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封神演义》疑案解读(3)
- 一口气读懂十大名著悬疑
- 钟厚涛 仇爱丽
- 4748字
- 2017-12-07 11:20:08
壮心不已的姜子牙,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蹯溪,终日以垂钓为事,静观世态变化,待机出山。一天,姜尚在蹯溪垂钓时,恰遇到此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谈得十分投机。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时事,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姬昌听后大喜过望,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二人一起回宫,尊拜他为太师,称之为“太公望”。从此,姜子牙作为当时的英雄,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姜子牙就是这样兑现了自己的一生。
武王十一年(约前1036年),殷商王朝的核心发生重大内讧,许多忠义之士都遭受了不白之冤,直接的后果是大臣比干被剖腹杀死;箕子沦为阶下囚,终身为奴,永世不得反身;微子启由于害怕惧祸,索性选择出逃;而太师、少师实在看不下商朝的暴政与混乱,投降了周武王。武王向姜子牙征询意见后,决定讨伐殷商,以姜子牙为主帅,统领兵车三百乘,虎贲(猛士)三千名,甲士四万五千人,以“吊民伐罪”这个理由为号召,联合诸侯各国出兵一起进取商都。
二月甲子(二月五日),周武王率领大军陈师牧野(商都朝歌七十里,今河南淇县南),与纣王的十七万大军展开决战。结果,商纣王的十几万大军当天就被打得落花流水,直接土崩瓦解了。纣王眼见大势已去,知道再做挣扎也只是枉然,只好连夜仓皇逃走,随后于鹿台投火自焚。至此,殷商王朝正式宣告灭亡,而一个崭新的周王朝也随着屹立于中原大地。
牧野之战所以能大获全胜,里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有姜子牙英明的组织指挥和精心筹划。在作战时机的把握上,姜子牙选择在纣王自我感觉良好、麻痹松懈、众叛亲离之时:在力量的组织上,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诸侯,共同行动,一起伐商;在作战的指挥上,姜子牙率领周军身先士卒,首先以猛士、兵车两种力量从正面突击,尔后再以甲士冲锋陷阵,猛烈厮杀,从而一举打乱商军的阵脚,确保取得最终的胜利,并为周朝的强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曾对姜子牙的谋略及其历史地位有一段概括性的评价:“……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涉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这就十分清楚地指出,姜尚一生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工于奇计,难怪被历代兵家和谋略家奉为始祖。而现代学者对他的定位则是:“姜尚(即姜子牙——引者按)是创建西周王朝的功臣,封齐建国之君,齐文化的奠基人,又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张福信:《论姜尚》,见《东岳论丛》1997年第6期。)
从姜子牙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万事并无一定常规,任何一个人他的境遇随时都有可能变化。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得意时不可过分骄傲,四处张扬,更不可天下独尊、目中无人;逆境时也不能垂头丧气、精神懈怠,更不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得意时能够做到居安思危,思危虑败,失意时能够看到未来、看到希望,这样的人生才能算是健康的人生。
天生平民百姓的命,并不是不可以做起将相王侯的梦。
所以,对于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暂时还处于困境中的年轻人,请以姜子牙的故事来鼓励自己:不要气馁,不要悲观,当你承受磨难、饱受苦痛之时,其实这是上天对你最好的的修炼。孟子曾经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姜子牙年轻时一直郁郁不得志,这是上天对他的考验和磨练;现在所面对的这些艰苦的生活经历,说不定同样也是上天对您的考验和磨练。只要您能够坚持下去,那么您必然会磨练出坚强的意志,而这些都是那些没有过类似经历的其他人所并不具备的,同时这些又为你走向成功提供了必备因素。
由一介贫民走向一代奇才,或许只有一步之遥。
从贫民窟中的难民走向百万富翁,同样或许也只有一尺之隔。
关键在于,您是否有勇气和毅力去迈出这一步。
第六节 二郎神原型:宦官杨戬还是道士赵昱?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郎神是天宫第一战神。
