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论审美趣味

大卫·休谟(1711年~1776年),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在近代哲学的发展中产生巨大影响,康德曾认为是休谟使他从独断的梦幻中苏醒过来。他的知觉经验论对于从19世纪下半期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来说影响尤其巨大,成为这一时期一些国际著名学派如马赫主义、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的主要理论基础。

“家世不论在父系方面或母系方面都是名门。”休谟自己说,“不过我的家庭并不是富裕的,而且我在兄弟排行中也是最小的,所以按照我们乡土的习俗,我的遗产自然是微乎其微的。我父亲算是一个有天赋的人,当我还是婴孩时,他就死了。他留下我和一个长兄、一个妹妹,让我母亲来照管我们。母亲是一位特别有德行的人,她虽然年轻而且美丽,可是她能尽全力教养子女。我受过普通的教育,成绩颇佳。在很早的时候,我就被爱好文学的热情所支配,这种热情是我一生的主要情感,而且是我快乐的无尽宝藏。我因为好学、沉静而勤勉,所以众人都认为法律才是适合我的行业。”

作为一个小孩,他看上去很木讷。他母亲说他是个很精细、天性良好的火山口,但是,脑袋瓜子却不怎么灵。其实他很聪明,12岁就和哥哥进了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不过除了哲学和一般学问的钻研而外,我对任何东西都感到一种不可抑制的嫌恶。”他自己说自从开始阅读洛克和克拉克的作品以后,他就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信仰的快乐了。

除了短暂时间作为家庭教师、将军的秘书以外,1752年休谟被选为爱丁堡苏格兰律师协会图书馆馆长,1763年做驻法国使馆秘书,后来代理公使,与法国启蒙运动领袖狄德罗等有过密切的交往。1767年休谟担任国务大臣的助理约11个月后退休还乡。还获得了英王每年300磅的薪金。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写作。1776年8月25日因为肠胃病而去世。这年的4月18日,他为自己写了陈述生平的自传。

figure_0097_0083
▲休谟像

休谟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怀疑论者,他的怀疑论哲学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哲学家。在美学上,他提出了审美趣味及其标准。

他一生写了几本重要的著作。“任何文学的企图都不及我的《人性论》那样不幸。它从机器中一生出来就死了,它无声无臭的,甚至在狂热者中也不曾刺激起一次怨言来。”《人性论》和《人类理解研究》是他的重要的哲学著作。里面所阐述的经验主义和不可知论思想,使得他成为极少数不朽的人之一。还有被伏尔泰称为“或许是所有历史著作中最好的著作”的《英国史》。1756年写成了美学论文《论趣味的标准》。还有美学方面的文章《论悲剧》、《论艺术和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美的本质

17~18世纪西方美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美学成为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休谟是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完成者,同时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创始人。他也是西方近代怀疑论的主要代表。休谟哲学在他的美学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经验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其贡献完全是有独创性的。和他在哲学上的方法一样,在美学上他也主要运用心理分析方法去探讨他所关心的一些基本问题。

首先,他认为伦理学和美学与其说是理智的对象,不如说是趣味和情感的对象。道德和自然的美,只会为人所感觉,不会为人所理解。如果我们企图对这一点有所论证,并且努力地确定它的标准,那么我们所关心的则是一种新的事实,即人类一般的趣味。

其次,休谟讨论了美的本质问题,他说: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哲学和常识所提出来用以说明美和丑的差别的一切假设,我们就将发现,这些假设全部归结到这一点上,即美是一些部分的那样一个秩序和结构,它们由于我们天性的原始组织或是由于习惯或爱好,适于使灵魂发生快乐和满意。这就是美的特征,并构成美与丑的全部差异,丑的自然倾向乃是产生不快。因此,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须伴随物,而且还构成它们的本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首先,快乐构成美的本质,是美的特征,是美和丑的全部差异。其次,产生美的客观对象必须是各部分之间的秩序和结构。人的天性的原始组织、习惯、爱好是主观方面的构成部分,审美主体的快乐就是由于对象的条件适宜于主体心灵而产生的。

