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克服心理障碍,清扫人际交往中的绊脚石

心理障碍是危害人际关系的头号“杀手”,很多人都因为心理障碍而无法和他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恐惧和他人交往、冷漠自卑等。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克服这些心理障碍,清扫人际交往中的绊脚石。

克服病态心理,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因个人喜好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工作性质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社交的范围也各不相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社交活动中往往无法交到朋友,即使交到朋友,很快也会宣布友谊破裂。为什么会这样呢?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在社交中存在病态心理,或心理状态不佳,就会阻碍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行社交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充分发挥语言技巧和社交才能的先决条件。相反,如果心理状态欠佳,或存在病态心理,就会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形成一道屏障,阻碍人们结交朋友。所以,在与人交往时,我们要努力克服各种病态心理。

对于内向的人来说,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内向的人比较腼腆,很难战胜内心的恐惧,所以朋友很少。内心的恐惧让他们充满矛盾和烦恼,朋友少让他们变得孤僻、自闭。对于内向的人来说,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结识更多的朋友,已经成为非常迫切的问题。

一边是强烈的交友需要,一边是交际经验不足,内向的人常因此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想要摆脱这种反常的情绪,从内心的困境中走出来,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就要注重“参与”这两个字,也就是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

社交活动是比较常见的社会实践,多参加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增长见识、积累社会经验,又能提高与人交际的胆量和信心,慢慢改变内向、孤僻的性格。另外,多参加社交活动,还有助于和他人建立友谊,找到自己的知己。

许多内向的人都抱怨说:“不开心时想找个朋友聊聊天,翻出手机的电话簿,发现自己的朋友永远只有那么几个,却找不到可以聊天的人。”因此,内向的人总是羡慕外向的人有那么多朋友,可以参加那么多聚会,和朋友在一起时可以天南地北地聊天,永远都没有冷场的时候。

何欢和何芳是亲姐妹。姐姐何欢性格外向,朋友很多,也经常和自己的朋友逛街游玩;而妹妹何芳性格内向,朋友很少。何芳从小到大很少和别人来往,每次不得不和别人接触时,她的声音都特别小,别人总听不清楚她在说什么。

每次在公众场合发言时,何芳都怕得要死,常常面红耳赤、手足无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而何欢却落落大方,在公众场合发言时笑靥如花,丝毫不怯场。两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熟悉她们的人都喜欢拿她们两个做比较,这让何芳更加自卑,更加害怕与人打交道。

何芳很想战胜恐惧心理,却找不到什么好办法。于是,她找到一位心理医生,希望从心理医生那里得到答案。

心理医生对她说:“一个人缺乏某方面的能力,首先想到的就是学习这方面的技巧,因为这个人觉得只要有了这方面的技巧,就可以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因此,内向者人际关系不好时,往往想通过某种办法学习赞美、聆听、感恩、微笑等,觉得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他改善人际关系。事实上这个人并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思想观念不对。你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信念,假如不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信念,学什么交际技巧都是没有用的。”

内向者和人交往时往往有一种恐惧心理,所以最需要的并不是提高各种技巧,而是让自己更有勇气。勇于表达自己,勇于在人面前开口,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许多人都觉得内向者不善言谈,外向者却善于和人交流,实际上并非如此。内向和外向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倾性,也就是把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倾向。例如,当一个人心里有某种情绪时,外向的人往往会表现出来,更倾向于和他人交流。内向的人往往会隐藏起来,更倾向于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承受。许多性格外向的人沟通能力并不强,描述一件事情可能半天都无法表达清楚;相反,许多性格内向的人却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几句话就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真正的社交并非是向他人推销自己,而是关心他人,倾听他人的心声,所以不需要内向者说太多的话。善于社交的人不是一个好的推销员,而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从这个角度分析,内向者反而占据优势,所以不需要恐惧。只听不说是一种不错的社交方法,在日常沟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不善言辞的内向者无须恐惧,只需要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好听众即可。

一个人的勇气从哪里来呢?从信赖他人中来。内向的人想要战胜恐惧,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相信他人。有些内向的人小时候留下过阴影,常常受到老师或家长的训斥、批评,甚至体罚,或者被身边的朋友欺骗过,所以始终无法养成信赖他人的习惯,长大后也不愿意和别人多接触。内向者想要融入社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信赖他人的信念,把信赖他人当成一种习惯。

