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惟诚文集(第11卷)
- 徐惟诚
- 1447字
- 2021-03-30 00:53:29
“为人作嫁”新解
“为人作嫁”,按照习惯,是一句牢骚话。这句话出自唐朝秦韬玉的诗《贫女》中。诗的最后两句是:“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诗是一首好诗。它描写了旧社会里一个手艺精巧的劳动妇女,因为穷,甚至没有人来娶她,虽然岁岁月月用金线缝了不少结婚用的礼服,却都是给别人穿的。可以想象,这样的贫女,即使到了结婚之日,也还是穿不上华贵的金线衣的。这样,这首诗就从一个虽然不是十分重要的侧面,揭露了旧社会贫富之间的对立。它启发人想到,在那样的社会里,种田的人没有饭吃,盖房子的人露宿田野,织布的人衣不蔽体,引起人们憎恨那人剥削人的制度。所以,这首诗也就一直流传了一千余年。后来的许多人,还把“为人作嫁”作为一句成语,用来表达对于自己辛苦耕耘却被别人白白收获的不满情绪。
只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以后,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人剥削人的制度被消灭了。“为人作嫁”这样的话,也不大有人说起了。
然而,偶尔也还可以听到有人引用秦韬玉的这句诗。据说,有些做编辑工作的同志,就有这样一种感慨。年年编书、改稿、审订、校对,不可谓不辛苦,对于书籍质量的提高,亦不可谓无功。然而,一书既成,编辑却是默默无闻,很少为人所知。“压金线”之叹,便于是而兴。
这些议论,使我想到,在新社会里,对于“为人作嫁”,是不是需要做一点新的解释。新社会里有没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情况呢?有的。不但是编辑这一行,三百六十行,差不多每一行的工作都是为别人服务,为了使别人得到好处的。但如今“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再不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一群。他们一面为别人准备了“嫁衣”,同时也为自己准备了“嫁衣”。譬如我们的建筑工人盖起了文化宫、剧院、学校、商场,为别人,也为自己和自己的子女创造了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条件。即使有些事情,看起来似乎和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又总是为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
所以,在今天“为人作嫁”,正是“不应有恨”的事。看到我们做出的各种“嫁衣”,使人民得到好处,我们欢喜都来不及,哪里还有工夫来“苦恨”、感伤呢?如其不然,大家都拒绝“为他人作嫁衣裳”,那么,服装店当然第一个要关门,教师也可以拒绝诲人子弟,马路上没有民警,机关里没有炊事员,公共汽车上没有司机,生病也找不到医生——他凭什么要替别人治病呢?这样,社会将不成其为社会,什么社会主义建设,共产主义理想,也都统统谈不到了。
我想,不论我们做什么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就应当全心全意去做,不要让个人的名利得失来干扰我们的精力。有人曾把名利二字譬喻为名缰利锁,认为是发挥人们积极性的障碍。也有人认为名利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唯一刺激——“你要我努力干吗?给我以升官发财的希望!”所见不同如此。问题在于调动的是什么积极性,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还是个人主义的积极性?当然我们也是要讲利的,但这利不仅仅是个人的小利,而是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人民的大利。为了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这就是调动我们的积极性的伟大动力。或者说:“你这是大道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我想,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按照一定的道理去做,如果觉得这样的道理不对,倒是为个人打算更正确些,那当然也可以讨论。如果明知道理对,只因为这个道理大,就觉得不能实行,或者不愿实行,那就不是服从真理的态度了。一切有志向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据此,我的结论是:我们今天应该以“为他人作嫁衣裳”为乐!
(《中国青年报》,1962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