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回归:从培训本质看引导的价值

回眸过往三十年,尽管中国的企业培训市场起步较晚,但培训行业的产业化、培训师的专业化发展,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

尤其是2010年以来,诸多的培训理念和学习技术得以持续迭代升级,如胜任力模型、学习地图、ADDIE课程设计、组织智慧萃取、微课、慕课、社群学习、O2O学习、游戏化学习、行动学习、引导技术、群策群力、世界咖啡、私人董事会、SOJT、视觉引导等,颇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味道。

“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些新模式、新技术、新方法,正给中国企业培训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尽管模式在变、活动在变、方法在变、工具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学习的价值。

开场破冰、内容讲解、互动提问、总结收尾,这是一堂培训课的通用流程。在整个流程中,培训师的声音、语调、肢体动作、自身形象及演绎能力都颇为重要。西装革履、抑扬顿挫、激情澎湃,举手投足之间,彰显一名培训师的职业素养与个人风貌。那些能说会道、幽默风趣,对案例和故事如数家珍的培训师,尤其受学员的喜欢。

这是典型的传统培训路数,培训师大放异彩的个人英雄时代正面临太多挑战。《培训》杂志“2014年职业培训师生存状态”抽样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数据显示,82%的受访者普遍认为,自我变革、课程开发、知识管理与创新,是其当前急需突破的三大职业瓶颈。基于此,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培训师及培训管理工作者都要从行业洞察、思维变革、内容设计、技能结构、职业规划等不同角度,去探求培训工作的本源,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值得重视的一个方向是,引导技术与培训的深度融合。

当前,企业培训界早已形成共识:培训的目的从知识传播、技能提升,向解决挑战性问题、心智改善、激发创新思维转变。这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价值回归。可喜的是,这种变革与创新的思潮方兴未艾。

对比来看,引导重流程而培训重内容,这是引导与培训的显著差异点。与以培训师为中心的传统培训相比,引导式培训极力主张以学员为中心,强调学员在交互过程中,注意力要更集中,思考要更主动,参与度要更高。

培训模式的巨大转变,有一个重要假设:每位学员都内藏着无限的潜能量。引导式培训师的核心作用,就是尝试激发这种潜能量,催化他们思考,促进他们互动,让他们的经验与课程内容充分融合。显然,这对培训师的多元角色认知与能力重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借助引导技术助力培训实现“以学员为中心”的初心,“引导式培训”正是让培训回归本质最简单有效的一种理念和方法。从工作问题或业务挑战出发,通过流程改造与再设计,引导大家群策群力,在培训赋能的过程中,实现智慧共创与聚焦,最终解决问题,达成共识。这正是引导式培训的魅力所在。

当然,下面这几个问题,也值得培训从业者思考:

引导式培训师的能力构成、行为指标有哪些?

哪些学习场景不适用引导式培训?

如何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如何构建及持续维持培训场域?

如何通过引导式提问激发思考?

如何发动学员参与的力量做到共创式教学?……

在《引导式培训》这本书中,或许我们都能从不同视角寻觅到不同的答案,甚至可以勾勒出一名出色引导式培训师的自画像。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培训模式绝不仅是简单的“引导”+“培训”。这本书更倡导的是,用引导的理念实现培训的价值转化,将引导技术灵活融入各类培训场景中,通过培训师与引导者身份的无缝转换,实现培训能量的自然流淌,让学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真正帮助个人与组织解决问题,助推业务发展。

激活是创新的前奏,引导是智慧的法门。我们期待这本书能为每一位培训从业人士带来思想的启迪、技术的升级,并用它帮助更多人激发热情、传递智慧。

朱伟正

《培训》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