figure_0098_0084
▲贝戴勒儿童之死 法国 拉耶尔

在休谟看来,因果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即便是痛苦一类基本的情绪也是如此。

他还认为审美和认识是有区别的:“一切自然的美都依赖于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和位置;但是倘若由此而推断,对美的知觉就像对几何学问题中的真理的知觉一样完全在于对关系的知觉,完全是由知性或智性能力所做出的,那将是荒谬的。在一切科学中,我们的心灵都是根据已知的关系探求未知的关系;但是在关于趣味或外在美的一切决定中,所有关系都预先清楚明白地摆在我们眼前,我们由此根据对象的性质和我们器官的气质而感觉到一种满足或厌恶的情感。”他举例说:“欧几里得充分解释了圆的所有性质,但是对于圆的美在任何命题中都未置一词。理由是不言而喻的。美不是圆的性质,美不在于圆的线条的任何一部分,圆周各部分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美仅仅是这个图形在那个因具备特有组织或结构而容易感受这样一些情感的心灵上所产生的一种效果。你们到圆中去寻找美,或者不是通过感官就是通过数学推理而到这个图形的一切属性中去寻求美,都将是白费心思。”

纵观其全部哲学和美学观点,虽然休谟也强调美的来源的客观方面,如对象的合理构造等,但是,归根结底休谟还是认为人的心灵、情感、感受才是美的确定者。

休谟在《论趣味的标准》的论断如下:“美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美是由审美主体的情感附加给对象的,而审美主体情感则是依存于人心的特殊结构的。

美学辞典

怀疑论(skepticism或scepticism):意思是“深思的”。拉丁文中的派生词是scepticus,意思是“探求”或“深思”。一种对各个领域提出的见解表示怀疑的哲学态度。主张人类不可能获得正确之知识。它可能是指对一切知识之怀疑态度,也可能是指一种具有学术基础之理论,认为一切知识皆值得怀疑。古希腊哲学家高尔吉亚提出了著名的怀疑哲学的三个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物存在,它们也无法为人所把握;第三,即使它可以为人所把握,也不可能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休谟以经验主义为基础,而怀疑因果原理及归纳法之有效性。

不是美引起美感,而是美感决定美。正如他在《论怀疑派》里所说:在美丑之类情形之下,人心并不满足于巡视它的对象,按照它们本来的样子去认识它们;而且还要感到欣喜或不安,赞许或斥责的情感作为巡视的后果,而这种情感就决定人心在对象上贴上“美”或“丑”、“可喜”或“可厌”的字眼。很显然,这种情感必须依存于人心的特殊构造,这种人心的特殊构造才使这些特殊形式依这种方式起作用,造成心与它的对象之间的一种同情或协调。由此休谟提出了“同情说”。休谟认为,同情产生大多数种类的美。

“同情”(sympathy)在英文中原意并不等于“怜悯”,而是设身处地地分享旁人的情感乃至分享旁物的被人假想为有的情感或活动。现代美学家一般把它叫作“同情的想象”。对象之所以能产生快感,往往由于它满足人的同情心,不一定触及切身的利害。例如我们看到肥沃的丰产的果园,尽管自己不是业主,不能分享业主的好处,但是我们仍可借助于活跃的想象,体会到这些好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和业主分享这些好处,这就是运用了同情了。在这里,被称为美的那个对象只是借其产生某种效果的倾向,使我们感到愉快。那种效果就是某一个其他人的快乐或利益。我们和一个陌生人没有友谊,所以他的快乐只是借着同情作用,才使我们感到愉快。以后我们还会看到,同情说在柏克、康德以及许多其他美学家的思想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李普斯一派的“移情说”和谷鲁斯一派的“内模仿说”实际上都是同情说的变种。

休谟还提出了美的“效用说”。我们所赞赏的动物和其他对象的大部分的美是由方便和效用的观念得来的。看到对象的效用,我们便会联想它可以给其拥有者带来利益和引起快乐的效果,所以借着同情也感到愉快。休谟以田地的美为例,指出:“最能使一块田地显得令人愉快的,就是它的肥沃性,附加的装饰或位置方面的任何优点,都不能和这种美相匹敌。”

