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三校一体的联大经济学系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东北,威胁华北,清华大学准备应变,用本来计划建造文法大楼的经费到长沙岳麓山下修建一套校舍。1937年“七七”事变,平津沦陷,日军占领清华园。教育部与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商定,利用清华这套校舍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年底,南京失守,武汉告急,长沙临时大学又兵分水陆两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极其艰苦的八年抗战中,西南联大云集名师,历任教授290余人,分设文、法商、理、工、师范5个学院和26个学系、2个专修科和1个先修班,毕业生3649人,其中,250名师生先后成为我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都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邓稼先也是西南联大毕业生。

在长沙临时大学的一个学期中,北大、清华的法学院和南开的商学院合称法科,设有经济学、商学、政治学、法律学4系,到西南联大时成立法商学院,又并入从历史社会学系中分出的社会学系。西南联合大学经济学系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的经济学系联合组成,商学系则由南开大学商学系演变而来,两系性质相近,课程相似,师资共享,实为一体。

由于三校合并,师资雄厚,先后在经济学系任教的教授有14人,讲师、教员、助教有31人。全系开出的必修课有7门,选修课多达41门。经济、商学两系培养的是经济(商业)方面的理论人才和财经工作的专业人员。旧社会大学毕业生求职较难,常有“毕业即失业”的感叹,但财经、商业人才例外,加上财会工作职位稳定,待遇优厚,银行职位且有“金饭碗”之称,因此,经济学系每年录取的新生常在100人以上(1941年为193人,1944年达246人)。从1938年到1946年,经济学系是全校各系中学生人数和毕业人数最多的一个系,经济学系共有毕业生783人,商学系也有159人,两者合计942人,约占全校毕业生的1/4。

清华法科研究所经济学部自1940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先后有12人入学,陈岱孙任部长。北大法科研究所经济学部于1943年招收研究生,先后有2人入学,所长周炳琳。周炳琳、赵乃抟、陈岱孙、徐毓枬等任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课程是统一开设的,高年级本科生也可选习。南开大学商科研究所设在四川重庆,自193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先后招收36人,毕业24人。

西南联大时期,经济学系的教授会主席、系主任由陈岱孙担任。1945年11月,陈岱孙受清华大学委派回北平从日军手中接管清华大学校园,系主任由赵乃抟(原北大经济学系主任)接任;年底,赵乃抟因公返北平,改由徐毓枬代理,一直到三校复员北返。

西南联大旧址

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