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法与说法(全四册)
- 李瑞环
- 7778字
- 2020-08-30 03:41:14
13.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一致的,是反对形而上学的最好武器。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讲的“发展是硬道理”是一脉相承又有新意。它不只是要求发展,而且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不重视发展的问题,也有一个盲目发展的问题。年轻的同志可能不清楚,年龄大一点的同志应该有印象,比如1958年“大跃进”,15年超英20年赶美,盲目追求速度,结果顾此失彼,欲速则不达,教训是深刻的。所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毛主席说过:中国出大问题时,都是因为“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所谓形而上学,就是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它常常是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只看局部不看全局,只讲数量不顾质量,只讲发展不顾环境,只讲经济不顾社会,如此等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都是不断运动不断发展的,永恒发展、永无止境,而且都是从量变到质变、从渐变到突变的,没有渐变的过程就不会有真正的突变。当然只讲渐变不讲突变也不对,是机械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所以,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一致的,是反对形而上学的最好武器。我对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提法,都是赞成的。有的同志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提法是取消斗争,或以某些社会事件为理由否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提法,我认为是没有道理的。和谐与不和谐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但这个斗争不是历史上“左”的那种你死我活方式。对于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比如讲团结,并不是取消斗争,因为这本身就是提醒人们抵制不利于团结的言行。再比如一对新人结婚,我们通常都是祝他们百年好合,谁都知道不是每对夫妻都能百年好合,婚后难免有摩擦、有不愉快,甚至分手,但我们也不能在结婚的时候就说你们可能过不好、过不到头。和谐毕竟是人们追求的美好目标,“天下和静在民乐”嘛!现在我们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坚持和贯彻这个理论很有意义。
《同天津市主要领导同志的谈话》(2010年4月26日)
实现可持续发展愈来愈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个国家的人口状况、资源状况、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状况不仅与本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且最终会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如何使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愈来愈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各国领导人对此都负有重大责任。因此,我们在确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时,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目标、模式和途径,都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局部不顾全局,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而应当多从全球发展的角度考虑,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滥用资源、毁坏环境、过度消费是绝对不可取的。
《会见新西兰总理希普利时的谈话》(1997年12月11日)
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要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自然是慷慨的,它给了人类种种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大自然是苛刻的,它对无节制的索取必然给予无情的报复。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破坏自然的能量也日益增大。尊重客观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建筑师的神圣职责。
《在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99年6月23日)
和谐共存,协调共进。
中国的“和”的思想传播到世界特别是欧洲后,受到了许多思想家的重视和推崇。早在17世纪初,英国学者罗伯特·勃顿就在其著作中称赞中国人“和平而安静”。上个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中国问题》一书中写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类似的看法还有很多,比如在德国学者莱布尼茨的《中国新事萃编》、法国学者伏尔泰的《风俗论》以及当代英国学者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等著作里,都有这方面的阐述。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当今时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更趋紧密,世界的面貌更加快速多变、复杂多样,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融又相互激荡,不同利益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摩擦,人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人与自然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如此众多的共同问题和挑战,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和谐共存、协调共进更加受到全人类的普遍关注。