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4)
- 傅才武主编
- 9391字
- 2022-06-02 17:08:51
现代公共图书馆的理念创新与服务业态创新
——以云南省保山市图书馆为例
鲁兴勇[1]
摘要:
图书馆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发展的重要文化支撑。现代图书馆发展应着力形成团队,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嵌入社会,让图书馆的服务无处不在;构建平台,发挥图书馆教育作用等。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公共图书馆呈现免费开放、服务下沉、数字化趋向、重视文化研究等一系列新业态。
关键词:
图书馆 公共文化服务 新理念 业态创新
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它承担着建立图书与信息馆藏体系、保存地方大众文化、开展知识流通与咨询活动、开发与传播信息资源、提供民众教育与文化休闲等社会职责。随着社会发展与生存环境的变化、人们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形态的多样与现代技术的进步,图书馆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地方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支撑。这一切,都基于现代图书馆的办馆新理念与服务新业态。
一 图书馆办馆新理念
(一)形成团队,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现代图书馆将不再是孤立的、线性的和条块的,它应该是团队的、网络的一个文化服务机构。传统的公共图书馆往往各自为政,虽然国家、省、市、县都建有图书馆,各大专院校以及科研单位也建有图书馆,但这些条块上的图书馆大都是各建各的独立馆藏,各搞各的读者服务,很少相互沟通,并且很少与社会往来。一般读者到图书馆也仅仅是查找一点资料,看上一会报刊而已。现在的图书馆则转变了社会角色。角色的转变带来了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应用,每个图书馆的业务服务都可以及时沟通,每个馆的馆藏资源都可以相互共享,各级图书馆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服务网络,读者可以就近就便享受图书馆间的便利服务。二是图书馆正在走进社会,和社会各界携手办馆,大家出力,分享成果。如保山市图书馆就有“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保山社科文献中心”“保山少儿科普图书馆”“保山市文广新系统现代人才培训中心”“保山市侨文化沙龙”“保山市赏石文化沙龙”“保山爱心阅览室”等多张牌子,这些是市图书馆联合市文广局、社科联、侨联、残联、科协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办的服务项目。
(二)嵌入社会,让图书馆的服务无处不在
传统的图书馆往往只是坐等读者上门,图书馆员们也往往只是书籍的被动管理者而不是知识的主动服务者。而现代理念的图书馆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变阵地服务为延伸服务,变点上服务为面上服务,变刚性服务为柔性服务。将图书馆的触角深入社会每一个需要它的地方,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要达到这一点,有四个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大量建分馆,特别是到特殊人群集中的地方(如老年大学、关爱学校、监狱、看守所、禁毒教养所等)办分馆,社会效果更明显。二是建大量的流动服务点。利用流动书籍到居民小区、医院住院部、超市等地服务读者。三是图书馆长期坚持“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设服务点,让各行各业的人都能感受到图书馆的服务就在身边。四是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包括开展读书进机关、读书进学校、读书进社区、读书进农家活动。大力宣传读书成才、读书致富、读书再就业等典型事例,在全市营造“全民读书,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并通过评选优秀藏书家、评选优秀读者、读书演讲比赛、读书征文、读书知识问答、读书博文评选、读书网页设计比赛、读书“运动会”等各种形式,推动全民读书风气的养成。
(三)构建平台,发挥图书馆教育与文化的重要作用
图书馆的品牌在于提供权威信息。如仅仅将图书馆视为信息中心,图书馆将失去竞争优势。图书馆只有回归其教育与文化价值,才能找到发展的前途。公共图书馆只有在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教育与文化展示活动,才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也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探索。
第一方面是图书馆应该成为民众教育的课堂和人才培训的基地。如保山市图书馆就开设了“永昌大讲坛”项目,其中又设了“家教大讲堂”“文化大讲堂”“生活大讲堂”“桥头堡建设大讲堂”四个栏目,每周免费向市民开放;同时,市图书馆建成了数字电影厅和多功能报告厅,每天免费向市民放映各种电影和知识专题片;成立了“现代人才培训中心”,长期开展各种现代办公及现代管理培训班。在培训人才方面,打造了以下几个亮点。一是积极配合云南桥头堡建设,努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培训工作。保山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外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67.78公里。著名的中印公路穿境而过,从保山腾冲国家级猴桥口岸到缅北重镇密支那仅有131公里,往西走400多公里可达印度雷多。现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猴桥,有省级口岸2个,边境通道30多条,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的重要国门和桥头堡。