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曾国藩做人准则:稳妥为上策

【曾国藩箴言】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箴言解读】

凡是工作上的事情,都需要深思熟虑之后再去实行。从古至今凡是有大成就的人,都具有远大的志向和谨慎细微的性情,这两者缺一不可。

一、先走再跑,自然之道

曾国藩作为晚清三杰之一,无论从事业上,还是学业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谓功成名就。

曾国藩之所以他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都是因为他从小到大都坚持不懈地努力。譬如他修身养性可谓自始至终,从未间断;教育子侄,孜孜不倦,言传身教等等。年少时的曾国藩,并不聪明,相反还有些愚笨。相传曾国藩读书时,常常看书到深夜。一次,他背一篇文章,一直背到深夜还没记牢,于是在房内反反复复背诵。有一个小偷躲在窗子底下,本来想等读书人睡觉后捞点好处,可是,等来等去,就不见他睡。心想怎么会有这么笨的人,背了这么许久竟还背不下来,于是干脆站起来把那篇文章背了一遍,扬长而去。

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有待查证,但是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曾国藩并不是什么神童,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他是靠自己一步一步的勤奋和努力才终成大才的。

从他训练湘兵,镇压太平天国来看,开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训练不足和战略失误,刚开始和太平军作战时好几次都是溃不成军,曾几次都要自杀,但都被救了下来。但是凭着其“屡败屡战”的精神,到后来才慢慢有了起色。

可见要做成任何一件事,都是不容易的。只有经历过常人所没有经历的痛苦和付出常人所没有的艰辛,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冰心也曾经这样说过:“成功的花儿,我们只惊艳它盛开时的美丽,却没有看到付出的辛劳和汗水。”王安石的一首诗亦写到:“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可见成功是需要下一番苦功的,从来没有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成功!不经历风雨哪儿能见彩虹?

文静几年前毕业于一所专科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在她刚到上海的时侯,常常为了一顿饭钱而省吃俭用。然而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内,她已经成为了某大型银行上海分行的营销主管,年薪12万呢?

她在上海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个小超市的收银员,工作不算很辛苦,但是待遇很低,每月交完房租后几乎连吃饭都维持不下去。和她一起来上海的同学大约有50个人,但是最后几乎都走光了,只有她和另外3个同学坚持留了下来。她的努力工作没有白费,3个月后她被录取为这家超市的正式员工了,但是工资仍然很低,吃住还是很困难。不得已,她只能换一份工作了,她的第二份工作是一个电子商务公司的销售业务员。在这种销售行业,业绩高才能拿高工资,所以她的压力很大,经常加班到晚上10点,第二天还得早早的起来上班,常常累得一回家倒在床上就睡着了。渐渐地,凭着努力,她的业绩很快地提高了,工资也涨了不少,日常生活也能够负担得起了。但是她觉得做这一行并不与自己的专业对口,于是她又找到了另一份工作——某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员。

为了开展业务,提高业绩,她和她的同事在地铁口、车站、公园、校园等很多地方摆过摊,推销过信用卡。并且靠着努力,她的业绩越来越好,也有了自己稳定的大客户。后来她就转正为上海区的销售代表,工作越来越有起色。但是她有自己更大的发展目标,信用卡业务是2005年才开始在国内推广的,发展的空间很大。当她看到某一大银行因为进入这一领域较晚,因而发展前景非常大时,就决定要到那个大银行中去。因为在那里自己的发展前途非常大。后来她凭借着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工作经验,被这个大银行所录用。经过一番努力,她终于坐到了现在的位置。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专生在职业生涯上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一步一步走向辉煌的历程。它告诉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踏着踏实的脚印一步一步达到。人不可能一口就吃成一个胖子,天下也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经历过磨炼的人,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二、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俗话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是说一个还没长胡子的年轻人没有上了年纪的人办事稳妥。这是人们专门说男子的能力的,放到现在已不能概括全部,毕竟现在的女子已经顶了半边天,精明能干的年轻女子到处都是。

