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价更高
“闻道夕死”这个成语,实际上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概括。这句话很简单,它前后也没有什么语境。原文是: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孔子说:“早上明白做人的道理,晚上死去也没有遗憾了。”这句话实际上是表达了孔子对道的价值追求的决心,表明了他的态度:只要闻道,死而无憾。这是一种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直白表露。
那么,孔子说的“道”是什么呢?老子讲“道”,孔子也讲“道”。孔子讲的“道”指仁道,具体来讲有天道、人道、先王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大同之道等。这些“道”孔子都是以“仁”来表达的,天道、人道也要求是仁义的。天道就是自然万物,阳光雨露,对人类要有爱。这就是孔子所追求的要在人类社会中实现的“道”。
孔子的弟子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老师关于《诗》《书》《礼》《乐》等的讲授,能够听得到;老师关于人性和天道的言论,是没法听得到的。
孔子认为对“道”的追求和领悟是有难度的。这个“道”存在于个人的心中,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对于这个“仁”,孔子看得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因此,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还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道者,法则原则规律也。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学说,以“仁”为逻辑原点和理论基石,推演并确立了若干重要、精妙的概念及论述。比如,为人之道(仁义礼智信)、君子之道(温良恭俭让)、为政之道(恭宽信敏惠)等。这些重要理念直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精神、道德和行为方式,以至形成伦理道德规范,成为恒久价值,直到今天依然是中国人恪守的“不二法门”。
尽管孔子的生活有时并不是很如意,也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的困境,但他对“道”的执着从来没有动摇,对“道”的追寻也从来没有停止。他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表达了对“道”的重视超过了对物质、居住条件的要求。他又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孔子说的“仁道”不是在自身之外去寻求,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之中。
孔子所说的“道”是非常博大的。士志于道,就是志士仁人有志于探寻真理。这是孔子对“道”的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对理想的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闻道夕死,死而无憾。他把闻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把对真理的探寻、人生价值的追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可谓生命诚可贵,闻道价更高。这也是《论语》为我们提供的价值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