在《封神演义》中,二郎神杨戬有三只眼、七十二变化,是个无所不能的神。其能力与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不相上下,这一点我们在《西游记》可以看到:在天界对悟空的第二次大围剿时,就是他把孙悟空追得四处逃窜。
虽然二郎神是民间最熟悉的神,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出身来历。似乎一说起二郎神,就以为是“清源妙道真君”杨戬杨二郎,头上三只眼,身后哮天犬,一柄三尖两刃刀,还有七十二般变化。就连《辞海》中关于二郎神的解释,也是如此:“二郎神,神话人物。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及戏剧《宝莲灯》等俱引用。《宝莲灯》称二郎神为三圣母(华山圣母)之兄,住灌江口。小说称二郎神姓杨,名戬,住灌江口。”
其实,《辞海》中对于二郎神的定位并不完全准确,它所介绍的二郎神只是《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的二郎神,并不是民间真正所流传的二郎神,而且这两部书对二郎神的描述也不完全相同。
《西游记》中的二郎神有姓无名,杨戬却是《封神演义》的独创,可又没有排行老二之说。而且《封神演义》里的杨戬是位道士,《西游记》里的二郎神却是玉皇大帝的外甥。《封神演义》中的梅山七怪是杨戬降灭的妖怪,《西游记》中却成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七圣”。由此可见,在对杨戬的描写上面,《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如果真的追究起来,其实这两位二郎神都是假的。虽然宋朝民间非常盛行祭祀二郎神,但这个二郎神并不是杨戬,而是赵昱。
赵煜在隋炀帝时,曾辞去官职,到青城山里修炼道术,终于成了神仙。人们为了纪念他,就为他修建了一个道观。后来唐朝的一个皇帝封他为“赤诚王”,而宋朝皇帝封他为“清源妙道真君”。
还有人传说赵昱是隋朝时的一位道士,约生活在7世纪初。后来被隋炀帝招聘为嘉州太守,做了一个地方官,在任期间他公正廉明,贴面无私,使当地百姓人人笑口常开,家家安居乐业。可好久不长,当地的一条河里出现了一条凶猛的蛟龙,经常跳出水面来祸害百姓,引起当地老百姓的恐慌。作为为任一方的父母官,赵昱独自一人带着一把尖刀,跳到河里开始与蛟龙展开搏斗,经过几个时辰的艰难较量,最终成功地杀死了这条蛟龙,解除了当地人们的痛苦。为了纪念赵昱曾斩蛟除害的英勇事迹,他被地方百姓奉为神明,而且还为他建立了神庙,据说在他死后还屡次显灵,出来保佑百姓平安。
北宋时期,就有关于赵昱显圣帮助官府平定叛乱的记载,于是朝廷大加表彰,封为“清源妙道真君”,连京城都建立了他的庙宇。《封神演义》中在描述杨戬出场的画面时,称他是“肉身成圣,封清源妙道真君”,这显然就是来自宋朝皇帝对赵昱的封号。到了公元11世纪以后,有更多的人们开始对他十分信仰。在农历6月24日,也就是他生日那天,全国上下,包括皇帝大臣和平民百姓,都要到神庙来向他供奉,祈求国泰民安。由于这位赵昱排行老二,所以人称“二郎神”。
但是这位赵二郎怎么会变成杨二郎呢?从冯梦龙根据宋代“杨戬馆客”的故事改写的《勘皮靴单证二郎神》(《醒世恒言》第十三卷),倒能看出一些眉目:宋徽宗有一位妃子韩夫人,为了养病,被下放到了大太监杨戬府中。病好之后,她到二郎神庙中还愿,见了唇红齿白的真君塑像,不禁想入非非。庙里的一个道士看透了韩夫人的芳心,便假扮二郎神的模样,夜夜跑到杨戬的府中和韩夫人鬼混。结果杨戬毕竟在官场混过多年,一眼便看出这个二郎是假的,所以就请了个有道行的老道,来把假二郎神的真实面目给揭露了出来。
虽然杨戬把假二郎神的把戏给戳穿了,但由于这个事情是发生在杨戬的府上,所以自此之后,杨戬就和二郎神拉扯到一起,成了二郎神杨戬。
但无论是赵昱或杨戬,他们一个是道士,一个是太监,平时可谓是其貌不扬,怎么会在一夜之间变成明眸皓齿、玉带绣袍,一副贵族公子的模样呢?原来,他们并不是真正二郎神的出身来历,真正的二郎神是二郎独健,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毗沙门天王的三儿子,同时还是哪吒的哥哥。
据传说,在唐朝天宝年间,康居、大食等五国,合兵攻打唐朝管辖的安西(今新疆库车),安西守将急请救兵,但路途遥远,朝廷束手无策。于是唐明皇便请高僧不空作法,请毗沙门天王神兵援助。唐明皇见天空忽然出现神人率二三百神兵带甲立于道场。不空高僧说:“这就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二郎独健。他将领兵前往增援,特来告辞。”
过了不久,安西果然传来捷报,说二郎在空中显圣,惊退了敌人,夜间又有神鼠把敌军弓弦兵械全部咬坏,不堪作战,只得仓皇逃走。从此,二郎独健和神鼠的名头大了起来,皇帝下旨,要各州县都建立天王庙,于是神鼠和二郎结了缘。在元朝的戏剧中,二郎神总带只小狗,到《西游记》中则成了哮天犬,这些都是由神鼠演化而来。二郎神的庙宇遍布全国,但道教的道士们可不愿意让胡神抢了自己饭碗,于是他们就把道教的神附会上去,硬把二郎神的头衔挂到自家门下。
所以,我们可以说,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二郎神的原型并非太监杨戬,也非道士赵昱,而是佛教的重要护法神二郎独健。
第七节 哼哈二将:是寺庙门神还是金刚力士?