不过,这句话不能光从表面来理解,要知道,一个人的经验是和自己的年龄成正比的。经验越多,做起事情来也会思考更加周密,办事也才会更加让人放心。

东晋时候的权臣刘裕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小官吏家庭,最终成为掌控朝廷最精锐的北伐军。并且趁机北伐,攻灭了后秦,收复了故都洛阳,取得了北伐的重大胜利。他凭借的是其货真价实的军功和百战不死的运气。但是关键时候刘裕却回到朝廷进行权利角逐,而让自己12岁的儿子刘义真坐镇军中,仅安排了一名参军为长史和几名将领辅佐儿子,以致后来刘义真受小人挑拨,杀了辅佐的长史,导致军心大乱,群龙无首。刘裕还下令调令军队统统进入城中来保护他,使“关中郡县悉降于夏”,使长安变成了一座孤城,给当时的西夏创造了良好的进攻条件。后来刘义真在被换下之前又纵容军队洗劫长安城,使老百姓呼天抢地,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群情激愤下发生了民变,使西夏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长安城,白白丢了北伐的胜利成果。这可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典型的事例。纸上谈兵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曾经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因此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和别人讲起军事理论来侃侃而谈,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他很骄傲,自认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了,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后来,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进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虽然年事已高,打仗仍然很在行,这就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用了反间计来离间廉颇和赵王之间的信任,说廉颇将要向秦国投降。并且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果然上当受骗,派了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的母亲向赵王请求说不要派赵括领军,赵王不听,赵母就请求赵王不要因为赵括的战败而牵连家人。于是赵括就领兵前往迎战秦军。他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导致赵军大败,40多万赵军尽被活埋,而他自己也被秦军乱箭射中身亡。

从以上的实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验对人的重要性。也明白曾国藩做事谨慎小心的办法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毛躁有碍周全

曾国藩曾说“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乘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事最怕不能果断,考虑周全了该做就做。否则瞻前顾后,变来变去,以观其效的话,往往要打破原计划。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必须马上需要决定的问题,有时候一犹豫就失去了机会或者做错了选择。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过程中,实行的是兵勇自募、粮饷自筹,且兵为将有、家兵家将的军事体制,因而在事实上湘军处于一种半独立状态,不同于八旗、绿营诸将帅。曾国藩也认为,他们自练兵、自筹饷,就如同岳飞的岳家军,戚继光的戚家军。因而,他们有时候称自己的湘军为“义军”“义旅”,以有别于八旗、绿营等“经制”之兵。其《讨粤匪檄》虽然气壮如牛,但却始终不敢稍违这种身份,但也不能旗帜鲜明地称是自己的军队,与朝廷无关。只能立足于维护地方百姓利益,维护孔孟名教之道、朝廷安危和天下兴亡,并且还不能称是奉天子之命征讨,就像大将军出征那样,然而,他们手中握有实力,因而不是满清贵族的奴才。

因此,从实质上讲,曾国藩的湘军集团与清政府之间属于两个相互依存的政治军事实体,既有共同利害也有矛盾冲突。但是其中矛盾时隐时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清政府离不开曾国藩的湘军,湘军也离不开清政府,否则就难以发展,当他们面对太平军、捻军时,更是如此。但是,他们真正的关系为君臣之盟,曾国藩的湘军必须尊重和维护清廷的皇权,这样清廷则才会承认他们的合法性,授予种种军政大权,使他们在战争中获得巨大的实际利益。否则,就是叛军。他们在权利分配上又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既包含着满汉之间的矛盾,也有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这些矛盾若处理不当,冲突不能及时化解,就必然会危及他们的这种同盟关系。所以,在长达18年的镇压太平军、捻军的战争中,他们双方虽然屡有争斗,尤其在湘军攻克天京前后的同治三四两年间,他们所以能够两次度过最深刻的政治危机,在内战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得以化解于无形,主要就是由于曾国藩思虑周密,懂得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良臣亡的道理,把握住了统治者帝王之侧岂容他人安睡的心理。在功高震主之时,就引身自退。最后才能保全自己和家人。这在中国政治史上虽然也有同样的情况,但是能够做到全身而退的臣子确实是很少的,历史上帮助国君建国后却被杀害的大有人在。可见思虑周密,并且为自己留有后路是多么的重要。

四、别总是不耐烦

曾国藩主张,为人处世须专在“稳慎”二字上用心。而要做到稳慎,就必须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凡事力求稳妥,谨言慎行,戒骄戒傲,时时刻刻小心行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才会在世上之事风云变幻,处处藏着危机,稍不小心就有可能使事业陷入困境甚至绝境的情况下,稳打稳扎,少犯错误,使自己的事业有长远发展。

也有人曾经告诫曾国藩说:“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曾国藩觉得这句话非常正确。他这里所说耐烦,就是说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要遇事冷静,不可急躁行事。曾国藩晚年的时候在总结自己走过的路时曾感慨地说:天下绝对没有一帆风顺的境遇。大致上,出来为官办事的人,绝不可能只受到人们的称赞,而没有被某些人所诋毁的,或者只有人感恩,而没有人抱怨的。

在曾国藩看来,古往今来的失败者,当然也包括那些英雄们,大多数都是败在气度不够开阔、不能耐烦、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上,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