保山极为重视对缅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将缅甸确立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对缅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2011年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居云南之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保山市图书馆充分利用这一机会,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的设施设备和信息资源,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培训工作。先后为缅甸密支那、腊戍、贵慨等数十所华文学校的师生举办了20多期培训班,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保山特色文化、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等课程,共培训1000多人次。通过培训,让缅甸华校的师生充分感受到了祖籍国文化的悠久与灿烂,感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繁荣与富强,师生们纷纷撰文谈感受,抒情怀,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二是配合文化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和省分中心开展了边疆县的“春雨工程”培训工作。先后对腾冲、龙陵两个边疆县数百名文化站站长、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读者进行了培训,并免费发放数千张知识培训光盘。“春雨工程”培训工作对保山市正在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三是联合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开展人才培训班,共培训各类人才上万人次。
第二方面是图书馆应该成为研究与展现地方文化的基地。保山市图书馆成立了文化沙龙,邀请专家常年坚持保山文化的探讨与研究工作;成立了赏石文化陈列馆;常年举办书画、摄影、古玩及各种知识展览。只有把图书馆当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大教室和没有围墙的文化大观园,并且传播大众关注关心的问题,展示大众喜闻乐见的东西,他们才会踊跃地走进图书馆,图书馆也才能生机勃发。
二 现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服务业态创新
(一)大力实施免费开放,形成图书馆服务新业态
从2011年开始,公共图书馆走上无障碍和无门槛的免费开放之路。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张试纸”,是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保山市图书馆不仅在全省率先实行零门槛全免费开放,更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主要做法有以下三种。一是制定免费开放工作的方案;制定免费开放工作的各项具体管理措施;制定免费开放后的各项提高服务质量的措施;制定各项应急预案。为免费开放打下坚实的保障基础。二是对馆内的所有窗口一次性实行零门槛全免费开放。这些窗口包括图书外借室、综合报刊阅览室、工具书室、地方文献室、资料室、古籍室、少儿室、盲人爱心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数字电影放映厅、多功能报告厅、展览展示长廊、现代人才培训中心、社科文献中心、文化沙龙等服务窗口。三是广为宣传,让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保山市图书馆先后在保山市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站、《云南省经济日报》、云南信息网、《保山日报》、保山电视台等媒体向社会公布免费开放信息。馆内加大了宣传硬件设施建设。在大门和报告厅装了两个电子显示屏,大门电子显示屏从早到晚滚动宣传市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各种信息,并通过文化广场宣传栏、大厅宣传栏、发放宣传单、上门免费办证等手段向社会宣传及落实免费开放工作。通过免费开放与宣传,图书馆的知晓度大为提高,有近80%的市民愿意走进图书馆,读者量比免费开放前增加了近300%。广大市民和村民都享受到了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每周开放时间达70个小时。市图书馆提升免费开放服务水平,为每个窗口购置了电风扇、饮水机等设施。在馆内设了便民百宝箱,箱中装备了文具、简单医疗箱、日常生活小物品等,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市图书馆还建成了健身房,里面配备了乒乓球桌、跑步机等设备,还在馆门口规划并划出了羽毛球场,让职工和读者都可享受到健身服务。
以2013年为例,保山市图书馆总流通量为12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18万册次,举办各种讲座50次,举办培训60多次,举办展览10次,举办阅读推广活动4次,讲座、展览、培训等各类活动参与者为4万人次。开展了覆盖全市的、影响广泛的、读者参与面广的品牌活动,如“永昌大讲坛”“社科沙龙”“侨乡文化沙龙”“赏石文化沙龙”“全市展览联盟”“全市讲座联盟”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文网培学校、农家书屋共服务群众30万人次。
(二)促进服务下沉,落实图书馆社会责任
传统的图书馆一般都建在城市中,服务城区的一小部分读者,广大乡村的群众往往享受不到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的业务人员也大都清坐馆内的办公桌前,不能服务广大村民。随着现代服务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一个新业态就是服务下沉,下沉到基层,下沉到农村。促使图书馆服务下沉的三个重要抓手就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的建设、文化共享工程农民素质网络培训学校的成立和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