《封神演义》的最后,姜子牙群封众神,其中有两位被封为镇守西释山门,他们就是哼哈二将。
哼哈二将是《封神演义》中的两员神将,一个名叫郑伦,一个名叫陈奇。二者都长得非常威武凶猛,而且都有独特的本领,郑伦能用鼻子哼白气克制敌人,而陈奇则能用嘴巴哈出黄气直接将对方的兵将给擒倒。下面我们来看哼哈二将初次相遇时的场景:
郑伦上了金睛兽,提降魔杵,领本部三千乌鸦兵,出营来见陈奇,也是金睛兽,提荡魔杵,也有一队人马,俱穿黄号衣,也拿着挠钩套索。郑伦心下疑惑,乃至阵前大呼曰:“来者何人?”陈奇曰:“吾乃督粮上将军陈奇是也。你是何人?”郑伦笑曰:“吾乃三运粮总督官郑伦是也。”郑伦问曰:“闻你有异术,今日特来会你。”郑伦催开金睛兽,摇手中降魔杵,劈头就打;陈奇手中荡魔杵,迎面交加,一场大战。怎见得?二将阵前寻斗赌,两下交锋谁敢阻;这一个似摇头狮子下山岗,那一个不亚摆尾狻猊寻猛虎。这一个忠心定要正乾坤,那一个赤胆要把江山辅,天生一对恶星辰,今朝相遇争旗鼓。
话说二将大战虎穴龙潭,这一个恶狈狠,图睁二目;那一个格吱吱,咬碎恨牙。只见土行孙同哪吒出辕门来看二将交兵,连黄飞虎同众将,也在门旗下,都来看厮杀。郑伦正战之间,自忖此人,当真有此法术,打人不过先下手为妙,把杵在空一摆;郑伦部下乌鸦兵,行如长蛇阵一般而来。陈奇看郑伦摆杵,士卒把挠钩套索,似有拿人之状;陈奇摇杵,他那飞虎兵也有套索挠钩,飞奔前来。正是:
能人自有能人伏,今日哼哈相会时。
后来哼哈二将被看作是佛教守护寺庙的两位门神,例如有人就说:“哼哈二将原本是佛教的护法神,是庙宇门神。后来民间也有将其作为居家门神的。据说有神通大力,能驱逐一切外道鬼神。”(樊钦:《哼哈二将》,《中国民族报》2005年1月28日)其实,把哼哈二将看作是所谓的佛教护法神,就是由郑伦和陈奇形象附会而成的。
去过中国寺庙的人,都会发现,大门口通常是三门并立,中间有一个大门,两旁各有一个小门。这是什么意思呢?《释氏要览》说:“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大宫殿,喻法空、涅槃也。三解脱门,谓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槃人居之,故由三门入也。”由此可见,三个门都不完全一样,各有各的特殊含义。《禅林象器笺》认为:“山门者,山对城市之言。城市俗,山林真。凡兰若,反俗居本,宜在山,所谓远离处也。故纵在城市者,亦用山号,夫归向真道者,当由此而入,故言山门也。”由于寺院的山门,形状往往都是殿堂式,因而也有很多人把山门称为山门殿或三门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