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急证急攻:危重病情也讲究辨证施治
【原文】
温疫发病一二日,舌上白苔如积粉,早服达原饮一剂,午前舌变黄色,随现胸膈满痛,大渴烦躁,此伏邪即溃,邪毒传胃也。前方加大黄下之,烦渴少减,热去六七,午后复加烦躁发热,通舌变黑生刺,鼻如烟煤,此邪毒最重,复瘀到胃,急投大承气汤。傍晚大下,至夜半热退,次早鼻黑苔刺如失。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传变亦速,用药不得不紧。设此证不服药或投缓剂,羁迟二三日,必死。设不死,服药亦无及矣。尝见温疫二三日即毙者,乃其类也。
【译文】
瘟疫得病之后的一二天,病人的舌苔发白像擦了一层厚粉一样,早晨服用达原饮一剂,中午之前舌苔就由白如积粉,变成舌苔发黄,随着就出现胸部至上腹部的胀满憋闷,并伴有疼痛,口渴很重,烦躁不安,这是伏于膜原的邪气,向内溃散,疫毒之邪传入胃腑。可以应用达原饮加入大黄,泻下热结。病人烦躁口渴稍微减轻,热势减去十分之六七。午后病人又出现烦躁发热,满舌变黑,舌苔硬如刺一般,鼻子发黑像被煤炭熏过一样。这反映了疫邪的毒气最重,并且瘀滞在胃部,应当立即使用大承气汤泻热逐邪。到了傍晚的时候,经过大量泻下,至半夜时分,热邪渐退,第二天的早晨鼻子黑和舌苔如刺的现象也消失了。
这样一日之间,疫病发生了三次大的病理变化,一般病情几天才用到的治疗方法,一天之中就都用过了,这是由于疫毒之气太重,传变速度过快,用药不能不抓紧。假如这种急证不用药,或者用药性和缓的药物,而不是急下热结,耽误两三天必定会死亡。即使不病死,也会留下残疾,用药也不会有什么作用了。曾经见到有的瘟疫患者,二三日就死去了,就是这一类情况。
【评介】
所谓“急证急攻”,就是疫病的病情危急深重,必须紧急救治,而且必须药随证转,辨证施治。吴又可在一天之中,就用了达原饮、达原饮加大黄、大承气汤三个方药进行治疗,充分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精神,也就是张仲景所说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精神。现在有些人,不论急症慢病,一律开几付中药,让病人连服几天,如何能使药证相合,取得预期的好效果呢?
白话图解
温病发病一日三变
患者染患温病后如果发病较急,仅是一天之内变化就会很大,症状十分明显,从舌苔到内脏都有变化。
温病汗证的临床表现
白话图解
辨证施治——中医治病的根本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实际上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辨证与施治的关系
辨证和施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其中,辨证是施治的前提和依据;施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年希尧云:“一日之病,而有三变,此疫毒之最重者。若以缓剂治之,而能望其生者几希。”
孔毓礼云:“毒气壅塞,死者固多。然二三日即死者,未必因于失下,多由气虚不能传化,肾虚而致上脱,所以老弱之人,多有速死者。”
龚绍林曰:“凡有病必要验舌苔。舌苔色黄,不拘燥润,又不论大便结泻,非大黄下之,其病断不能愈。吴先生之论,本为疫而设,孔氏所言,乃是虚脱之症,非瘟疫之条。”笔者认为,年、龚二氏所云固然有理,孔氏所言也有至理。因为疫气虽属急症,也必与人体的正气的强弱有很大的关系,正气不支者易于死亡,临证之时不能不对年老体弱的患者格外留心,早做准备,防止其出现变证、急危重证,而措手不及。所谓“急证急攻”,就是疫病的病情危急深重,必须紧急救治,而且必须药随证转,辨证施治。吴又可在一天之中,就应了达原饮、达原饮加大黄、大承气汤三个方药进行治疗,充分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