如何努力克服工业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社会弊端,创造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如何妥善处置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生态、资源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有效化解各个国家、各种文明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保持世界的和谐与安宁;如何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这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深入思考、认真对待的现实课题。了解中国的“和”的思想,可以为思索解答这些课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和睦相处 和谐共进——在英中贸易协会举行的欢迎午宴上的演讲》(2002年5月28日)
人不能违背规律、改造规律,但人可以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
无视自然规律,片面夸大人的力量,是唯意志论;听任自然摆布,否定人的能动作用,是宿命论。人不能违背规律、改造规律,但人可以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
《关于我国水的几个问题——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1998年10月23日)
把治水作为一项国民世代工程。
中华民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了几千年,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治水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才智,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公元前250年李冰[1]修建都江堰,引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使这一地区从此“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公元前214年史禄[2]开凿灵渠,引湘江水入漓江,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至今仍兼有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公元612年隋朝修建大运河,全长1780公里,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成为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至今仍居世界人工河之首。今天我们所拥有的条件是任何朝代都不可比拟的。且不谈社会制度、经济实力、科学技术,仅就人力资源来说,秦朝在凿灵渠、修长城时人口不过2000万,隋朝在修建大运河时不过5600万,直到清朝前期不过1亿,而我们今天有多少人口、多少劳动力、多少富余劳动力?这里还没有包括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应该也有条件在重新安排江河方面有更大的作为,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水利工程说到底,无非是穿山打洞、开渠架桥,无非是钢筋水泥、土方石方,无非是距离远、难度大、用工多、耗时长。当年,河南林县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举一县之力,苦战10年,劈山1250座,凿洞180个,修渠总长近2000公里,将山西漳河水沿太行山引入林县,成为中外水利史上的壮举。如果全国都有这种精神、这股劲头,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我们应当有雄心壮志和宏图大略,为子孙后代着想,少办点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少干点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把省出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治水上,把治水作为一项国民世代工程。每位公民一生都应有一定的时间参加义务治水。这样可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就业是中国长期面临的问题,把治水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既可以使治水有充足的劳动力,节省工程费用,又可以使一大批人有活可干,减轻就业压力。我们要有一个全国的、较好的长远总体规划和分期实施计划,一项一项地干,一天不停地干,祖祖辈辈地干,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形成制度、形成传统。我相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从根本上变水害为水利的理想,中华民族一定能够为解决缺水这个世界性难题作出自己的贡献!
《就起草〈关于我国水的几个问题〉同身边工作人员的谈话》(1998年10月18日)
必须大声疾呼水的重要、水的短缺、水的危机,在全民中牢固树立水资源的忧患意识。
水是不可替代的有限资源,如同阳光、空气一样重要。离开水,人类就不能生存;离开水,万物就不能生长;离开水,一切都无从谈起。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总量只有2.8万多亿立方,人均水量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其中可用储备量只有1.1万亿。目前,全国年用水量为5600亿立方,占可用量的51%。过去每十年(自1949年以来)增加用水量1000亿,今后的增幅还会加大。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现在全国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由于缺水,大量耕地、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扩展的速度加快。据有关部门的材料,每年沙化的面积为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县的大小。由于缺水,不少地方地下水严重超采,致使地面下沉。可以说,水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我们必须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全国人民知道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情况,我们必须大声疾呼水的重要、水的短缺、水的危机,在全民中牢固树立水资源的忧患意识。
