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从复员到解放初期的经济学系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日本投降,梅贻琦委派陈岱孙主持清华校产接收委员会,经过一年艰苦努力,大致恢复被日军严重破坏的清华校园。1946年5月,清华师生分批北返,10月开学。梅贻琦在1947年4月25日的《清华校友通讯》复员后第二期上,介绍了复员后的经济学系:“胜利后本系随本校于(民国)三十五年秋季复员,学生除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原来学生志愿转入本校者外,尚有北平大学分发来校二三四年级生,三十五年秋季招收之研究生,本科二三年级转学生,及一年级新生,人数激增,远超战前。”

复员初期,条件艰苦,“师资设备两感缺乏”,许多教授应聘别处,图书期刊等在战乱中损失严重,后来赵人儁、刘大中、张傚彬、赵锡禹等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才使课程得以顺利进行。当时坚持的教学方针,依然是“教学研究并重”, “在教学方面,以同时兼顾理论与应用人才之养成为目的。在研究方面,则除各位教师以个人兴趣作自由研究外,拟侧重与国情有关问题之探讨;且若问题性质较为广泛,并希望能与其他社会科学各系协同进行,以收综合贯通之效”。

复员以后,清华大学的规模扩大,共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26个学系和23个研究所,学生2300多人,比战前增加一倍。法学院除政治、经济、社会三系外,恢复法律学系。由于三校分别复员,经济学系的师资和课程有所减少,但全系开出课程仍达22门。

1948年12月,清华园先于北平解放。人民政府接管清华大学以后,由叶企孙为主席的校务委员会主持校务,院系有所调整,师生也有增加,共有文、法、理、工4个学院22个学系,学生2500人。法学院撤销法律学系,陈岱孙继续担任法学院院长、经济学系主任。经济学系成立教学改进委员会,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方针,以马列主义原则改进课程内容,精减不合理的课程,每门课程都建立任课教师与学生代表组成的教学小组。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取缔国民党“党义”课,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政治课。暂停原有的经济学概论,新开一学年的政治经济学。

根据新民主义建设需要,经济学系分为会计、统计、财政、金融4组,并计划逐步分为4系。同时,与贸易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密切联系,派出师生参加有关工作和重要会议,搜集所需资料。经济学系还与人民银行合作,建立两年制的银行专修科,为各级人民银行培养急需的金融干部。

从1926年到1952年,清华老经济系在26年中共有毕业生1524人,占老清华全部毕业生的20%,在全校各学系中最多,也居全国经济学系前列。全国解放初期,工学院学生迅速增加,教育部并规定三、四年级同时毕业,经济学系毕业生比机械、电机、土木系少,但在老清华时期的毕业生总数仍然最多。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经济学系先调到中央财政经济学院,第二年分别转往北大和人大,只留下少数教师作为基础,组成政治经济学教研组,负责全校学生的公共政治课教学。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以政治经济学教研组、企业组织与计划教研组的部分教师为骨干,成立经济管理工程系,1984年又在这个系的基础上成立经济管理学院。

此外,国立清华大学也于1955年在台湾新竹复校,1964年恢复大学部,目前有7个学院、17个学系、19个研究所。经济学系是第一个设立的社会科学学系,原属人文社会学院,现属科技管理学院,有专任教师17人,本科两个班,可授予学生、硕士、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