不抬杠了,逆反心理这种病就治好了

当对方提出的要求不符合人意时,一些人往往会采取反对的态度。生活中有些人总喜欢和他人对着干,想要以这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高明”,这种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其实,每个人都有逆反心理,都会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比如,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曾在《趣味心理学》一书中的前言中写道:“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结果发现许多读者都首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

在社交场合中,一些人总喜欢和别人抬杠,想通过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独特。一般情况下,这类人比较好强,不喜欢有人反驳他,无论对待什么事情,从来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坏,他偏偏说好;你说好,他偏偏说坏。这类人很容易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导致人们不愿意和他交往。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非常致命的东西,虽然不至于像毒药那样让一个人立即毙命,但是也会悄无声息地葬送一个人的前途。这种致命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逆反情绪。

小王刚来公司两个月,才适应新公司的环境,竟然觉得自己的翅膀硬了,便飘飘然起来,原因是他平时和领导的关系不错。

领导分配任务时,他总是顶撞道:“为什么其他同事的任务都比我的轻松?其他人都下班回家了,却让我一个人加班,这对我公平吗?”

领导回答说:“又不是什么大事,你小子怎么这么不配合呢?如果人人都计较,以后我还怎么给你们分配工作呢?”

小王回答说:“虽然咱们刚认识几个月,但是咱们平时一起陪客户喝酒,业余时间一起打球、爬山,早已经是朋友了。你竟然还把一些繁重的工作分给我,下班也不让我正常下班,有你这样的朋友吗?”

领导说:“正因为咱们两个关系不错,我才委屈你。如果委屈其他人,他们肯定说三道四的,说咱们两个关系铁,繁重任务只交给他们,却不交给你,他们怎么能服气呢?”

小王不只在工作上表现出逆反情绪,在生活上也表现出同样的情绪。他身边的朋友经常在背后叫他“牛鼻子”,说他这个人执拗,总爱和人吵嘴、争辩。开始大家还能理解,但是时间久了,大家都对他的这种行为很反感。

每个人都有过逆反情绪,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表现得桀骜不驯,觉得这样很酷,很有个性。其实,这恰恰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因为带着逆反心理的人总是言不由衷,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逆反心理是一种偏激、固执的思维习惯,会让人无法客观地认识事物的原本面目。反复出现逆反心理就会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式,在任何时候都会出现和常理背道而驰的现象。带有逆反心理的人往往表现为妄自尊大,行为处事过于偏激。

有些人觉得事情不公平,心理不平衡,人人都很笨,就自己一个人是聪明人,总是梗着脖子反驳他人。你让我做这件事,我偏要做那件事,以此方式来表达不满。有逆反心理的人,路总是越走越窄;愿意与他人配合的人,路总是越走越宽。不喜欢别人的人,别人很可能也不喜欢你;疏远别人的人,别人很可能也疏远你。其实,逆反心理无法保护你,反而会害了你,让你越来越边缘化。

因此,我们应该克服逆反心理。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第一,努力提高文化素养,广泛吸收各种知识。如果一个人拥有广博的知识,单凭直觉就可以认识到逆反心理有多么荒谬。有了这个认识后,人的思维方式将变得更宽容、更科学。在认识某种事物的真相之前,由于我们存在逆反心理,所以走了很多弯路,等醒悟过来却发现已经太迟了,而广博的知识可以使我们避免出现固执和偏激的现象。

第二,人们之所以会出现逆反心理,就是因为对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缺乏想象力。虽然用一种方法就能解决一个问题,但是问题在没有解决之前却存在很多可能性。

假如我们的思想被逆反心理控制,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短小、狭隘,大脑也无法进行正确的思维判断。一旦冷静下来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虽然我们强烈反对的意见不一定是真理,但是逆反心理将使我们的思维变得狭隘。所以,有逆反心理的人一定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想象力,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偏执的习惯,方便我们开拓思路。

总而言之,逆反心理就是一种接近病态的心理状态。在社交中,假如你不克服这种病态心理,就会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让他人不敢接近你,从而让你失去一些朋友,阻碍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与人交朋友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要想成为社交高手,就要尽快克服逆反心理。

待人热情,是克服冷漠心理的有力武器

人们在遭遇一些重大变故,或受到严重的挫折后,很容易产生一种严重的心理失落感,与人交往时总是表现得冷冰冰的,没有任何喜怒哀乐,对任何事情往往表现出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这就是社交冷漠心理。

