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传变不常:温病传变的症状

温病传变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

【原文】

疫邪为病,有从战汗而解者;有从自汗、盗汗、狂汗而解者;有无汗而传入胃者;有自汗淋漓热渴反甚,终得战汗方解者;有胃气壅郁,必因下乃得战汗而解者;有表以汗解,里有余邪,不因他故,越三五日前证复发者;有发黄因下而愈者;有发黄因下而斑出者;有竟从发斑而愈者;有里证急,虽有斑,非下不愈者。此虽传变不常,亦疫之常变也。

人体内脏全图

清代 王宏翰《医学原始》

图中是清代在《医学原始》中所描绘的人体内部的全图。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发生疾病的原因大多是由内而发的,如忧思伤心,愤怒伤肝,过劳伤肾等。

白话图解

传变

传变是中医对病邪或病变传移或演变的称谓,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上下表里,脏腑组织之间相互沟通,一旦有病邪侵入,体内就会随之发生病变,中医中分为外感热病传变和内伤杂病传变两类。

外感热病的传变

什么是外感热病

外感热病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大部分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如感冒、白喉、猩红热、病毒性肝炎、痢疾、肠炎、流行性出血热、SARS、禽流感和甲流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热病等等。

外感热病的传变

以六淫邪气或疫病邪气循人体形层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传变。它的传变方式由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三焦传变和表里九传四种。

内伤杂病的传变

什么是内伤杂病

内伤杂病是中医内科的分类之一,广义上泛指一切温病之外的内科病,主要包括各种心痛及喉痹、疟疾、膝痛、呃逆、大小便不通等。

内伤杂病的传变

它的传变方式有:气血传变和脏腑之间的相互传变两种。最大特点是直接伤及气血脏腑,病情发展缓慢。

【译文】

瘟疫邪气造成的病证,有的病人通过战汗,使病情获得痊愈;有的病人则通过自然汗出的“自汗”,或者里证下后而有汗出的“盗汗”,或者烦躁汗出的“狂汗”,使疾病获得痊愈;有的病人则因为没有汗出,疫邪深入传变到胃部;有的病人先出现大汗淋漓,口渴很甚而多饮,病热虽有所衰退,正气也受到很大的损伤,最后只有通过先寒战而后汗出的“战汗”,疫病才痊愈;有的病人邪热与糟粕互结在一起,胃气被壅塞,一定要通过泻下的方法,才能得到“战汗”而痊愈;有的病人的表证,经过出汗缓解,而同时还有里证,余邪还没有被完全清除,所以在没有其他病证出现的情况下,经过三到五天,此前消失的疫病又病症重现;有的疫病发黄的病人,由于使用了泻下方法治疗,病证获得痊愈;也有的疫病发黄的病人,在应用了下法之后,肌体的表面出现了红斑;有的病人,竟然因为体表的斑出,邪气外散而获痊愈;有的疫病病人,里热证很重,虽然也见到发斑的情况,但是不用泻下的治疗方法就不能获得痊愈。以上这些传变的情况,虽然不是典型病情的表现,也是瘟疫病可以见到的病情变化。

白话图解

温病常见的传变症状

出汗

温病病邪所造成的病症,在传变中病人都可以通过出汗来使病情获得好转或是痊愈。

出汗视患者情况不同而异,能自然排出汗称为“自汗”;里证下后而出汗称为“盗汗”;烦躁汗出称为“狂汗”;先寒战而后汗出的“战汗”。

发斑

如果患者通过泻下而不能出汗获得痊愈,有可能通过体表出现红斑,从而使邪气外散而痊愈。

温病发黄的患者,如果用了泻下法后,肌表出现红斑,因为体表的斑出,邪气外散而获痊愈,也有些患者病情较重,不用泻下的方法就难以痊愈。

温病传变过程中不常见的并发症

【原文】

有局外之变者,男子适逢淫欲,或向来下元空虚,邪热乘虚陷于下焦,气道不施,以致小便闭塞,少腹胀满,每至夜即发热,以导赤散、五苓、五皮之类,分毫不效,得大承气一服,小便如注而愈者。或宿有他病,一隅之亏,邪乘宿昔所损而传者,如失血崩带,经水适来适断,心痛疝气,痰火喘急,凡此皆非常变,大抵邪行如水,惟注者受之,传变不常,皆因人而使。盖因疫而发旧病,治法无论某经某病,但治其疫,而旧病自愈。