他进一步对此分析说:“不过这只是一种想象的美,而不以感官所感到的感觉作为根据。肥沃和价值显然都与效用有关;而效用也与财富、快乐和丰裕有关;对于这些,我们虽然没有分享的希望,可是我们借着想象的活跃性而在某种程度上与业主分享到它们。”可见美和对象的效用固然有关,但这种美却是要借助想象、通过同情作用而实现的。休谟说:“世上再没有东西比人的想象更为自由;它虽然不能超出内外感官所供给的那些原始观念,可是它有无限的能力可以按照虚构和幻象的各种方式来混杂、组合、分离、分割这些观念。”

审美趣味及其标准

什么是审美趣味?审美是否有共同的标准?审美趣味就是鉴赏力或审美的能力,它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情感能力。

首先,他说:“世人的趣味,正像对各种问题的意见,是多种多样的——这是人人都会注意到的明显事实。”但是,休谟认为尽管趣味仿佛变化多端,难以捉摸,终归还是有些普遍性的褒贬原则;这些原则对一切人类的心灵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经过仔细探索可以找到的。按照人类内心结构的原来条件,某些形式或品质应该引起快感,其他一切引起反感。之所以如此,因为人的自然本性在心的情感方面比在身体的大多数感觉方面还更趋一致,使人与人在内心部分比在外在部分显出更接近的类似。我们想找到一种“趣味的标准”,一种足以协调人们不同感受的规律,这是很自然的;至少,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定论,可以使我们证实一种感受,否定另一种感受。休谟承认趣味的多样性、差异性、相对性,却没有走向相对主义,这就是说“趣味和美的真实标准”是确实存在的。休谟举例说:“同一个荷马,两千年前在雅典和罗马受人欢迎;今天在巴黎和伦敦还被人喜爱。地域、政体、宗教和语言各方面所有的变化都不能使他的荣誉受损。”这说明审美趣味是具有共同性和一致性的。

尽管休谟肯定趣味有普遍原则和标准,却也没有绝对化,他认为时代和本国习俗,以及由于鉴赏者的性格、气质、年龄等方面的不同,对不同作家、不同内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作品所产生的不同偏好和喜爱也是正当的,有些趣味的差异是正常的、难免的,不能也不必用一种共同标准去协调。

休谟认为:“就一个批评家而言,只称许一个体裁或一种风格,盲目贬斥其他一切是不对的;但对明明适合我们的性格和气质的作品,硬要不感到有所偏好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这种偏好是无害的,难免的;按理说也无须纷争,因为根本没有解决此种纷争的共同标准。”

figure_0100_0085
▲丘比特与普赛克 石雕 意大利 卡诺瓦

这件作品展现爱神丘比特使濒死的普赛克复活的那一刻,表达激情与爱恋、爱与死的主题。丘比特温柔的拥抱与普赛克无尽的依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似一曲低回婉转的音乐,顺着流畅的线条缓缓流动,又随着丘比特未及收拢的双翅徐徐上升,具有一种极美的意境。

趣味既然具普遍原则和真实标准,那么为何人们会脱离趣味的普遍原则和真实标准,会对美做出不同判断和不正确感受?

休谟认为,首先,是因为一切动物都有健全和失调两种状态,只有前一种状态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趣味和感受的真实标准。

其次,多数人所以缺乏对美的正确感受,最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想象力不够敏感,而这种敏感正是传达较细致的情绪所必不可少的。他举例说:我们不必乞求于任何高奥艰深的哲学,只要引用《堂吉诃德》里面一段尽人皆知的故事就行了。桑科对那位大鼻子的随从说:“我自称精于品酒,这绝不是瞎吹。这是我们家族世代相传的本领。有一次我的两个亲戚被人叫去品尝一桶酒,据说是很好的上等酒,年代既久,又是名牌。头一个尝了以后,咂了咂嘴,经过一番仔细考虑说,酒倒是不错,可惜他尝出里面有那么一点皮子味。第二个同样表演了一番,也说酒是好酒,但他可以很容易地辨识出一股铁味,这是美中不足。你绝想象不到他俩的话受到别人多大的挖苦。可是最后笑的是谁呢?等到把桶倒干了之后,桶底果然有一把旧钥匙,上面拴着一根皮条。”

最后,他认为正当的审美情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休谟哲学在美学领域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从方法论观点来看,其贡献完全是独创性的。休谟改造了美学论战的整个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