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崇高与美”的问世

柏克(1729年~1797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天才、先知,他的很多预言都实现了。用当时一位与他熟识的著名作家的话说,他是个“即使和他同在一个街棚里避雨五分钟,你就会受不了,但你会相信自己正和所曾见过的最伟大的人物站在一起”的人。

柏克1729年6月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为英国人后裔,文化认同为英国人,后搬回伦敦居住。父亲是有名律师,信奉新教,母亲则是天主教徒,母亲的宗教信仰给他的影响颇大。1744年就学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古典语言、拉丁语,熟练到能欣赏西塞罗的作品。1750年到伦敦学习法律,但不久即对法律失去兴趣而游学于英格兰和法国。

figure_0101_0086
▲柏克像

柏克,英国著名政治家,被认为是保守主义的鼻祖。

柏克28岁的时候,发表名为《论崇高和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休谟称之为“一篇精彩的论文”。据说他是19岁开始写作这本书的。他的这部著作是在朗吉努斯以后和康德以前,西方论述关于崇高和美这两种审美范畴的最重要的文献。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人只要肯深入事物内部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看得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1757年,柏克与一位爱尔兰天主教医生的女儿结婚。

柏克的后半生几乎完全与英国及欧洲的政治联系在一起。36岁时进入政界,接着成为辉格党领袖罗金汉勋爵的秘书而进入下院,任该职直至后者于1782年去世。1774年,他被选为布里斯托尔的下院议员,任期6年。1780年,作为罗金汉勋爵控制的议员选区的下院议员直到1794年退休。

这个政治敏锐力、雄辩才能唯有后世的托克维尔和丘吉尔才可企及的政治家、政论家,却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是一只“什么也没有捕获到的老鹰”。其在政治思想上颇有建树,主张限制英国王权,对英国国王权力加以制衡;但是他反对法国大革命,反对自由平等,其实是担心民主自由会造成暴民政治,认为在没有法制中的自由,会出现暴动,从某一角度而言具有精英文化的利益取向,是历史上公认的十分精辟之论断。晚年在丧子之痛和对法国革命的仇恨中度过。1797年7月在英格兰的白金汉郡去世。他在哲学上是英国经验派继承者。

崇高的根源和外在形式

柏克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区分崇高与美的人。

崇高是西方美学史上的核心范畴之一,流传下来最早的有关崇高的文献是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努斯的《论崇高》。柏克是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真正做出深入阐述的美学家之一,柏克首次区分了美与崇高。柏克也和同时期的其他美学家一样,在美学领域贯彻了经验主义哲学的方法和认识论观念。

柏克首先把人类基本情欲区分成两类:一类涉及自我保存,这种涉及自我保持的情感注重痛苦或危险,这种负面的情感比快乐的积极的情感更有力,正是这种适于激发痛苦或危险观念、让人产生恐怖情绪的事物是崇高的本源,自我保全是崇高的基础;另一类是社会生活,这种情感要求维持种族生命的生殖欲以及一般社交愿望或群居本能。社会交往是美感的基础:社会交往包括两性之间和一般的交往,这种情欲主要是与爱相联系,它引起的是积极的快感,而爱正是美感的心理内容。这类情欲是爱和美的根源。

自我保存的情绪即是当人类的生命受到外界威胁的时候,就会产生恐怖惊惧的情绪;恐怖是崇高的主导原则。只有当这种痛苦的、恐怖的和惊惧的情绪,能够与外界威胁现象保持安全适当的距离时,情绪才会缓和并得到克服,这时候就会产生转化为崇高的感受;崇高感来自于恐怖,人能以保持安全距离而克服恐惧感,就会产生崇高,然而如果人要是沉溺、深陷在惊恐中,就不可能产生崇高的感觉。

figure_0102_0087
▲柏克的美学著作《论崇高和美两种观念的起源》

该书是美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柏克说:“凡是可恐怖的也就是崇高的。”恐怖是由于害怕危险和死亡。因此无论是自然界或是现实生活中,凡是令人恐怖的事物便是崇高。尤其是力量,没有一个崇高的事物不是力量的变形。体积庞大显然是一种力量,而朦胧不清的形象,激起更动人的想象,所以比清朗的形象更崇高。对视觉引起恐怖情感的事物是崇高的,如毒蛇、猛兽、深不可测的海洋,等等。

崇高具有巨大的力量,不但不是由推理产生的,而且还是人来不及推理,就用它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把人卷走。惊恐是崇高的最高效果。柏克认为,崇高感和美感都只是涉及客观事物的感性方面,即可用感官和想象力来掌握的性质,这种性质很机械地直接打动人类的某种情欲,因而立即产生崇高感和美感,理智和意志在这里都不起作用。