有一天,曾国藩接到他的九弟曾国荃的一封家信,信中说:“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又岂吾心之所乐。”于是曾国藩就谆谆告诫弟弟说,你这已经露出了不耐烦的苗头了,将来恐怕将难以与人相处。他在给曾国荃的另一封信中说:我一天天老了,也还经常有控制不了自己肝火的时候。但是我总是提醒自己要抑制住怒气,这也就是佛家所讲的降龙伏虎。龙就是火,虎就是肝气。自古以来,有多少英雄豪杰没有过去这两关啊,也不仅是你我兄弟这样。关键要抑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让他随便发作。儒家、佛家理论不同,然而在节制血气方面,没有什么不同,总而言之,不能情绪化,这样对身体是非常有害的。

能耐烦的好处就是从容平静,从容平静方能产生智慧,方可处变不惊,才能安稳如山。

曾国藩认为,处事能做到耐烦,这主要来源于平时对心性的修养。曾国藩还引用庄子的话说:“美成在久。”意思就是“美名成功于长时间的积累。”骤然为人信服的人,他所得到的信任必定是不牢固不可靠的,因为一个人如果突然之间就名噪一时,那么他的名声一定大于实际情况。

在给曾国荃的另一封信中,他说到:“老弟你近年来在我愤怒和激动的时候,总是好言相劝;即使老弟自己发生愤怒和激动的时候,也常常马上收敛。由此看来,老弟你以后的成就是不可限量的,后福也是不可限量的。担任国家大事的人必须有气度,忧虑之气积于心中就变成了负担,所以说倔强到了极点,就不能不流露为情绪。以后我们兄弟动气的时候,彼此之间应该互相劝诫,保留住倔强的品质,除去愤怒激动的情绪,也就可以了。”

当曾国荃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所进步时,曾国藩便十分高兴,写信给他说:你在忿激的时候,也常常是有发有收,以此来看,你的道德器识一定是不可限量的,将来的福分也是不可限量的。一般来说,干大事的人靠的就是一口气,这口气长期郁积在胸中,所以倔强到了极点,就不会不表露出来。以后我们兄弟动气的时候,要互相劝诫,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这样就可以了。

学会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得曾国荃为人处世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多了几分成熟理智,少了几分意气用事,也逐渐磨炼了他的性情,使得他在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的时候,更加圆通和游刃有余。

五、赚得起,也要赔得起

曾国藩为人处世最为稳妥,从来都是三思而后行。他深知在官场上一不小心就会得罪权贵,轻者丢官,重则丧命,甚至牵连全家。后来他10年内10次升迁,仕途平坦,这与他的谨慎小心是分不开的,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做事一直以稳妥为上策,行事之初就已经计划周全,他不但能让自己赚得起,还让自己赔得起。

做生意的人,大家都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赚得起未必赔得起。因此做事情的时候也就格外地小心谨慎,但这种谨慎有时候会使人变得犹豫不决,从而坐失良机。起初追求稳妥的目的反而有悖于最终的商业目的。

买卖有赚就有赔,既要赚得起也要赔得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若不切实“保本”,那就真的会像一夜暴富一样,也会一日衰败。晋商的旺财主渠源祯经商稳健,遇事留有后备,将票号经营赚来的一部分银子铸成元宝藏于地窖。虽然此举在当时被人视为保守吝啬、眼光短浅,认为应该拿出来扩大投资、扩大规模,但经过历史的检验,恰恰相反。晋商所处的时代是抑商时代,商业本身就被视为末业,更不会有商业保障体系。频繁的战乱、官府的勒索、灾祸的降临、同行的倾轧,仅有的“血本”随时会被“充军”“交官”“吞食”。尤其是巨商大贾的财富如外露于世,更会成为众矢之的。

可见如果你不过分显示自己,别人就无法捕捉你的虚实,也就不会招惹别人的敌意。渠源祯窖藏的存银有力地支持了渠家的商业和票业。后来,渠源祯之子渠本翘投资近代工业,赎矿办矿务局、捐款修铁路、兴办新式学校等实质上都是窖藏银两在起作用。地窖藏住“血本”,也就等于保住了商家性命,任它风云变幻,自有银子撑腰。渠源祯此举确是深藏若虚,以静制动,以退为进之道。

曾国藩特殊的地方就在于,他总是将最坏的结局想出来,并提出解决方法。这才使他的官运亨通,在清末那复杂的政治局势游刃有余。可见只有思虑周密,行事谨慎,才能在浮浮沉沉的商战中保持自己的有利地位并获得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