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流园区:规划·开发·运营
- 王宏新
- 1500字
- 2021-03-27 18:31:31
1.1 “物流团地”和“货运村”
最早的物流园区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发展,日本政府从解决城市功能紊乱、缓解城市交通拥挤角度出发,也为促进物流业发展、实现货畅其流,同时降低产业发展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全国八个物流区域里,分别在城市郊区主要交通干道附近专辟用地,建设物流产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形成运输、仓储、市场、信息、管理等功能集一体的“物流团地”(Distribution Park),即物流园区的雏形。日本政府除了在设施建设上的投入,还在政策上给予便利和帮扶,进一步吸引大型物流企业或配送中心在物流团地集聚。物流团地的出现,有效地整合了市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赢得规模效益,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
在欧洲国家,物流园区被称作“货运村”(Freight Village)。20世纪90年代初,货运村一词,作为代指办理英吉利海峡隧道交通手续的地方,在英国出现后逐渐被欧洲各国接受。欧洲物流园区联合会认为,货运村是指集聚了从事国内和国际商品运输、物流和配送等活动经营者的区域;该区域有仓库、存(拆)货中心、办公场所、停车场等建筑和设施供经营者们拥有或使用;出于维护自由竞争的目的,所有与上述业务活动关系密切的企业都被允许进入该区域。一个运营良好的货运村,必须具备相应的公共设施以实现上述业务活动的运作;同时还应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如为了鼓励商品搬运的多式联运,提供陆路、铁路、水运、空运等多种运输服务。一般来讲,每一个货运村都是通过独立第三方主体进行运营的,并且这个主体是单一的,或者公共的,或者私有的。
1989年柏林围墙被拆除,德国统一,德国政府为复苏东德的建设,规划33个共同化物流专用区,加速东西德物资流通、缩短民生物品差异,物流系统整合与仓储设备需求量持续大幅增加。为此,德国选择靠近主要城市且接近制造工厂或物流中心的地方建设“货运中心”(Guterverkehrszentren, GVZ),将主要的运输系统(如公路、铁路、河海船运、空运等)加以整合,形成覆盖全国、弹性化的物流网络。他们对“货运中心”的含义界定为:作为一种与多种交通设施相衔接的经济开发区,由专业管理机构负责运营,能够吸引物流密集性贸易公司、仓储公司、包装中心、交通运输企业等工商业主体入驻,以实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缓解交通压力等方面的目标。
在意大利,物流园区是一个具有各种内部组织结构且可以提供多种服务能力的组织方式,使入驻企业在不同的交通设施间实现货物交换,并可以完成集装箱编组和相关手续的办理活动,以实现与海港、空港或其他交通设施的连接。因此,物流园区是一个“中间港口”,是国内重要的运输站,拥有大片配送区域,其占地规模大概在100~200公顷之间。意大利的物流园区发展建设通常由政府或国有公司提出,政府直接或间接参与土地开发,并对物流园区的规划、交通连接、补贴、信贷及基础设施的投资等问题享有参与和质疑权利;建立一个经营公司来实施最终方案并推动园区持续发展,经营公司的运营费用通过出租土地及成套运营设备获得。
荷兰将物流园区视为铁路运输服务中心、国内重要的中转站和贸易港口,注重铁路运输服务中心和邻近新工业区的配套服务。代表物流园区文洛贸易港,由当地政府和综合运输中转站的经营者ECF(欧洲联合中转站)共同建设,按照货物配送中心模式对个体进行招商以实现市场推广,并在当地成立了一个包括物流服务商、地方商会、文洛市政府和投资公司的联合会组织以代表文洛地区运输业。
法国的物流园区最初以公路运输为手段,以配送服务为主,园区面积在10~75公顷之间;如今发展为包括综合运输中转站在内的多种运输方式,占地规模也在逐渐扩大。物流园区主要以政府和私人伙伴合作的形式进行规划建设和资金投入,最后由一家经营公司进行园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