柏克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引发崇高感的事物作了具体分析。第一,是那些巨大的东西,例如无边无际的沙漠、天空,波澜壮阔的海洋等,体积上的庞大是崇高的有力原因。

figure_0103_0088
▲托莱多风景 西班牙 格列柯

托莱多是离马德里不远的一座古城。对格列柯来说,这是一座完美的城市,一座冷色的威尼斯。这幅作品描绘的是画家主观想象中的风景,处在暴风雨前的城市展现了大自然的无比威力,这座无生气的、被恐怖的闪光所照射的城市似乎是静止的,好像虚幻的影像一样出现在卷起云朵的暗蓝色的天空之下,充满了悲剧气氛。根据柏克“凡是恐怖的也就是崇高的”的观点,这幅作品便是崇高的、美的。

第二,晦暗、模糊、不和谐事物,如埃及神庙、晚上漆黑的四周,就会感受到崇高感。多云的天空比蓝色的天空更壮丽,黑夜比白天更显得崇高和庄严。

第三,力量,例如有力量的动物会使人产生恐怖感是由于人们害怕这种力量会带来劫虐和破坏,一旦这种力量变成无害,可以为人类所利用,那么,这些动物就不再成为崇高的对象了。在荒野中嗥叫的狼、雄狮、猛虎是崇高的。

第四,巨大的声响和寂静空无,例如滂沱的大雨、狂怒的风暴、雷电。巨大的声音突然停止也能产生崇高的快感。黑夜能增加我们的恐惧,模糊的鬼怪也能使我们的心灵产生震撼。

第五,是无限,无限使精神具有某种令人愉悦的恐惧倾向,这是崇高的本源。例如星光灿烂的天空,能激起我们壮丽无限的感觉,也是崇高的来源,但是单独一颗星星却不会产生崇高感,因为没有那种无限和壮丽。宏伟还是崇高的根源。

美的根源和表现形式

柏克认为美和崇高是对立的。如果崇高感是基于人类要保存个体生命的本能,它的对象虽然暗含危险而又不是紧迫的真正的危险,那么它所引起的情绪主要是惊惧,是一种痛感,仿佛由自豪感和胜利感以及劳动或练习转化为快感。

美感则不同。“社会生活”的本能产生情爱、友爱的情绪;愉快的情绪还包括性爱情爱,交往的本能。本能发展实现,当人充分体验到爱的时候,人就会产生美的感受,故美来自社会生活的本能,当人能积极体验爱的时候,就会变成美。爱正是一般美感的主要心理内容,爱的对象总是具有“人体美的某些特点”。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爱的情欲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爱所指的是在观照任何一个美的事物时心里所感觉到的那种喜悦。爱不等于情欲,情欲是为了占有。爱是在心里所感觉的满意,欲念只是迫使我们占有某些事物的一种心理力量,例如我们可以对一个不太美的女人引起强烈的欲念,但是人类或其他动物的最高的层次美,虽然能引起爱却丝毫不引起欲念,这也说明美和爱所引起的情感是不同于欲念的,尽管欲念和爱有时是共起作用的。

柏克分析了美的外在性质,第一,那些小的东西,会产生让人怜爱的感觉,如小坏蛋产生怜惜的感觉;小鸟、小猫之类,很少听说“一个美丽的大家伙”,我们总是用“小可爱”、“亲爱的”来形容亲昵的喜爱。如小宝贝、小鸟儿等等。

第二,是平滑光亮的东西,例如,树木和花卉的叶子都是光滑的,还有平滑的小溪等等。

第三,曲线的东西,如英国大画家荷加斯即认为蛇行的线是最美的线,还有那些优美的海岸线等等。

第四,颜色上明晰的东西,那些明晰的颜色总能让我们对对象产生美感,色彩鲜明但不刺眼,若有刺眼的颜色要配合其他颜色使其得到调和。

第五,就是很轻很柔的东西,例如娇柔的美女、娇柔的鲜花等等。

总之,美的真正原因是:小、光滑、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这些美所存的特质是不随主观而改变的。

对美的原因说的批判

柏克对传统的美的原因学说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美的原因不在比例、适宜或效用,也不在完善或圆满。美往往被认为是各部分之间某种比例形成的,但是我们可以去怀疑美是否属于比例的一种观念,因为比例几乎只涉及便利,所以应看作理解力而不是影响感觉和想象的首要原因。因为比例是对于相对数量的测量,显然一切数量既然是可分的,任何数量所分成的每一部分都要和其他各部分或全体形成某种关系,这些关系就形成比例关系的根源。例如,天鹅很美丽,但没有比例可言,头小脖子细,身体圆;孔雀美丽,但尾巴过大,也没有比例美感;或者有人认为效用观念就是美的原因,那么男人就会比女人美得多,因为强壮和敏捷就应该看作唯一的美;认为美的东西有的是因为完善才美,但是例如美女虽美,但不完善。美的原因不在于完善,完善本身绝不是美的原因,例如谦虚是对不完善或有缺点的默认,它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可爱的质量,而且确实加强其可爱质量的效果。

总的来说,柏克是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对德国古典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