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提升历史德育水平

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余兆木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育人过程,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精髓在于“知真”“求通”和“立德”。“知真”是育人价值的基石;“求通”是育人价值的路径;“立德”是育人价值的归宿。历史学科是德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如何有效实施德育则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更好落实历史德育,我们教研组多管齐下,从营造德育氛围、撰写德育案例、关注德育教学等方面进行探索,以切实提升教师的德育水平。

一、营造教研氛围 深化德育观念

为了让组内成员对德育的内容和途径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德育教学都重视起来,历史组专门开展一次关于德育教学的教研活动。首先,我们一起研读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在其中,我们重点关注课程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阐述,它是对我们高中历史德育教学的总体要求,为一线教师指明德育教学的方向,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社会存在与思想意识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在学习中我们特别关注到“认同”“欣赏”“感悟”“领会”“体认”等词语,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德育设计和教学中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其次,我们回顾了以往上课时德育教学的落实情况,如:在上《康乾盛世》一课时,教师通过地图展现清朝辽阔的疆域以及康雍乾时文治武功的史实,使同学们感受到清王朝的辉煌以及在中华各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上《改革开放》一课时,教师通过呈现丰富的材料以及层层引导,使学生能够认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道理。通过这一环节的交流,我们认识到在教学设计中先要找准德育的点,继而有效地组织材料,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关于德育点的挖掘,我们仍然可以参考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这本书里面对于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具体德育目标已做说明,这使我们的德育教学有路可寻。最后,我们梳理了历史学科的德育内容及德育路径,包括人文准则(如民族精神教育、国家利益教育)、道德理念(如人格修养、诚信教育)和思想方法(如公民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意识)。

通过此次教研活动,大家在学习了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高中历史德育的内容有了深入了解,从而使得之后的德育教学能有的放矢;进一步深化德育观念,认识到历史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集思广益,在交流中丰富德育教学的经验。当然,这样的教研活动还要继续进行,同时教研主题可以细化,要研究常态教学中德育的各种方法与手段,重视学生的感受与体悟,重视德育经验的传播与推广,以不断提升历史学科德育的品质。

二、撰写教学案例 领悟德育内涵

德育案例不同一般的教学案例,它要体现出在特定的时间里触动学生的情绪,牵动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感动学生的效果。案例是基于实践基础的,但要呈现于读者面前,除了实录这部分外,案例的说明也体现出对德育内涵的领悟。如《洋务运动》一课,教师从李鸿章、张之洞、容闳三个洋务派的事迹中梳理出本课德育主题,即他们是领跑时代、勇于担当的人,且说明如下。

(一)目标阐释

时代使命,是历史赋予不同时代人们的责任和担当。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一群肩负时代使命、勇于担当的人,他们用敏锐的眼光观察时局,身体力行,付诸实践,成为时代的领跑者,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不同,使命也不同。古代有王昭君不畏艰难,跋涉千里,与匈奴和亲,结束汉匈的战争状态,为汉朝带来和平局面;近代有孙中山为振兴中华,实现民主共和制度,四处奔波,一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的事业;正处在新时代的中国有新的历史使命,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据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要洞察历史认识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帮助和促进学生成为有处世能力、发展意识和责任担当的公民。对于当代高中生而言,要认识当今国内外时局,要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贡献一份力量。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救亡图存就成为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近代知识分子率先以革故鼎新的姿态出现在国人面前,前赴后继地探索着如何实现中华民族富强的道路。洋务派在内忧外患下,担当起求强、求富的时代使命,开展洋务运动。本课在初中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洋务运动以自强为目的、以北洋海军覆灭为终结,通过梳理洋务运动的主要史实,从中归纳出目的与结果南辕北辙的原因。鉴于此,本课的德育目标要求高中学生感悟洋务运动中个人际遇与国运、时运的联系;反对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体认欧风美雨下的社会变局;洋务派在民族危机关头,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勇于担当,致力于国家富强事业,在中华民族复兴路上践行他们的时代使命。

(二)实施路径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高中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洋务运动的背景、总理衙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客观作用。基于此目标,为体现洋务运动中洋务派的时代使命感,本课选取以下知识点进行渗透:(1)通过李鸿章《筹议海防折》的描述,指出洋务运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特别指出: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明显感受到西方先进的机器、武器等,从而展开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2)通过李鸿章创办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和容闳率领第一批留学生前往美国等典型事例,概括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以“求强”为目标创办军事企业、以“求富”为目标创办民用企业和培养洋务人才,以及理解洋务派的这些举措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通过了解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洋务派人物事迹,感受到他们的时代担当和使命感。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的要求是,通过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感悟洋务运动中个人际遇与国运、时运的联系,体会杰出人物的痛苦;理解洋务运动的客观作用;反对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体认欧风美雨下的社会变局。基于此,本课从以下途径展开:(1)通过李鸿章对时局的认识,明白近代中国在国门被迫打开下,人们的视野逐渐开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感受到时代的变化。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洋务派为实现国家的富强而付出努力。(2)通过李鸿章、张之洞和容闳的具体洋务措施,体会到洋务派在实现中国富强道路上的艰辛付出和面对时代使命的担当精神,以及他们在近代中国各个领域的开拓性,从而迈出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

德育案例的撰写首先要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关注初高中的德育差异,包括目标差异、知识差异、方法差异等,然后再组织丰富、典型的史料聚焦到德育点上。案例的撰写基于、高于教学实践,是特定状态下的德育,教师可以通过预先的设计,在特定的教学时间里打动学生的情感,以达到师生共鸣的效果。

三、关注课堂教学 追求德育实效

德育的效果是通过课堂教学来检验的。以《启蒙运动》一课为例,教师在进行独立思考精神教育时,做了如下实践:

教师: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提出社会契约论,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并认为统治者具有绝对的权力。

教师:我们用和尚分粥的小例子来检验这种制度的合理性:7个和尚每个和尚都是平等的,但不免自私自利。为了防止争斗,以设立制度方式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问:根据霍布斯的思想该如何分粥?

学生:请一个人来分粥。

教师:那么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学生: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教师: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腐败。那么该如何避免集权呢?

学生:分权。

教师:讲解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并出示洛克的分权思想图片。提问:如果按照洛克的分权思想,7个和尚会如何分粥?

学生:部分人来制定法律,部分人执行。

教师:这是不是一定能够做到公平分粥呢?为什么?

学生:不一定,因为权力之间缺少制衡。

教师:哪一位启蒙思想家继续完善了分权思想,如何完善的?

学生:孟德斯鸠: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教师:洛克和孟德斯鸠针对社会问题,用自己的智慧,用理性的思考,提出政治构想,解决前人思想的弊端。这些思想也深深地影响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问:中国近代史上那些事件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呢?

学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教师:启蒙思想的核心——理性,即一种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你们今天的读书学习同样需要独立思考,激发想象力,激发创新精神。读书与思考相伴,方能读出思想;读书与质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中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进步,离不开肯动脑筋、勇于创新的人们。当前我们生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同时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我们也面临很多新的情境,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的精神解决问题。

历史学科的德育必须体现学科特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史料,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在与史料的对话中,感知、体悟历史。德育的对象是人,历史德育是通过历史中的真人、真事去感动人,是以人育人。简言之,历史教师是要在“求真”的过程中达到“立德”的目标,而绝不是作口号式的德育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