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四十年
- 张卓元 胡家勇 万军
- 1776字
- 2020-08-29 21:16:28
第七节 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精髓。改革开放是双目标,不是单目标,不是只限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要实现共同富裕,让人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改革开放首先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既是调整生产关系,也是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原有的经济管理体制,最重要的是要调动各个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破除各种束缚经济主体释放活力的体制、法律法规和政策,将全社会各生产要素都动员起来,使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竞相迸发,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率。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起飞,连续三十多年实现年均近两位数的增长,2009年起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人均GDP接近9 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13—2017年GDP年均增长7.1%,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这些都充分证明:改革开放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上正确的道路。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改革开放意味着经济管理体制的重大变化和利益的重大调整,肯定会同维持现状的思想观念产生冲突,同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产生冲突。我们看到:在改革开放初期,思想理论交锋经常出现,有时还相当激烈。比如,在否定计划经济、肯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时,就出现了严重的思想理论交锋。当时由于邓小平等政治领导人坚持改革开放路线,比较顺利地逐渐统一了认识,并使改革开放稳步向前推进。改革开放还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利益受损者(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情况不是很多)自然会想方设法阻挠或反抗,这也要靠上层的推动和坚持,打开通道。由于中国推行渐进式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新的利益群体甚至固化,当改革要触动他们的奶酪时,他们阻挠和反抗的力量是不容小看的。为了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需要有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需要有权威的领导机构自上而下有力推动,如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那样。只有这样,改革开放才能不断深化和拓展。
改革开放也不能一蹴而就。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采取渐进式改革的办法,要比采取急进式一步到位式改革的办法效果好得多,最主要的是渐进式改革有利于使改革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扎实推进,而不会带来大的社会震荡,导致欲速则不达。渐进式改革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和发展,国民经济活力和微观主体活力不断增强。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秘密所在。
改革开放的另一重要目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让人人共享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不只是要提高经济活动效率,还要改革原有吃大锅饭的分配制度,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鼓励创新和勤劳致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要通过财政、税收、社会保障、扶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曾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那是针对当时经济比较落后,要尽快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已上了一个大台阶,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了,公平问题逐渐突出,因此,从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开始,中央文件已不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是既要效率又要公平、在分配特别是再分配中要更加注重公平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段话充分体现了党的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宗旨,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