一些适应能力差的人也容易产生冷漠心理。一个人进入一个新单位时,遇到的所有人都是陌生的面孔,对工作也很陌生,所以很难快速适应环境,也很难快速融入集体,无法处理好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外界的客观因素也可能导致冷漠心理的出现。比如工作压力太大,同事间竞争太激烈,让大家都千方百计地超越他人,却不愿意关心他人,最终导致自己无法感受到来自同事的温暖和关心,逐渐变得对人际交往冷漠。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原因可能导致社交冷漠心理。比如一个人性格内向、孤僻,经常轻视他人,不屑于跟他人交流,因为担心失去安全感而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肯和他人来往,渐渐就会习惯和自己的内心交流,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和他人之间的交流。

常小姐一直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之所以迟迟不肯辞职,是因为觉得现在的工作很难找。在工作期间,常小姐一直忍耐着,同事们的钩心斗角让她觉得人与人之间连一点儿真诚都没有。由于工作很繁重,她经常加班,每次踏进办公室就觉得心情十分沉重。久而久之,她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和任何人来往,一心一意做自己的工作,休息时就一个人静静地发呆。就这样,她渐渐地不喜欢和任何人接触,性格也越来越冷漠。

案例中的常小姐的心理就是典型的冷漠心理,她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我们上面所说的“工作压力太大”“同事间竞争太激烈”“不屑于跟他人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习惯和自己的内心交流”等。

心理学家认为,冷漠并非一种道德缺陷,而是一种心理疾病。其症状是让人丧失了正常的能力,无法继续爱别人,也不再具备关心他人的能力。虽然丧失这种能力的后果并不像盲人失去视觉那样明显,但是它的危害也很大,不容我们忽视。

冷漠心理不仅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还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假如你有这种社交冷漠心理,就要及时克服。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找出形成社交冷漠心理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积极改变自己,重新燃起热情。

其次,努力使自己变得热情起来,因为热情是克服社交冷漠心理的良药。想要摆脱社交冷漠心理,一定要让自己热情起来,主动关心别人,热爱生活,让所有人都喜欢和你交往。只有这样,你才能从人际交往中收获快乐,克服社交冷漠心理。

再次,敞开心扉。一定要完全打开自己,把自己坦率地交给他人,以真诚的态度和他人交往。只有主动接触他人,向他人提供帮助,才能拓展自己的人脉圈,交一些值得交的朋友。

最后,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要把自己的业余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让自己意识到生活的美好,从冷漠的心境中解脱出来。

多参加社交活动,助你摆脱自卑心理

在社交场合中,一些人因存在自卑心理,和人交往时往往表现为畏首畏尾、缺乏主见,做事情没有魄力。假如不克服这种病态心理,就很容易磨损灭你的独特个性,阻碍你进行社交活动。自卑的人未必能力就差,大多数情况下,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脱离了客观实际,因此导致社交活动失败。

一般情况下,那些刚进入社会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或者缺乏阅历的人,在社交过程中都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与人交际时,即便是他们自认为正确的事情,也不敢勇敢地提出来。自卑心理是一种病态心理,往往会给交往的对象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很可能让对方对这类人产生看法,进而不肯与他们成为朋友。

小赵自卑心理比较严重,为了克服自卑心理,他特意来到心理咨询室咨询。

小赵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低着头,眼睛一直盯着手里的心理测试问卷,一句话都不说。

为了帮他消除这种紧张情绪,心理咨询师打破了沉默,对他说:“有什么地方可以帮助你吗?”

小赵依然一声不响地坐在那里。

心理咨询师接着说:“你看上去挺开朗的,应该是一个活泼的孩子。”

听了这话,小赵抬起头,回答说:“没错,我以前的确很开朗,可是现在……”

心理咨询师问:“现在?现在怎么了?”

小赵回答说:“现在我在学校里工作很不安心,习惯一个人穿梭在校园中,我觉得自己很傻。所以我不敢和人说话,担心说出的话让他人耻笑。可是我以前很开朗的,喜欢和人聊天,没想到现在竟然变成这个样子。”

心理咨询师问:“能和我讲讲你以前的事情吗?”

