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经济改革做了进一步部署,对经济改革理论做了进一步概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崭新的阶段。新时代经济改革必须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概括,也为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动力变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变革之一(另外两个为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大家知道,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就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因此,寻找和研究新时代新动力,以便更好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新时代对经济改革做出了进一步部署,对经济改革理论有进一步概括。根据我们的学习体会,新时代新动力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这就要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使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要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推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我国产业要迈向中高端水平,要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这个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提高到2017年的57.5%,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但是还不够,不少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我们还需大力追赶。我们已经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产业,但是还远远不够。我们有不少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尚未很好掌握,比如我国一年进口芯片就高达2 200多亿美元,主要是自己不具备生产能力的高端芯片。我国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对外依存度为50%,与发达国家30%以下的水平有较大差距。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养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就要不断增加对研发的投入,逐步提高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如从2017年的2.12%增加到2025年的3%以上。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建设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流动,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性决策,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这一雄伟目标,意味着我国产业升级到中高端和高端,经济增长越来越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并逐渐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意味着今后更加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以便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第二,挖掘和发挥好各种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益深化,各种各样的新动能不断涌现,由传统动能为主逐步转变为新动能崛起,创业创新、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分享经济等加快发展。比如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与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指出: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5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03%。有的专家估计:到2025年左右,中国信息消费总额将接近2万亿美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达到10万亿美元。2016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4%,比2012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2018年4月13日对外公布:初步测算,2016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三新”经济增加值约为113 719亿元,相当于GDP的15.3%,按现价计算,“三新”经济增加值增速为11.8%,高于GDP现价增速3.9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新动能促进了就业的快速增长。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在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中,新动能的贡献率占70%左右。有报道指出:据有关机构估算,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劳动力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过去我们靠庞大的低成本劳动力扩张生产规模,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现在要转向高质量发展,就不能继续靠农民工干粗活累活,而要对劳动力进行专业和技术培训,让他们干细活,做工匠,把一些粗活累活让机器人干。加快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更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这就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在职职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劳动者的素质,更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包括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从而实现劳动力从数量红利到质量红利的转变。这是动力变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一重大决策使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从第一轮承包开始保持稳定长达75年,充分表明中央坚定保护农民权益的决心,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有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新动能。2016年年底中央发布《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能够有力地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8 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上升到58.5%。今后城镇化率将进一步提高,从而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宝贵经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成效显著。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建立了上海等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坚决捍卫经济全球化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等。党的十九大的上述进一步全面开放的部署,必将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四,最根本的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现代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把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列为经济体制改革部分的第一项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把完善产权制度作为经济改革重点,这是很有针对性的,因为近几年在工作中落实产权保护制度不够,一度导致民间资本外流和民间资本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比如2016年民间资本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3.2%,而上一年则为10.2%)。为此,2016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此后文件落实情况较好,这就让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非公经济市场主体投资创业吃了“定心丸”。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完善产权制度作为今后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继承和发展。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实际上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另一种说法。与要素市场化配置相呼应,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提出要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这是一个亮点,是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市场机制有效的重大举措。

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进一步的顶层设计。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中最困难的改革,是真正的硬骨头。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国企改革有所加快,取得不少进展,但人们期望能更快些、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这次报告提出的许多改革任务,是过去党的文件中就提出过的,由于尚未很好完成,所以需要重申。同时,报告也提出了新的具有更高要求的改革举措。比如,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说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以管资本为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又如,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高标准要求。

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我国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已由2013年的190项减少至2017年的95项,减少了一半。有关部门提出,要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制度,确保从2018年起正式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有一些新的提法,针对性都很强,比如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等,目的在于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让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比较,这次加了区域政策,少了价格政策。这是符合实际的。因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做出后,价格改革又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到2016年,97%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均已放开由市场调节,价格政策已很难发挥其调控经济的作用。与此不同,中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区域政策对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正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

深化财税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深化财税改革很重要,也须攻坚。以税制改革为例,提高直接税比重,开征房地产税,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完善地方税体系等,都涉及利益的重大调整,是真正难啃的硬骨头,而这些改革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专门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货币政策主要关注物价稳定,关注不出现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要不要关注资产价格变动一直有争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的物价是稳定的,但是金融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涨。危机爆发后,大家反思认为:要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只有关注物价的货币政策是不够的,还要有宏观审慎政策。2017年7月14—15日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就提出了双支柱调控框架。所谓宏观审慎政策,主要是把各类金融活动包括房地产金融等纳入监管,目的在于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做到了以上几点,我们就能构建起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新动力的部署说明了经济改革理论的重大进展。第一,经济改革扩围,不只限于过去一直主要实行的市场化改革。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创新特别是其中领头的科技创新,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越来越重要。当然,要搞好科技创新也要靠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要面向市场和由市场引导,这就使创新动力与市场化改革结合起来了。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等,都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它们也可以被看成是结构调整的内涵,但由于这种变革会形成一种代替旧动能的新动能,因而能够成为新时代的一种新动力。当然,市场化改革仍是经济改革的主线,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议题,也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动力源泉。我们看到,迄今为止,经济技术发达的国家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发展的。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