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种族和族群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问题之一。即使在当今世界日益一体化和相互联系愈加密切的时刻,在族群和民族之间壁垒正在消失且日渐不合时宜的时候,族裔冲突和民族主义依然会再次出现(史密斯,2002: 1)。种族和族群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代最敏感的世界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之一。从20世纪中叶以来,社会学家便对这一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尤其是在西方一些多种族、多族群的国家,种族和族群关系问题始终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从有关文献看,在西方移民国家有关种族和族群的研究领域中,族群教育是重要的研究领域,这是因为,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是多族群国家,它们都面临同样的教育挑战,它们必须使它们的全体公民相信,政府能够为所有的族群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少数族群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允许各族群实践其文化自主,并建构族群间的整合。教育系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个人和雇主需要的是实用的技能,各族群需要的是在社会中提升其群体地位,而政府需要实现国家整合与社会控制(Postiglione, 1999: 3)。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了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随着中原汉族人口向四周少数民族地区的辐射和少数民族人口向中原地区的迁徙流动,各民族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一直没有间断,这些聚居区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也在不断地演变(费孝通,1989)。20世纪50年代起,新中国政府为落实民族平等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工作,确定了56个民族,并相继建立了100多个民族自治地方。这些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一方面加强了边缘地区与核心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族成员之间的交往,从而使少数民族聚居区由过去相对比较封闭逐渐走向开放,加快了族际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理、语言、宗教、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的程度不尽相同。

当我们考察特定地区的族际关系时,便不难发现,有些地区族际之间关系和谐,各民族之间不仅在语言、文化上相互融合,在工作领域频繁地沟通与合作,甚至于在私人领域,成为朋友和亲戚,而在某些地区,尽管各族际之间并未频繁发生摩擦和冲突,但彼此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和歧视,族群之间的交往也多限于工作场所,以民族身份为界限形成多元社会。

是什么影响了地区族际关系?当然,不同的历史、地理、语言、宗教、生产方式形塑了各地区不同的族际关系。除此之外,“现代民族国家可以说是以一个不同文化传统的法定继承者和综合产物”(史密斯,2002: 112)。国家教育通过界定和复制一种支持主体社会结构的民族文化发挥其传统功能,并通过政府指导其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国家教育同样有责任在国家框架中保留各族群文化(Postiglione, 1999: 2)。因此,政府如何教育各族群,如何表达各族群的文化传统,如何建构他们的教育机会,以及如何将其整合到民族统一体中,都将在个人、群体乃至国家层面上对族际关系产生影响。

新疆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新中国民族政策中有关平等、优先、特殊的政策在新疆教育制度安排中得到明确、具体的实践。如稳固和发展民族语言教育,给予少数民族教育大量投入,在各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积极将少数民族纳入全国统一的现代教育体系中,努力加强各族民众“五个认同”,努力构建“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少数民族”的和谐族际关系。时至今日,政府的教育政策成效如何?政府教育对于族群认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将有助于增强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在国家教育中的参与意识,从而提升他们的潜力以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获得同等的报酬?这些是本书关注的核心内容。

对表达少数民族文化的方式、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影响,支持少数民族进入高等教育的优惠政策的结果,以及试图确保同等教育机会、复制民族文化和强化族际整合的政府教育的结果等问题开展实证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族际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丰富民族社会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而且也可以为我国制定和实施处理族际关系的社会目标提供客观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