报道角度再制定两个不同的选题,并对这两个选题所针对的受众群体分别用50字左右做出简要的分析。

答:选题一:有无合作医疗——两个患病农民的迥异境遇

分析:通过鲜活生动的事例来解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变化,能够吸引到广大的农民成为新闻的受众群体。

选题二:探访县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基金管理状况

分析:针对当前人们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较为关心的问题,设置这一选题,不但可以吸引上级对这一报道的关注,也满足了普通民众的知情权。

2.假如你要报道一位同性恋者的故事,你可能用什么办法避免现场的尴尬并向他(她)提出一些敏感的问题?你的前三个问题将会是什么?(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1)在采访同性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采取一些措施,避免采访现场的尴尬

在拍照和保密的问题上,采访本人时应当避免拍照或者只拍侧面和背面,同时避免询问真实姓名,一般他们对于拍照和写下姓名比较敏感。如果拍照或询问真实姓名的话很难获得他们的配合,也不容易获得真实的信息。在报道时尽可能不要太过详细透漏具体地点,因为这些信息不仅对他们,有时对当地政府部门也比较敏感。

采访时应当让被采访者明确将来的报道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被采访者的名字及照片(是否完全公开或打上马赛克)是否被刊登或以何种身份被刊登,这对于避免将来出现纠纷非常重要。

采访中避免片面理解,写作中避免断章取义,丢掉必要的前提和假设。

避免对被采访者存在偏见和歧视,应当从客观实际出发,避免带有主观性的态度。措辞应当准确和谨慎,避免歧视性的语言和导向,如果可能,可以使用同人圈的特殊用语。

采访地点的选取可以由被访者决定,这样可以使得被访者能够在自己更加熟悉、更加放松的环境和氛围中接受采访。

(2)我的前三个问题分别是:

小王,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其实,大家都知道,许多人对同性恋群体还有许多不了解,甚至是误解。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您是出于什么原因,愿意接受我的采访的?

人们对同性恋群体有许多称谓,如说:同志、同性恋、酷儿……你比较能接受的是哪一种?为什么?

您是从什么时候确定自己的性取向的?能跟我分享一下当时的情形吗?

3.采访提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奥巴马访华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结束同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谈后共同会见数百名中外记者。如果你在现场请写出记者提问。

答:主席您好,总统您好。我是新华社的记者,我有两个问题分别向胡主席和奥巴马总统提出。

第一个问题想请胡主席回答:胡主席您好。美国新一届政府就职以来中美关系有了一些新发展,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有哪些方面的新发展吗?

第二个问题想请奥巴马总统回答:奥巴马总统您好,在之前的会谈中,您提到:“美方愿在过去三十年两国关系取得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繁荣,应对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在接下来的应对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过程中,您期待中国和美国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的提问结束了,谢谢两位。

4.某市报记者接到举报,说是一种市面上畅销的食品中,添加剂的含量超标。这个结论是某区的卫生防疫站检验出来的。该记者闻讯去某区的卫生防疫站采访,并取到相关的检验数据,于是便以《一种“不健康食品”涌入我市》的醒目标题在市报上报道了一条独家新闻。该新闻又被其他媒体转载和转播,致使这种食品的销售一落千丈。愤怒的食品厂家将该市报告上法庭。后经有关国家质量部门的抽检,这种食品中添加剂的含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检验数据之所以产生差错,原因在于区卫生防疫站的化验员在检验数据中算错了一位小数点,使得添加剂的含量凭空扩大十倍,使人误以为超标。市报因此败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记者闻讯去区卫生防疫站采访对不对?为什么?

(2)记者在采访报道中有没有错误?为什么?

(3)记者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参考答案:

(1)记者闻讯去区卫生防疫站采访对不对?为什么?

答:记者在接到举报后,立即闻讯去区卫生防疫站进行采访,这是不恰当的。记者首先要对举报人员进行采访、核实。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举报人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等。举报人可能会因为隐私安全问题拒绝提供一些信息,但是,记者要尽量核实该举报人的信息。如有必要的话,记者可以向举报人确保其个人详细信息不会直接报道,会采用化名的形式报道。

举报人购买问题商品的详细信息,包括购买时间、地点、数量等。

举报人在区卫生防疫站获得的详细检验报告。

记者对该举报信息的重视,表明了记者具备了充分的新闻敏感性。因为举报涉及到人们普遍关注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再加上该食品是市面上畅销的商品,更能引发大众的关注。

(2)记者在采访报道中有没有错误?为什么?

答:记者在采访中存在错误,主要是两个比较严重的错误。

核实的工作不到位。记者在接到举报后,并未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实,这可能会造成信息获取的偏差。再加上记者到区防疫站去采访,只是重复取得了检验数据,并未对数据进行核实。记者应该再次在其他的销售点购买该类商品,并将问题食品和重新购买的商品送到市一级的卫生防疫站进行检验,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检验结果。如果结果显示两次购买的商品都存在问题,那么记者应该报送相关国家质检部门。

采访不全面,报道不平衡。记者只采访了区卫生防疫站,其他的对象,包括举报人、其他消费者、质检部门、厂商企业都没有采访,导致了报道的片面、不客观。

(3)记者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答:记者在采访中应该充分核实各种信息,包括新闻线索、采访对象的谈话及其提供的资料。此外,记者还应该在采访中,平衡采访对象,既要采访消费者一方,也要采访质检部门,还要采访该商品的生产厂商。这样,给每一个部门都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保证了报道的全面、平衡,也使得报道更加经得起推敲和质疑,保障了记者和报社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