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智库观点:影响全球决策的声音(No.1)
- 张斌 张宇燕 何帆
- 1893字
- 2020-08-29 02:51:25
导读
希腊是否退出欧元区是上周当之无愧的热点问题,政府、市场、学者对此各抒己见,欧债危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但是,各方对于欧元区解体已经不再讳莫如深,而是摆上台面。危机的发生只是表象,更值得思考的应当是欧元区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竟然到了需要解体这一步,本文作者从欧元区国家中长期复苏和恢复失衡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为什么外围国家必须退出欧元区
为什么包括希腊、西班牙在内的欧元区外围国家(以下均称为外围国家)难以继续留在欧元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外围国家处于国际收支逆差国的地位,要解决危机,就必须彻底克服财政赤字问题,这意味着对外竞争力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在现行欧元区框架下,这一目标难以实现;另一个原因是当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形势相异时,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无法做出迅速反应,特别是对于危机国家的救助,往往会与欧元区核心国的诉求相冲突,货币政策无法应对经济冲击,这将导致金融危机出现螺旋式的下行变化。
过去一段时间内,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是较为宽松的,这主要是基于促进欧元区核心国经济发展的考虑,但是却没有顾及其他成员国的利益。外围国家完全丧失了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过去10年中保持着大规模的经常账户赤字,储蓄率大幅度下降,成本上升,债务高企,投资主要流向房地产领域,所有这些经济形势的产生都与欧元区异质国家背景下采用同质货币政策不无关联。
外围国家要复苏,从中长期来看,就意味着竞争力的恢复,这种恢复只有三种可能:
第一,德国和其他核心国家改变它们的经济政策,刺激本国消费,减少本国储蓄,以使外围国家的贸易逆差得以调整。
第二,外围国家通过持续紧缩和维持高失业率,使得工资和价格下降至合理水平,并通过各项举措鼓励企业发展。
第三,外围国家(包括希腊、西班牙,甚至其他所有外围国家)退出欧元区并贬值,但是贬值又很可能产生外债危机(欧元计值的债券上涨)。
当然也不排除世界上其他国家率先复苏的可能性,从而从外需角度带动欧元区整体经济的复苏,但是目前看起来希望渺茫,因此,我们仅对上述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第一种情况:德国会愿意作出国际收支的调整吗?从当前德国的官方论调来看,我们看不到希望。而从经济的现实情况来看,德国这样做也存在风险。德国没有意愿减税或者降低储蓄,是因为它仍然想在欧元区独善其身(从近几个月德国经济在欧元区一枝独秀就可以看出来)。更进一步,德国现在在欧元区的情况,与当年美国面对拉美国家债务危机时的情况非常相似。德国在过去年份中产生的大量顺差,并没有以官方外汇储备的形式积累,而是通过本国银行业向外围国家进行贷款。当外围国家出现困难时,很可能给德国的银行业带来打击,届时,政府的救助就不可避免了。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爆发在20世纪80年代初,但是直到1989年,美国才出台“布雷迪计划”,实现对官方资产的减记。而在此之前,美联储通过干预利率,使得美国的银行能够获得充足的利润,以实现资产的重组,而丝毫不管拉美国家失去的10年。今天,德国很可能也采取一种拖延战略,也就是说,它在等待,将危机的时间尽可能拖长,使得银行业积累足够的资本以避免卷入以外债贬值带来的银行业危机之中。这在本质上,与80年代拉美国家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并无两样。
这一现实在欧元区国家可能更加严重,原因有二: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和潜在受影响的银行规模远大于拉美国家,拖延的时间需要更长;欧元区的民主制度比拉美国家深入得多,这意味着,精英和富裕阶层很难将损失转嫁给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因此,第一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
第二种情况也难以实现,这是因为,外围国家要留在欧元区,需要经历痛苦的国内经济调整。一方面,外围国家要经历长时间的高失业率和工资的向下调整;另一方面,本国经济紧缩意味着债务负担的加重(因为利率的下降带来债务价值的上升),这意味着本国居民要承担更多的债务负担。但是,外围国家推行这样的政策几乎是不可行的,当前拉霍伊(Rajoy)政府承受的压力很显然地说明了这一点,接下去,极端党派上台也未可知。
德国在欧元区目前的货币政策错配中,享有很多好处,现在发生的危机也是货币政策错配的产物,但是其成本却由外围国家来承担,这在本质上对外围国家而言就不公平。外围国家不会轻易将痛苦都揽在自己头上。
排除了以上两种情况,第三种情况似乎已成定局,由于缺少货币政策应对危机,外围国家现在已经陷入了向下的螺旋式困境。退出欧元区,实现本币贬值,是早晚要发生的事情,因为政府最终发现,退出的痛苦,远比留在欧元区的痛苦要小得多。
本文原名为“Europe's Depressing Prospects”。作者为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本文于2012年5月刊于作者个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