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模型要素之八:课间交流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课间交流”这个要素,如图1-6所示。

图1-6 培训师的课间交流

在笔者十几年的培训实践中,始终重视并坚持在课间时间里,与学员的互动交流。总结下来,加强与学员的“课间交流”,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1)建立互动关系。可以强化培训师与学员之间平等互动的关系,让学员能够从另外的角度对培训师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建立培训师更加立体的形象。

(2)了解(学员)个体差异。虽然课程实施之前都会有一些需求调查与分析,但是更加具体的、可见的,尤其是学员的个体差异需求,将会使课程的推进找到更多的切入点,能够对课程的推进起到非常好的润滑作用。

(3)捕捉偶发事件。如果能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捕捉到现场真实发生的人和事,并且与课程内容进行链接,将会对现场学员产生非常有价值的触动。

(4)调整培训节奏。通过交流,及时听到学员对课程内容及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反馈,以便培训师在后面的环节采取必要的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的需求,这也是培训师“服务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

(5)改善课堂氛围。通过课间比较随意、随性的交流,可以打破培训师与学员之间可能存在的微妙的“隔阂”或“界限”,建立两者之间更为融洽的关系,从而影响并改善课堂氛围。

(6)提供增值信息。培训师也可以借助课间交流,回应(答)学员一些可能不一定与课程主题相关的问题,向学员提供一些课程内容之外的服务。

那么,“课间交流”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其中,有六个关键词非常重要,分别是“主动、热情、包容、坦诚、同理、谦恭”。

所谓主动,培训师不能在学员面前显得高高在上,就一些家常话题,与学员交流,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释放、表现自己的热情。与此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要学会包容学员的不同看法或观点,即便培训师并不认同也没有必要试图去争辩,况且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及身处的具体环境都各不相同,出现不同的说法,本就非常正常。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师坦诚的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另外,培训师还应该对学员抱有同理心,尽可能去理解学员在某些特定场景中可能做出的反应。最后最为重要,培训师不能有高高在上的做派,而是要谦恭,毕竟术业有专攻,培训师与学员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二者要有相互学习、与学员共同成长的良好、开放的心态。

总之,培训师应该牢记,“为学员提供服务,而且是尽可能让学员满意的服务”。这也是培训师职业素养高低的重要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