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经济系八十五周年
- 白重恩
- 1053字
- 2021-03-30 20:59:24
第二节 走向全国前列的战前经济学系
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成立,第一任校长罗家伦主张追求“中华民族在学术上的独立发展”,强调“研究是大学的灵魂”。学校要“以学术标准为衡”广罗人才。他推动清华纳入国立大学系统,添招女生,整顿清华基金,积极进行基础建设,为30年代清华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1931年后,梅贻琦继任清华校长。他作风民主,积极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执教,不断完善清华院系设置,重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在清华发展历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次年成立工学院,加强经济学系,本科生逐步增加到1223人。梅贻琦认为,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他提倡“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使教育于适当的技术化外,应当取得充分的社会化和人文化”。表1.1.2列出了1936年的院系设置情况。到1937年抗战前夕,清华大学已成为国内一流大学,在师生人数、设备经费、教学水平、科研成果等各方面都“名列前茅”。1941年,清华在昆明庆祝建校30周年期间,西方许多大学及学术团体发来祝贺的函电,“尤以牛津之来函为最恳挚,美国大学来函中有‘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一类的语气,盖亦极言我校进步之速”。
表1.1.2 1936年国立清华大学院系设置
1928年,清华聘任1920级毕业生、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陈岱孙为经济学系系主任,随后兼任法学院院长、法科研究所所长和经济学部主任,推动清华经济学系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陈岱孙在《经济学系概况》(发表于1936年6月27日的《清华周刊》)中提到人才培养的主旨是“理论、事实及技术三者兼重”,“本系课目之编制,根据二项原则:(一)予学者以经济学科概括之观念,使其于理论方面,有确切之基础,于我国实际状况,有相当之了解;(二)予学者以在经济界服务必须具有之技术训练,使其任事后,不臻因工具之欠缺,致感困难”。遵循这样的方针,经济学系开设了经济学概论、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铁路经济、中国财政史、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金融市场等课程。同时,兼顾应用性的会计、统计、国际汇兑及财政算学等。1930年秋,设立经济学研究部后,“增加高深课程,鼓励独立研究,以为校内外成绩优美、富有研究兴趣之学生研读之所”。20世纪30年代,清华经济学系的教师已从建系初期的3人增至10多人(其中教授6人),开出课程20多门,并分为理论、财政、银行、会计、统计、国际经济6门(组),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加以选修。从1929年到1937年,全系本科生经常有100多人,最多时为148人,毕业生共有260人,研究生先后也有24人,在全校各系中都是最多的。清华经济学系正走向全国经济学系的前列。
《清华周刊》所登经济学系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