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后,通过网络、通信等传播渠道,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的电子阅览室,向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一项民心工程和创新工程。
保山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现已建成一个市级支中心,五个县级支中心,一个特别支中心(和顺图书馆)。有72个乡镇建起了基层点,192个行政村建了基层服务点,在全省率先达到了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
为了充分发挥文化共享工程的作用,公共图书馆作为共享工程的技术支撑与资源供给单位,要大量地深入乡村,开展技术指导、管理人员培训、信息资源加工等一系列服务工作。
为了充分发挥文化共享工程的作用,市、县、乡、村四级要密切配合,协作协调,主要路径如下。一是严格按现有的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与服务的考核办法并实行年度考核,市支中心考核县支中心,县支中心考核乡基层中心,乡基层中心考核村级基层点。二是以县级支中心为主,将文化共享工程网络内的相关资源以及国家中心下发的资源按村级数刻成光盘、印成传单、编辑成书,下发至乡中心,乡中心负责将之发至村,村基层点负责向村民提供服务。三是市级中心建立数字图书馆并与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实行链接。在市数字图书馆中将所购数字报纸、图书期利、专题讲座等数字资源以及本市有价值的各种文字、图片、视频资源进行加工整理,通过网络传至村基层点,由基层点向村民提供服务。四是针对不同的特色村,实行特色资源专题服务。
2.文化共享工程农民素质网络培训学校
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简称“农文网培学校”,是云南省特有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模式。它以“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为宗旨,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以文化教育资源整合为手段,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设备,利用乡(镇)、村文化站(室)的活动场地作为课堂,将文化站(室)的管理人员作为辅导员,采取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文化科技讲座与现场教学、流动培训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对农民进行免费实用技术培训,有效缓解了农村群众“获取致富信息难,提高技术难”的问题,确保农民群众掌握有针对性的科技信息脱贫致富,缩小城乡之间文化素质上的差异,推动城乡文化的统筹发展。为加快保山市农文网培学校的建设,市政府专门下发了保政办发〔2010〕78号《关于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农文网培学校的通知》,这是全国首家以政府的名义下发的农文网培学校的专门文件。截至目前,保山市建成农文网培学校市级总校1个,县区级总校5个,市、县覆盖率100%;乡镇级学校72个,覆盖率100%;村级分校913个,覆盖率100%。采取试点先行、示范引路的办法,建成乡(镇)“农文网培学校”省市级示范点18个。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联动的农文网培学校网络。
保山市图书馆同时是保山市农文网培学校市级总校,每年要承担大量的专家组织、培训课题选择、基层骨干培训、文产结合培训等大量下沉的服务工作。
市级总校特别聘请了50多位各界专家作为全市“农文网培学校”的兼职教师。这些专家来自文化、艺术、农业、医疗等各个领域,能较好地满足培训要求。同时,市级总校还将国家中心下发的资源及自购数字资源刻成光盘下发至村,并针对不同的特色村,实行特色资源专题服务。市级支中心把文化共享工程和农文网培学校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同等重视,同步建设,同享资源,形成了合力,为保山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构建了资源支撑体系。截至目前,已有30万人次享受了共享工程的服务,已有15万人次得到了培训,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效益。
保山市农文网培学校大力配合全市“文化惠民示范村”的建设,尽力提供技术与信息保障。云南省自2010年在全省启动了“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活动,提出“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思路。保山市图书馆通过技术与信息为“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以大村为例,大村是保山市腾冲县中和乡的一个行政村。在“文化惠民”创建活动中,大村人深切感受到了“富钱袋”必先“富脑袋”,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毅然投入近200万元,建成了115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里面设了图书室、阅览室、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农文网培学校、村历史文化展示室、文化产业产品展示室等。保山市图书馆常年请专家为他们开展培训工作。村民郭云忠从事石材加工、销售多年,但市场拓展缓慢。经过文化共享工程网培学校的培训,他从网络下载了丰富的图片资料,并参考外地石材的加工优势,对比自己的石材加工,打造出了精品石材文化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年获利数万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刘云山,国务委员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先后到大村进行了视察,对大村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号召全国文化惠民学大村。
