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惟诚文集(第12卷)
- 徐惟诚
- 1452字
- 2021-03-31 01:24:51
他为什么没有上当
近日《北京晚报》登了一篇文章,文章作者叙说他在北京北河沿大街遇到骗子的亲身经历。文章写得实在、生动,很好看。
先是遇到有人来问路。问路者鼻托高级金丝边眼镜,身穿高档T恤衫,足蹬锃亮的时兴皮鞋,手拿高级公文包。他问的是房地产开发公司。
然后有经理头衔的名片,有在广东做电器生产发财,打算到北京拓展业务,现住国际饭店806号房等等自我介绍,说有兴趣可以直接联系云云。
这些都是铺垫,先声夺人,又迂回作战,使人不防。
谈话完了,分别之际,才出来正题。这位问路者拿出印制精美的收购某种旧钱币的广告,说是含有比黄金贵的贵金属,并附有照片。旁边有一青年说家中好像有。于是等他回家拿来一枚钱币,果然与照片一模一样,只是打了一个洞,据说是为了做钥匙坠打的。买者说不值钱,讨价还价,当场出了300元现金买下了。应该说这个“托”做得很巧妙。问路者又伪装成广东口音不能完全听懂北京话,拉住这位作者做翻译,使他在圈套中脱不了身。
接着就是问青年,钱币的来源,说是大伯给的,大伯是国民党旧官僚,吃过很多苦,家里可能还有。于是委托青年去了解,动员,如有,可以600元一枚全部收购。问路人又以身上带的钱太多,不便上人家中,请那位作者代陪青年一起去。路程不远,许以回扣好处。这一段的“套”下得很妙,既然是当地住户,应无可疑,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嘛。
到了“大伯”家,青年进去联系,跟出来一位小青年,说是“大伯”到广州去卖旧币了,老太太不愿见外人。据说广州收购价450元一枚,青年提出可以460元一枚收购,小青年再去请示“母亲”,说可出让300枚。但要现钱,不要再带第三人来。
返回途中,青年向那篇文章的作者游说,双方拿出一笔钱来买下,再卖给问路人,可赚一大笔。可是那篇文章的作者不愿做“倒爷”,认为青年坑自己的“大伯”不义,并因此产生了怀疑:天上不会掉馅饼,既然这么有利,青年为什么要分给我?有了这一点怀疑,下面如何拆穿骗局的细节,在这里就不引述了。
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骗人的方法无非是两条:一是许之以大利,而且很容易到手。二是包装,有名片、有衣装、有精美印制品,更有本地住户,使人有安全感。使我们感兴趣的倒不是骗子的手法,手法还可以有千奇百怪的变化,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重要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为什么会不上当。
看来,最根本的经验也是两条。一条是德,一条是识。
德,就是他不想贪便宜,不愿赚昧心钱。上当受骗的教训有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就是贪便宜这一条。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因为图小利而吃大亏。利,是人人都愿意要的。但有各种不同的利,不可不加以区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取不义之财。毛泽东同志说过,嗟来之食,吃下去要肚子痛的。何况不义之财乎?把住了这一条,脚跟自然稳当,不是人家轻易引诱得动的了。
识,同社会经验有关,也同知识水平有关。这个骗局,漏洞本来也很明显。一个国民党旧官僚,新中国成立后几经折腾,家中居然存放大量国民党时期的旧币,而且又都是某年某地造的某种旧币,实在不可思议。但这篇文章的作者还不是先想到了这一点。他是从一般的人生经验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因此,对于突然有大利的事情就要动脑筋想一想:这样大的好处,别人为什么没有看见,看见了为什么还要分给我,其中是否有诈?大凡骗局,无论设计得多么巧妙,总有漏洞,认真思索、考察,识破它,避免上当是有可能做得到的。
大大小小的骗子不少,所骗的内容也各有不同。人生于世,是难免会遇到的。从自己和他人上当或不上当的经历中吸取一点经验教训,应当是有益的。
(本文1994年发表。《热点与冷点》,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