《就起草〈关于我国水的几个问题〉同身边工作人员的谈话》(1998年10月18日)
把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治水之路。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平衡,既患寡又患不均。在时间方面,年降水的70%~90%集中在6、7、8、9四个月,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水资源70%以上由洪水组成,利用的难度很大。在空间方面,水资源的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82%以上,而耕地只占36%;长江流域以北地区水资源不到全国的18%,而耕地却占64%。由于这种严重不平衡,往往在同一时候,有的地方赤日炎炎,土地龟裂,河川断流,有的地方连降暴雨,洪水泛滥,农田、村镇、厂矿被淹;有时在同一地区,干旱和洪涝接踵而至,交替成灾。因此,我们研究中国水的问题,不仅要研究水灾问题,还要研究旱灾问题;不仅要研究水资源的总量问题,还要研究水资源的平衡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把水留住,如何把水引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实行水的再分配,这是我国治水事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要提高水的拦蓄能力。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等老一辈领导人非常关心水利事业,重视拦洪蓄洪,动员全国人民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拦蓄洪水的水平还不高。全国现有各类水库可用来调洪的库容约1800亿立方米,仅占洪水径流量的11%,多数洪水白白流失甚至泛滥成灾。江河径流的形成主要是在山区,我国是个多山国家,这种地形有利于洪水的拦蓄。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势高峻,峡谷密集,江河落差大,在这里建设水库,既有利于防汛抗洪,又有利于水的截留利用。
要搞好跨流域的调水。不仅要把水多时候的水留住用于缺水的时候,还要把水多地方的水引导到缺水的地方。要充分利用自然落差,实现最大限度的长距离引水。根据水往低处流的规律,要尽可能把水拦在高处,水拦得越高,送得就越远,流经的面积也就越大。我们知道,长江从宜昌到入海口落差不过40多米,一年就把几千亿立方米的江水送到1800公里以外的大海。如果我们能在海拔更高的地方,比如一百米、几百米、一千米、两千米的高程把水拦蓄住,通过必要的工程引导水的流向,就可以使水流到我们所希望的更远、更广的地区。比如,从长江上游穿越巴颜喀拉山,每年调200亿立方米水入黄河上游,就可以有效缓解西北几省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干旱状态;如果每年从长江中下游调水500亿进黄河,就等于增加一个黄河的水量;更进一步,如果每年从南方调水1000亿、2000亿,那么西北、华北大部分地区就可以基本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占国土面积1/6的新疆,水资源达1150亿立方米,如果在把现有水资源控制好、引导好的同时,再由西南调一部分水进疆,就可以使大片戈壁沙漠改变面貌。总之,我们要通过努力,把江河尽可能地控制起来,将更多的水拦在高处,按照我们的意图流向需要的地方,如同大城市的给排水那样,上水随时都有,下水自动排走。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解决洪涝问题和干旱问题、水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治水之路。
《就起草〈关于我国水的几个问题〉同身边工作人员的谈话》(1998年10月18日)
整治国土、安排河山、战胜灾害、改善环境。
为了战胜自然灾害,谋求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非凡的智慧和伟大的力量,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和可歌可泣的业绩。大禹治水,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其壮举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工程,今天仍在造福人民,其智慧为世人所叹服;开掘于1300多年前的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几大水系,其规模仍居当今世界人工河之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等伟大号召,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多了,我们拥有更加强大的经济实力、前人无法想象的科学技术和世界上最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应该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3],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有新的更大的作为。比如,我们能不能通过各种工程,使不同高程上的水流经更多的缺水地区;能不能通过各种工程,实现水资源的跨流域调剂,把尽可能多的水从东、南调到西、北;能不能通过各种工程,大幅度地提高内陆蓄水能力、调控水平和利用程度,变“水害”为“水利”;能不能通过各种工程,大规模地围海造地、改造滩涂,增加陆地和耕地面积;能不能通过各种工程,遏制沙化,使尽可能多的沙漠变成绿洲,扩大农地面积;能不能通过各种工程,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实行小流域系统治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水土流失状况;能不能根据水资源的分布,合理调整工业布局,把用水量大的项目尽可能安排到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此等等。当然,把这些设想变成现实,绝不是容易的事,一定会碰到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我深信,只要我们有这种雄心壮志和长远的战略构想,只要我们尊重科学,进行充分的论证,制定周密的规划,只要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锲而不舍,世世代代奋斗不息,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整治国土、安排河山、战胜灾害、改善环境等方面创造出无愧于先辈的伟大业绩,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一定会展现出新的面貌。