为进一步发挥农文网培学校的作用,今后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管理和开展服务方面。一是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和考核机制。二是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与活动,通过培训与活动激活“农文网培学校”的功能。三是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既能规范履职又能创新服务。四是切实抓好文产结合定向培训。利用“农文网培学校”,整合农业局、新农办、扶贫办、供销社、移民局等各涉农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在全市广大乡村广泛开展“文产结合定向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可灵活多样,主要大类可包括:农村文化产业研究、民族民间工艺品开发产业、农村节庆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及农家乐产业开发、乡村特色农产品的文化包装及推销、保山优良特色农产品、畜产品的种养殖技术、新农村建设及新生活理念、农村实用生活技巧、打工的技能及技巧等。
3.农家书屋工程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在农村新社区和行政村建立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个农家书屋原则上配置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200种、15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为广大农民普及科技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体现人文关怀,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文化消费需要,保障广大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现在保山全市有农家书屋近千家,图书150多万册,抓好农家书屋的管理,让广大的农村读者受益,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保山市图书馆专门成立了农家书屋的管理指导员队伍,专门对农家书屋的管理者开展技术培训。为使农家书屋发挥应有的作用,将采取多种措施,促其发展。一是要实现村村农家书屋都有专人管理,都能正常开放,并根据条件,每年有一些新书购入。二是应开展一些宣传活动和读书活动,让更多的村民去看书。三是要尽可能地将农家书屋的书和村小学图书室的书纳入一体管理一体使用,以增加使用率。四是在没有和学校联合的地方,可把农家书屋的地点机动化(如在自然村中流动)、管理人员社会化(如请村中认真、有文化的老者来负责)。五是尽力推广“数字农家书屋”工程,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数字图书带来的便利。
(三)建设数字图书馆,创新图书馆服务内容、方式和手段
“十二五”期间,国家开始实施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工程将构建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中心、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建设分级分布式数字图书馆资源库群,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有效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以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为通道,以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为终端,向公众提供多层次、多样性、专业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从而整体提高全国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保障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形成图书馆新的服务业态。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是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后,启动的又一个重要的数字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素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维护文化安全、积极抢占网络文化阵地、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文化发展主导权的需要,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可以说,建设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和数字环境下的必经之路。
保山市图书馆于2012年被列入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首批市级公共图书馆试点,得到国家和省财政150万元的项目资金补助,使保山市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得以正常开展。现已初步建成保山市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体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成自动化服务平台,大力提升服务效率。保山市图书馆于2012年7月开始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工作,并于2013年底以前实现全市市县区公共图书馆及重要分馆的通借通还服务。
(2)完成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建设。目前保山市图书馆已完成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虚拟网络建设,将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资源建设成果和一批优秀的普适性商业数字资源与虚拟网联通图书馆共享,数字资源丰富,内容包括100余万册中外文图书、700余种中外文期刊、7万余个教学课件、1万余种图片、18万余档案全文及3000余种讲座和地方戏等视频资源,资源总量超过120TB,数字资源暂时仅供读者在本馆局域网内使用。
