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封神演义》疑案解读(4)

到了明代的时候,一般的寺庙,都会在在山门中设有金刚殿,有两个金刚力士像,塑在殿内。后来,金刚力士像不另设殿,而是被移到了山门内,从此之后,这也就成为了一种规矩,就是山门殿内必须得塑两尊密迹金刚力士像。这两位力士拿着金刚杵,分别站在山门两侧。《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卷八说:“……后二子各言所志。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诸人成得佛时,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在外威仪,省诸如来一切秘要,常委托依。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士,信乐受喜,不怀疑结。’法念太子曰:‘诸正士听,吾心自誓言。诸仁成佛道,身当劝助使转法轮。适见相劝,辄转法轮。’”又说:“其法意太子则今金刚力士名密迹者是也。其法念太子者,今识其梵天是也。”

《释门正统》云:“据经惟一人,今状于伽蓝之门而为二像者,夫应变无方,多亦无咎。又《五分律》云:‘佛四面有五百金刚,今状其二,无可疑也。’”意思就是说,现在山门殿内所树立的这两尊像啊,不仅仅是两尊,而是代表了五百金刚。与古代的遗物对比一下,我们就可以知道“二王”是晚世才被设置定型的。古代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等,都只有一尊而不是两尊金刚力士雕像。只是到了隋代,宝山大住圣窟入口两侧,才刻有那罗衍神王与迦毗罗神王两像。现在好多寺门左右的金刚力士像,形态都是这样的,面貌比较雄伟、手里拿着金刚杵,似乎很是凶神恶煞的样子。这两个塑像的不同之处在于:左边的像是很生气,嘴张的比较大,拿着个金刚杵彷佛要打东西;右边的呢?紧闭着嘴,平拿着金刚杵,但不是要打人。

由于左边的塑像是张着嘴,右边的则是像闭着嘴,因而大家一直在猜测这两个是什么意思。有的人说:左边的像,像是要开口发“阿”的声音,右边的像,则闭口,彷佛是要发“吽”的声音,而“阿”与“吽”又是什么意思呢?《大日经疏》中说,“阿是吐声权,一心舒遍,弥论法界;畔是吸声条末,蜷缩坐刹,摄藏一念。”“恒沙万德,莫不包括此二音两字。”

太复杂了,相信没有几位能知道“阿”、“吽”这两个字的含义,在流传过程中,人们慢慢地就把这两个字,读成“哼”、“哈”。在《封神演义》中,作者更是加进一步,索性将错就错,编写出了“哼哈二将”的传奇故事,至今还在民间广泛流传。

到了近代,有些佛寺的山门殿在门口塑了两个像,就是“哼哈二将”,有的老百姓还把“哼哈二将”看待作门神。

其实,我们从上面的文献中可以知道,根本就是没有“哼哈二将”这一名称的,他们的诞生完全是人们附会虚构的结果,而不是真有这么两个神。

第八节 太上老君:是真实老子还是幻化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老子的经典名言,意思是说:可以被说出来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被叫出来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

那么,老子的“名”又是什么呢?他怎么又何“太上老君”扯上了关系呢?

老子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个显赫人物。在《封神演义》中,鸿钧老祖有三位亲传大弟子——元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这三位弟子分别创立阐、道、截三教,老子为道教教主。当时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来通天教主大摆诛仙阵,老子应邀闯阵,在阵中和通天教主一场恶战。战斗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把鱼尾冠一推,只见头顶三道气出,化为三清;少顷,从东、南、北方来了上清、玉清、太清三个道人,俱是霞光万道、鹤发童颜,将通天教主团团围住。混战中,通天教主被老子打了几扁拐,落荒而逃。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

那么,这里的老子是不是就是太上老君呢?事实上,他们就是同一个人。因为《封神演义》本身就充满道教思想,所以老子是以道教教主的身份出现。这里有一个明显的象征物,就是他的坐骑青牛。《西游记》中,在天宫炼丹的太上老君其坐骑也是青牛,而且后来青牛还在唐僧取经的过程中下凡为妖,给他们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那么老子是不是真的就是道教之神呢?

其实,历史上的老子本来是一位思想家,不是宗教家,更没有从事过宗教活动。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时楚国苦县人(苦县后来相继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等)。据说,老子晚年的时候,曾经骑着一头青牛走出了函谷关,当时的场景是:“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这里骑牛的老翁不是别人,正是老子,所以后来《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都有老子骑牛场景的描写。老子著有《道德经》五千余言,曾经担任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大约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么一个角色,所以非常博学。就连孔子都曾登门拜访,亲自前往请教。老子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连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都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老子的主要观点是无为而无不为,后世喜欢把他看作是道家始祖。的确,后来他的很多观点也都成为道教的重要思想来源。老子把“道”说成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支配宇宙的法则。道教则把“道”这一观念进一步抽象化、神秘化,使之成为玄妙莫测的最高精神实体。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重视养生之道,道教也将之吸收过来并加以发展,为它的各种方术披上理论的外衣。因此,道教徒便把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拉进道教,奉为教主。

到东汉顺帝(126~144年)时期,老子真正从历史人物变成了道教的神,并被奉为是彭祖的后裔。因为在这一时期张陵创立了五斗米道,五斗米道以《老子》为主要经典,奉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这是老子被尊为教主的开始,但仅限于汉中地区,中原广大地区的人们信奉的是另一教派——太平道。太平道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没有多少老子的思想,教徒也不以老子为教主。但是到了汉桓帝(147~167年)的时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后汉书·西域列传》记载,由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

此后,老子便被越来越多的道教徒所尊奉,直到现在社会上的许多行业,如:碗筷匠、铁匠、煤窑匠、蹄铁匠、磨刀匠等等,也都祭拜老子为祖师爷。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子的出身也开始逐渐被神化。东晋葛洪所编著的《神仙传》,汇集了当时群书所见的老子传记,称老子先天地而生,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所以被称为老子。也有资料称其母于李树下生老子,因生而能言,遂指树为姓“李”。到了唐代,唐朝皇室把老子李耳当成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当时学道的人们,把所有修炼度世的方法,都托之于老子,其中就包括炼丹。所以,在民间传说中,在天上已列仙班的老子整天忙着炼所谓的长生不老丹。其实,关于炼丹,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虽然老子炼丹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但老子崇尚养生之道是确实有记载的。在《老子》第五十章里,有较为详细的阐释: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遏虎兕,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在人群中,长寿的和短命的各占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更长久一些,却自己走向了死亡,为什么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不会受到伤害,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在这里,老子是想告诉人们,要想养生,就必须做到清静质朴,纯真自然,少私寡欲。

但是,老子的养生之道到了道教神话里,便成了甘露、仙丹,所谓的修行也就变成了炼丹,或是采纳容天地灵气的奇珍异宝,如蟠桃、人参果等。《西游记》第十一回中,人参果被渲染得那么不可思议,这人参果的拥有者,便是三清观一个得道高人。

而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老子是从一个历史人物被逐渐神化的,在道教中,他的尊称就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说,太上老君并不是老子本人,而是根据老子形象虚构或者幻化出来的一个产物。

第九节 “神”与“仙”:二者的法力孰强孰弱?

总知人成仙,不知路何在。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追求成神成仙,长生不老,从秦始皇命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求得长生不老药,似乎就正式开始启动了这种追求。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往往容易把神与仙联系起来讨论问题,例如《汉书·艺文志》载:“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这里就没有对神与仙进行区分,而是认为他们都是可以长生不死,而游离于红尘之外的人。

那么神、仙是不是一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