《关于农用土地的几个问题——在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1994年7月1日)
对西部大开发,既要有紧迫感,又要防止急于求成;既要满腔热情,又要实事求是。
西部大开发是中共中央根据小平同志“两个大局”[4]思想作出的战略决策,对西部的发展、东部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造成西部地区的落后局面,有主观原因,有客观原因,有政策和工作上的问题,有先天自然条件问题,而且西部各地情况又有差别,在加大开发力度后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长期奋斗。对西部大开发,既要有紧迫感,力争早见成效,又要防止急于求成,一哄而起;既要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又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总之,既要看到重要性,又要看到复杂性、长期性,要注意工作的科学性,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推进。
《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主席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6月19日)
开发大西北关键在于水。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大西北的许多地方确实很难改造成为农地,但确也有许多地方具有开发成为农地的广阔前景。有些地方开发的关键在于水。只要有了水,就能发展农业,只要水资源充足,粮食单产、总产就可以大幅度提高。解决大西北缺水的问题,必须采取一些重大步骤。一是尽量把水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和大规模植树造林。二是提倡合理、节约用水,采用先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三是加快水利建设,把尽可能多的水留在西北、用在西北,特别是对于西北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水利项目,应加快研究、论证,早日决策、实施。四是研究从区外调水。有些专家提出从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调水的方案,并已研究多年,还有从雅鲁藏布江调水过昆仑山入新疆的方案,调黑龙江水南下入内蒙古和华北的方案。这些方案如果可行,对改造开发大西北及其他缺水地区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农用土地的几个问题——在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1994年7月1日)
要痛定思痛,下决心治理长江,根除水患。
要痛定思痛,下决心治理长江,根除水患。长江闹灾越来越频繁,每次的损失数以亿计,长此以往怎么能行?我们冷静地仔细地想一想,长江今年之所以闹得这么凶,除了自然气候异常外,人为的因素到底有多大?我们多年来干了多少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比如砍伐森林、围湖造田等等?又有多少该干而没有干的事情搁着,比如加固河堤、疏浚清淤等等?大灾之后,如果我们还不下大的决心来根治长江水患,对历史对子孙就很难交代。许多事情都有二重性。一件不好的事情如果处理得当,往往可以导出一个好的结果来。治理长江要花大钱,假如没有今年这样大的灾害,从中央到省上要投入更多的钱来治水,造出的预算就不易通过。因为需要钱的地方很多,大家都眼巴巴地盯着,而在今年这种特殊形势下谁也不会跟你争。就这个意义上说,大的水灾讲多少年一遇,治理长江的机会也是多少年一遇。我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根治长江水患是可能的。这个条件既包括我们的制度和领导能力,也包括我们已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包括我们所具备的历史经验、认识水平、科技水平和施工水平。只要能下大的决心,进行深入周全的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经过不懈的努力,应该说可以从根本上扭转目前这样的被动局面。现在,中央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沿江各省,包括湖北,都要抓住这个机遇,有这样的战略准备。对长江治理我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与大家一道来研讨。
《听取湖北省委、省政府抗洪抢险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8年8月21日)
洞庭湖的治理当前救急要抓四条:深挖泥,高筑堤,强排涝,救命楼。
洞庭湖地区普遍采用的办法,包括洞庭湖治理一期规划、二期规划的主要内容,我给你们归纳为四条:“深挖泥,高筑堤,强排涝,救命楼”。现在看来,这四条措施是管用的,实践证明是当前解决问题比较实际的一个招。尽管这些还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湖南这边堤筑得很高,湖北也同样筑得很高,水照样出不去,水位照样往上涨。但是目前来讲,无论如何是堤坝筑高以后水进不来了,堤坝加固了以后冲不垮了,强排涝以后屋子涝不了了,一旦有事老百姓往楼上跑淹不死了。所以这还是切实可行的办法。这些措施不仅要坚持下去,而且要努力做得更好。现在进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期治理还差1亿多资金,二期治理规划还没有批下来。我回去以后,会积极为你们去宣传、疏通,你们自己也要抓紧。
《听取湖南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4年7月11日)
注释
[1]战国时水利家。约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至五十六年任蜀郡守。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著名。
[2]又称监禄,秦朝人。曾在今广西兴安附近开凿运河,沟通湘江和桂江的支流漓江,后世称为灵渠、兴安渠或湘桂运河。
[3]《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3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两个大局”是邓小平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他在1988年提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