小赵回答说:“小时候我和自己的小伙伴们玩得很开心,那时很多人都很喜欢我,觉得我是一个特别乖的孩子,因此我也很喜欢和他们说话。但是那种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早在初中时期我就已经没有朋友了。初中时的我很不愿意和人交流,更很少和异性接触,大家都嘲笑我,说我看起来傻乎乎的,这使我感到很苦恼。相比那些爱与人交流的人,我觉得自己的确傻乎乎的。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现在,现在我已经参加工作五年了,依然觉得自己很差劲,不敢和人交流。”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小赵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可是后来竟然变成敏感、对他人的评价特别在意的人。小时候,小赵身边的人都夸他比较乖,所以很多人都喜欢他。可是长大后,大家对他的疏远导致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逐渐变得自卑,慢慢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他之所以不愿意和人交往,只是因为这是他避开人群的一种方式。

身边的人说小赵傻乎乎的,所以敏感的小赵产生了自卑心理,觉得自己的确傻乎乎的。就因为这种心理使他做任何事情都独来独往,不敢和他人接触,朋友也因此变少了。

几天后,小赵又来到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师问他:“你真的觉得自己傻乎乎的?”

小赵回答说:“没错,我一直都这样认为。”

心理咨询师问:“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难道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自己傻乎乎的?”

小赵回答说:“没错,初中时有几个同学说我傻乎乎的,我现在还记得他们的名字。”

心理咨询师说:“别人说的话未必就是真的,难道所有人都觉得你傻?”

小赵回答说:“肯定不是的,只是个别人说我傻。其中有一个是我初中时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亲耳听到他对别人说我傻。”

心理咨询师问:“莫非一个有才华的人只有口才好才能受人欢迎吗?”

小赵回答说:“不是的,毕竟这样的人并不是很多。”

心理咨询师问:“那么,一个缺乏教养却口才很好的人呢?大家会想和他接触吗?”

小赵回答说:“我觉得大家都不会想和他接触。”

心理咨询师问:“那你还担心什么?”

小赵回答说:“我知道自己的一些想法是不正确的,可是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和他人做比较令我恐惧,我担心自己不如别人,害怕他们都来嘲笑我。”

心理咨询师说:“他人的意见未必就是对的,我们可以部分听取,但是不能完全听取。另外,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不一定要和别人比较。”

如果一个人有自卑心理,就会严重阻碍他的人际交往,导致他孤立、不合群,自信心和荣誉感被抑制,潜能也无法发挥出来。尤其是当周围的人嘲笑他的能力缺陷时,他的自卑心就会大大增强,会以自欺欺人、嫉妒等畸形方式表现出来,给自己和他人造成极大的危害。无论对个人发展,还是对人际交往,自卑心理都将产生极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克服这种心理,让人际交往正常化。

自卑是个体对自己能力评价偏低的消极情感,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用现实的标准衡量自己,而是用幻想中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这种高标准大多脱离实际,其后果是滋生出更多的烦恼和自卑,让自己变得更加抑郁。在交际上,自卑是最大的敌人。很长时间以来,许多人都因为自卑而苦恼,千方百计寻找克服自卑的方法。

想要克服自卑心理,就要提高自我期望,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自卑者总是把自己孤立起来,避免与他人交往,其实,越避免与他人交往,就越害怕和他人交往,表现得也就会越自卑。自卑者应该多参加社交活动,增加与人成功交往的体验。随着交际活动的不断增加,交际经验会越来越丰富,与人交往的畏惧心理就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不见。此时,自卑心也就不复存在了。

知识链接:疑心病“患者”曹操

许多人都喜欢猜疑别人,对待任何事情都非常敏感。比如,看见同学们围到一起小声说话,就怀疑别人是在议论自己;发现自己的朋友从身边经过,却没有跟自己打招呼,就怀疑朋友对自己有意见。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产生猜疑心理,对他人不能完全信任,担心他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这类人的自我意识比较强,非常看重自我形象,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外界的认可。假如这类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整个人就会被一种不安的情绪笼罩,内心剧烈波动,心底产生恐惧感,因此往往表现得疑神疑鬼,不信任身边的人。

在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乱世中的枭雄,也是一位疑心很重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想东想西的。曹操生性多疑,一生中信任的人很少,从未向任何人敞开心怀,也曾因为自己的疑心而错杀了许多好人。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被董卓追杀,只得和陈宫一起逃到吕伯奢家。曹家和吕家是世交,曹操的父亲和吕伯奢是结义兄弟。吕伯奢看到曹操到来,就准备杀一头猪好好款待他,于是吩咐家人磨刀杀猪,自己亲自去买酒。但是,曹操和陈宫听到吕伯奢庄后的磨刀声,又听到“缚而杀之”,就怀疑人家要害他性命。于是,曹操不问青红皂白,拔出宝剑杀向众人,一连杀了八个人。等杀到厨房时,曹操发现里面有一头被捆着的大肥猪,才知道自己错杀了好人。为了逃命,他和陈宫匆匆逃出庄,刚好碰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于是把吕伯奢也一并杀死。

