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善尽美
有一个成语叫作“尽善尽美”。通过“尽善尽美”这个成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音乐方面的素养,或者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原文是这样的: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孔子谈到《韶》乐时说,“美到极致了,善到极致了”。谈到《武》乐时说,“美到极致了,但还不够善”。
虞舜是通过禅让得到帝位的。武王的帝位是通过征伐推翻商纣来获得的,虽然顺应了天意民心,但毕竟经过征战,所以说“未尽善也”,就是说还不是最高的境界。“尽美”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尽善”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尽善尽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谁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唯有大圆满之汤尧舜禹。谁永远追求这样的境界?一切有成就者。
《韶》,传说是舜时乐舞名。“尽美”主要指其音调、节拍之形式的完美。“尽善”主要指其所蕴含的思想意义之雅正。
《武》,周武王时乐舞名。孔子认为舜以禅让得国,而周武王以征伐得国,故谓《韶》尽美尽善,而《武》尽美而未尽善。
很显然,孔子在这里主张音乐既要体现美,又要体现善。就是说,音乐既要有艺术本身的美,也要有极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知道,孔子对音乐是非常有研究的;同时,他对音乐也是非常痴迷的。《论语》中,这段话之前还有一段话:“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孔子同鲁国的乐官谈音乐,说:“音乐演奏是可知的:开头是打击金属器乐,令人翕然振奋;随后是纯正和谐,清晰明亮,绵长流转,直至演奏结束。”
孔子于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前往周地(洛阳)造访苌弘,向他求教:“《武》乐与《韶》乐孰为轩轾?”苌弘答道:“《武》乐为周武王之乐名,《韶》乐为虞舜之乐名,若以二者之功业论,舜是继尧之后治理天下,武王伐纣以救万民,皆功昭日月,无分轩轾。然则就乐论乐,《韶》乐之声容宏盛,字义尽美;《武》乐之声容虽美,曲调节器却隐含晦涩,稍逊于《韶》乐。故而《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苌弘欣然施教,孔子称谢不迭。孔子与苌弘的此次会见史称“访弘问乐”。
这段话是在形容一支好听的乐曲的起承转合。从这段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音乐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孔子能体会到乐曲中所蕴含的那种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见他对音乐艺术是如此的热爱。他不仅是谨言身正、可敬可爱的,而且是亲切随和的;不仅是一位道德的圣人,而且是一位艺术的圣人。他对音乐有着极高的造诣,道德与艺术在他身上是一种完美的结合。孔子在不同的领域有着高度的鉴赏力。通过音乐,我们也能看出孔子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