(3)购置了各类电子图书30万余种。
(4)建设了保山市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保山市有声数字图书馆网站,这两个网站分别由总档目和数十个子档目构成,是内容多彩、服务功能丰富的网站。
(5)建设了十八个数字文献专题。其中包括:保山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保山市图书馆地方视频数据库、保山市图书馆地方图片数据库、保山市有声数字图书馆、保山市图书馆墨香华文数字报纸、保山市图书馆数字期刊、保山市图书馆数字图书、数字连环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保山市支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网络培训学校保山市总校、保山旅游文化专题、保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专题、百万电子书包库、超星学术视频、读秀知识库、杨善洲专题、保山廉政文化专题(保山市图书馆为市纪委廉政文化示范点)、保山社科教育专题(云南省社科联命名的省社会科学教育示范基地)等。
(6)在市图书馆内建设了大型官方文化网“桥头堡文化网”和中国文化传媒网云南频道。这两个网站立足保山,面向全国,拓展世界,两个网站均有20多个档目,均是云南内容最丰富、更新最快、管理最规范的大型网站。
(7)开通了“桥头堡文化”和保山市图书馆官方微博,大力开展文化宣传和读书活动,前者已有10万粉丝,后者已有近10万人次参与。
(8)通过数字报告厅、数字电影厅、数字大屏幕、数字信息发布窗口、电子阅览室等多种数字化渠道服务读者。
(9)保山市图书馆由馆长牵头组织的“数字阅读促创新,网络书香惠民生——云南省保山市图书馆2013年‘网络书香’活动”获国家数字图书馆奖(云南仅昆明与保山获奖)。
保山市图书馆力争通过5~8年的发展,建起覆盖保山广大城乡人群的数字文化资源服务网络。
(四)重视文化研究,发挥图书馆的知识力量
公共图书馆不论规模大小,都应承担当地的文化研究工作,工作人员不能只当知识的“二传手”,还应当知识的发掘者和传承人。保山市图书馆重视文化研究,专门成立了研究与培训部,并配合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在馆内成立了国家公共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保山实验基地。保山市政府对实验基地的建立十分关心,每年由市财政核拨2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保障了实验基地的正常运转。
保山市是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在示范区创建中,来自国家验收组的领导和专家先后到该实验基地调研,并对实验基地的建设给予高度赞赏。
保山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对实验基地非常重视。局长赵家华同志被武汉大学研究基地特聘为研究员,并亲自出任该实验基地主任。实验基地专门设了办公室并配备了专人进行日常管理。
在实验基地建设中,保山市图书馆安排了200平方米的办公地点,先后投资30多万元,为该室配置了近万册文化专题(特别是云南和保山的地方文献)专著,订了52份文化专题期刊、1300份数字报纸;配置了6台工作电脑,一套音像设备及完善配套的办公设施。
实验基地制定了管理规则,特聘了省市相关领导作顾问,特聘了省内外50多位专家作为专家库成员,参与实验基地的研究工作。这一切,为实验基地的正常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平台。
实验基地十分重视调研及研究工作的开展。一是根据研究基地要求上报了实验基地2003~2013年十年的单位报表。分季度上报了十余条基地相关业务工作信息。二是实验基地积极参与公共文化示范区课题研究。为了配合示范区建设,由实验基地研究员赵家华先生牵头,联合市内专家,共同完成了《村级文化建设模式创新与示范推广——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模式实践与推广》《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动态统计评估管理网络的构建》《关于市、县区相关部门统筹协作共建共用共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的构建》《关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社会办的制度建设》《基层文化馆的转型发展——文化馆“馆会结合”新体制的研究》《机关工作“四化”管理制度设计研究》等创新课题研究。其中《村级文化建设模式创新与示范推广——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模式实践与推广》被列为2012年国家十大重点文化创新工程之一。《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动态统计评估管理网络的构建》于2013年5月14日以西部第三名、全国第九名的成绩通过了文化部评审。其余课题于6月26日通过省级专家组验收。
三 结语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转型与建设“文化中国”国策的扎实推进,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分子,必须尽快从服务单一、封闭被动、孤立落后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凭借着国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良好机遇,敞开大门,嵌入社会,与社会各界共建共管共享文化知识与信息资源,大力开展社会文化活动,广泛传播文化知识,不断培训各种知识人才,将服务下沉至城乡基层的每个角落,同时广泛应用现代数字技术,将贴心入微的个性化需求服务落实到有需求的每一位公民。让图书馆真正成为一个知识中心、文化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使图书馆真正对地方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1] 鲁兴勇,保山市图书馆馆长,副研究员,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基地保山实验基地特聘观察员,研究方向为保山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