曹操害怕身边的人趁自己睡着时杀了自己,就对身边的人说:“我做梦时喜欢杀人,所以睡着时希望大家不要靠近我。”有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帐中休息,被子掉落在地,一个侍卫看到后,走过去帮曹操盖好被子。就在这时,曹操跳了起来,拔出剑把侍卫杀了,然后又爬上床继续睡觉。曹操睡醒后,故意吃惊地问:“是谁把我的侍卫杀了?”手下告诉他实情后,他痛哭流涕,并让人厚葬侍卫。从此之后,大家都相信了曹操的话,知道他喜欢在梦中杀人。可是,杨修看透了曹操的真实用意,在埋葬侍卫时哀叹道:“丞相不在梦中,你才在梦中啊!”其实,曹操是故意杀人,但是又怕因此失去人心,所以想出了一个欲盖弥彰的计策。

有一次,曹操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因此得罪了梨树之神。当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噩梦,惊醒后头痛欲裂,遍寻良医,都没有任何作用。有人把名医华佗举荐给曹操,曹操立即派人星夜赶赴华佗居住的地方,把他请来为自己看病。华佗为曹操诊治后,发现曹操的头痛是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只服点汤药是没有作用的,必须要先引麻沸汤,再用利斧砍开脑袋,把风涎取出来,否则无法根治。曹操听后大怒,怀疑华佗是要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手下把华佗关进监狱,导致一代神医华佗屈死狱中。

在赤壁之战中,因为曹操多疑,中了周瑜的离间计,把自己的水军将领杀了。由于手下人都不懂水战,没有一个合适的将领,于是把船连在一起,被周瑜的一把火烧掉了根基。

曹操死前,故意派人修筑了许多坟墓,真真假假,让后人至今都不知道曹操的坟墓究竟在哪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曹操每天都是在怀疑中度过的。

猜疑心理会让一个人陷入作茧自缚的境地,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既伤害他人的感情,又让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许多人对他人的敌意很深,戒备心很强,原因是他们过分看重自身的弱点,太过自卑,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所以敏感多疑。对于他人的疑虑,应抱着“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坦然态度,因为他人的议论本来就是捕风捉影,躲躲闪闪反而容易引起他人的怀疑。假如你冷静对待,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把那些真实存在的缺点改掉,并引以为戒,就不需要猜疑什么了。

然而,猜疑心重的人比比皆是,这些人总觉得有人在偷偷地议论自己。假如疑心过重,不仅会因为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情而烦恼,还会影响和朋友之间的正常交流。

一个小镇上有一对兄弟,两个人共同经营一家店。一天,一件小事打乱了他们平静的生活,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哥哥把1美元放在收银台上,出门办事回来后发现那1美元已经不翼而飞,于是问弟弟:“你见我放在收银台上的1美元了吗?”弟弟回答说“没有”,为此,哥哥一直耿耿于怀,怀疑弟弟在撒谎。从此以后,兄弟二人之间有了隔阂,于是在商店中间砌了一道墙,从此分居。

转眼二十几年过去了,两个人越来越仇视对方。突然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开着外地车牌汽车的男子,在哥哥的店门口停了下来,对他说:“有一件事藏在我心里很久了,我今天必须告诉你。二十几年前,我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流浪汉,那天实在饿得不行,于是偷走了你放在收银台上的1美元。”

听到这里,店主怔住了,泪水夺眶而出。此时悔恨已经太晚了,二十几年来,都是自己的疑心害得自己兄弟反目。

在生活中,哪怕是一点点猜疑,也有可能夺去你最宝贵的东西。无论是亲情或者爱情,都概莫能外。想要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必须把心放宽,克服猜疑心理。人只有开阔心胸,强化自身的修养,才能培养豁达的性格,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与人交往。

猜疑并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一种主观的想象和推测。因此,当你怀疑一个人的时候,要冷静地思索,一旦冷静下来后疑惑依然存在,就应该和被怀疑者推心置腹地交流,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疑心重的人应该克服怀疑心理,否则就无法轻松自然地和人交往,势必会影响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