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
- 杜凤莲 王文斌 董晓媛等
- 1062字
- 2025-04-14 09:04:19
第四章 无酬劳动的性别差异
“无酬劳动是指个人在家庭或社区从事的、为满足最终消费所提供的、无直接货币回报的服务活动,主要包括家务劳动,对老人、儿童和病人的照料以及志愿活动”[1]。作为人力资源再生产投入,无酬劳动不仅对提高居民的健康和福利至关重要,并且决定一个国家现在与未来劳动供给的质量和数量,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可持续性。因此,无酬劳动就本质而言对国民福利的作用与市场经济活动同等重要[2]。忽视无酬劳动会导致对家庭消费和儿童、老人照料投入不足,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福利的提高,进而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3]。
在世界多数国家,无酬劳动都主要由女性承担。女性无酬劳动责任影响她们的就业机会、职业选择、升职空间和工资水平,使她们在劳动力市场处于不利的地位。大量文献显示,无酬劳动对男性、女性的劳动收入都有负向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无酬劳动的惩罚效应(penalty effects of housework)。而且,因为无酬劳动对劳动收入的影响同时具有门槛效应[4],兼之不同类型无酬劳动对收入的影响也不同,而男性无酬劳动时间较短,从事的无酬劳动在时间安排方面比较灵活,所以无酬劳动对已婚男性收入的负面影响远没有对已婚女性大。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大量经验研究还发现有孩子女性的工资远远低于没有孩子女性,文献中称为“对母亲的工资惩罚”(motherhood wage penalty)。同时,对于就业女性来说,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负担”使她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培训和休闲社交等活动,这不仅阻碍她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而且会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综上,无酬劳动时间和类型的性别差异是导致性别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尤为明显[5]。无酬劳动对女性自身发展的负面影响会进一步降低女性的结婚意愿与生育意愿,引起“少子化”,进而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与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6]。鉴于此,联合国2030 可持续发展目标[7]中的第5个目标提出,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护政策和倡导无酬劳动在家庭内部的共同分担等举措,承认和支持无酬劳动,实现性别平等,提升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能。
本章使用2017年中国时间利用调查数据分析中国无酬劳动的性别差异。由于性别差异与其他社会差异相互关联,不同社会群体中性别差异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基于此,本章从城乡、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四个方面分析无酬劳动的性别差异,回答下列问题:中国家庭是如何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分配无酬劳动的?不同群体的性别差异有什么不同?哪些社会群体无酬劳动负担最重,性别差异最大?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家庭中无酬劳动分工的认识,帮助政府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