【译文】

还有不常见的病情变化,比如男子刚刚纵欲伤精,或者素来下焦虚损,疫热之邪借着他的虚损,乘机深入到下焦,气机运行的道路也因为邪气的阻滞而失去功能,因此使小便不通,脐下少腹胀满不适,一到夜间就发热,使用治疗心热移于小肠的导赤散、治疗气不化水的五苓散、治疗皮水的五皮饮等进行治疗,却没有任何效果,使用大承气汤治疗,一服药就能使小便非常通利,疫病因此而愈。有的疫病病人平素就有其他疾病,体内某处正气亏虚,疫邪就借着过去的虚损,传变入里,比如大出血,妇女月经过多,带下不止,月经刚来或月经刚断,胃脘心下部位的疼痛,阴囊下坠的疝气,痰热火气上逆的气喘呼吸困难,凡是瘟疫与这些旧病相合,都属于不常见的病情变化。总体说来,疫邪的传变,就像水的流动一样,只有低洼的虚损处接受邪气,病后的不寻常传变,都与病人的不同体质情况有关。大体上说由于瘟疫引发旧病发作的,治疗的方法就是不管出现什么经的病证,只要专心治疗他的瘟疫,原来的宿疾也会不治而自行痊愈。

白话图解

温病不常见的传变症状

白话图解

自汗、盗汗、狂汗与战汗的区别

【评介】

本节论述了瘟疫病过程之中,出现的各种常见或不常见并发症,探讨它们出现的机理。指出疫病从汗而解的自汗、盗汗、狂汗、战汗的种种区别,论述了疫病发斑,有的属于热随斑泄的顺证,有的属于邪热深结,必须通过下法才能解散。发黄的黄疸病和疫热在下焦的小便不利,也常随泻下法而愈。

所谓“传变不常”,就是疫病过程之中,较少出现的传变情况。吴又可在这一节之中,集中论述这些不常见的病理变化,的确可以加深人们对于疫病复杂情况的认识,防止由于临床过程中出现这些变化时,干扰了人们的视线,影响人们对于疫病的治疗。种种复杂变化也充分说明,疫病与外感热病一样,也是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多种传染性疾病,不是单一一种疾病,因此才可以有这许多的不常见的病理变化。另外,当新感的疫病引动旧有的宿疾之时,虽然临床表现十分复杂,但只要抓住疫病这一急证、主证,进行治疗,随着疫病这一主要矛盾的消失,宿疾也会很快缓解痊愈的。

对于虚人外感和“虚处留邪”的阐发,也是吴又可的一个贡献。孔毓礼对于吴又可只云攻邪,不云补虚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批评,他说:“下元空虚,热邪乘虚陷入,自当速去邪热为急。然邪去宁不虑其虚乎?但言攻邪,不言扶正,此立法之偏处。更有不审脉证,但闻人有房欲,使用补益,虽见胸膈胀满,不敢攻邪,此不知缓急者也。”龚绍林也评论说:“(孔毓礼)此论周到。如果脉夹虚夹实,必攻补兼施,方无误。”

对于疫邪引动旧病,吴又可的观点是只治疗疫病旧病就可以自愈。孔毓礼对此提出不同看法:“疫病引发宿疾,治疫为本,以宿疾为标可也。治疫而宿疾自愈,未敢信然。”表现出审慎的科学态度。龚绍林进一步阐发了疫邪引动宿疾的问题,他说:“疫之传变,本因人而使,今人昧于脉证。但见人有宿疾,不知因疫而发,惟照宿疾用药,所以投剂罔效。仆留心有年,凡遇宿疾,不时而发者,脉数而有力,与宿疾不符,再参其症,多现疫状,则以治疫为主。或带治宿疾,甚至有不必带治,但治其疫而宿疾自愈者。盖彼所患宿疾,多因感邪而起,今再感疫,其病必发,理固然也。所以治疫而宿疾自愈,悟此又得一治病妙诀,孔氏不知。”龚绍林与吴又可的“治疫而宿疾自愈”的观点,应当以当时的临床实际缓急来决定,一般疫病是比宿疾更急的新病,应当先治疫病。如果宿疾很急,也应当“急则治标”,而不应消极地等待“治疫而宿疾自愈”。笔者认为,临床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孔氏的观点虽然比较保守,但可以提醒医者,必须注意宿疾的危重程度,不可拘泥“治疫而宿疾自愈”的说法,一切以临证实际情况为准。林氏的观点,来于临证经验,虽未必百分之百的可靠,也足资我们参考。

白话图解

温病的汗证小结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温病中的汗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自汗、盗汗、狂汗、战汗四种。

温病汗证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