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法则,它们就像数学公式一样,只有遵守这些“公式”,才能保证你不会出错。你在交际场上处处碰壁,或许就是因为不知道这些法则;别人在交际场上左右逢源,或许就是因为遵守了这些法则。想要玩转交际场,一定要遵守这些约定俗成的法则。
刺猬法则:交友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在寒冷的冬夜里,两只刺猬想通过靠在一起的方式相互取暖,但是它们身上都长满了刺,如果靠得太紧,就会扎到对方,它们因为无法忍受对方的长刺而不得不分开。两只刺猬分开不长时间,就因为忍受不了寒冷而重新靠在一起,但是彼此的长刺让他们再度分开。就这样,它们折腾了很多次,通过反反复复地磨合,终于找到了一个安全的距离,既不会因为靠得太近而刺痛对方,也不会因为离得太远而忍受不了寒冷。
心理学家们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了一个心理学术语——“刺猬法则”。“刺猬法则”让我们明白,在人际关系中,人和人之间要保持距离,不能靠得太近,也不能距离太远。如果靠得太近,彼此之间就会出现摩擦,很容易让对方感到厌烦;如果距离太远,彼此之间就会变得生疏,两个人会越来越陌生。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与人相处时,距离是一种美,也是一种保护。
人与人相处,彼此需要留一些空间。靠得太近会让人没了分寸,很容易因为口无遮拦或行为出格而给彼此造成伤害。因此,两个人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因为距离太近而伤害对方。保持距离不是疏远朋友,而是尊重朋友,用一种智慧的管控方式处理彼此的关系。
从小到大,每个人都会交很多朋友,有的是普普通通的朋友,有的是被称为“死党”的朋友。尽管大家都极力维持友谊,有些“死党”最后却成了陌路人。一拍两散的结局令人遗憾,也是一种莫大的损失。
为了维护我们的友谊,一定要遵守“刺猬法则”,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才不会使彼此越来越疏远。为什么这样说呢?两个人因为各自不同的气质而互相吸引,如果整日相守一处,很容易导致吸引对方的东西不复存在,慢慢地就会产生摩擦。
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彼此爱慕,但是从来没有见过对方。梅克夫人酷爱音乐,有一群儿女,在柴可夫斯基最孤独、最落寞时,既给了他经济上的援助,又给了他心灵上的抚慰。正是在她的鼓励下,柴可夫斯基才得以在音乐的殿堂里一步步走向巅峰。
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见面很少,并非是他们两个人相距遥远,而是因为他们担心见面后会摧毁他们心中的朦胧美,取而代之的是太物质、太现实的东西。
在一个夏天,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已经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一个留在家中,一个外出办事。可是,这一次他们失算了,由于计算上的差错,他们两个人几乎同时出来。两辆马车越来越近,最后交错行驶,柴可夫斯基漫不经心地抬起头,看到了梅克夫人的眼睛。两个人彼此凝视了几秒钟,柴可夫斯基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欠了欠身子以示问候,梅克夫人也欠了欠身子,随即吩咐马夫赶着马车继续向前走。
回到家中后,柴可夫斯基给梅克夫人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写道:“我这个人太粗心了,请原谅我。我想告诉你,我爱你,这份爱已经超过了我对任何一个人的爱。我很珍惜你,超过珍惜世界上的任何一种东西。”
正是因为距离的存在,柴可夫斯基才能对梅克夫人如此迷恋。距离产生美,爱情如此,友情同样如此。
我们都知道,矛盾是在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打开门的大阅览室中,如果里面只有一位读者,心理学家就走进阅览室,拿把椅子坐在那位读者身旁。多次实验后,结果显示,任何人都无法容忍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于是,心理学家故意坐在他们身后,结果发现很多读者都选择了离开,去其他地方坐下,甚至有人问心理学家:“请问你要干什么?”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人和人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和平相处。每个人都希望有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完全由自己把握。如果有人侵犯这个空间,就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缺乏安全感。
许多人都认为,朋友就应该经常联系,两个人就像穿一条裤子似的,这样才能表示你是个可以肝胆相照的朋友。可是,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你的好朋友也许并不这么想。不同的人受到的教育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各不相同,当两个人走过了“蜜月期”,紧接着就会出现各种摩擦。到了那时,原本的互相尊重将变成互相容忍,直到最后变成互相指责。
总之,交朋友时,一定要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对方一个私人空间,这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为友谊保鲜的好方法。不过,保持距离并不是要让你疏远自己的朋友,有时候距离太远会导致彼此越来越疏远,很容易就把对方忘记了。所以,朋友应该经常打打电话,了解对方的近况,偶尔见面聊一聊,否则就谈不上朋友了。
平衡法则:帮助他人要注意方式
1974年,心理学家霍曼斯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的原则和市场上商品交换的原则没什么不同。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希望付出的少一些,得到的多一些。
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德,得到他人的帮助是一种幸福,但是,许多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要拒绝帮助?那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帮助他人是要讲究方式的。好的帮助方式可以让受助者脱离困境,甚至终身受益,彻底改变受助者的人生命运;坏的帮助方式不仅无法达到帮助他人的目的,还会伤了人的自尊心,甚至让人怀恨在心。因此,帮助他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方式,不能好心办了坏事。
在一条人来人往的步行街上,一位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正在卖铅笔,看上去像个乞丐。就在这时,一位西装革履的商人看到了他,心中立即涌出一股怜悯之情。商人往铅笔推销员的杯子中丢进1美元,然后快步往前走。
刚走几步,那位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就把他叫住,生气地对他说:“你为什么丢给我1美元?你这样做是什么意思?把我当成一个乞丐了吗?”
商人一脸诧异地看着他。
铅笔推销员接着说:“我和你没什么不同,都是商人。所以你不应该给我1美元。”
商人连声道歉:“对不起,是我太大意了。我付钱后忘记拿走自己的铅笔了。”
铅笔推销员拿起一支铅笔,递给商人,对他说:“希望你真的只是忘记了,而不是把我当成一个靠乞讨度日的乞丐。”
几年之后,商人参加一个商业聚会,和朋友聊到兴起时,突然看到一位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走到自己面前,那人双手递上自己的名片,对商人说:“我知道你肯定已经忘了我是谁,不过我一直无法忘记你。几年前我卖铅笔,身上穿得太破,所以你把我当成了乞丐,因为同情我而丢给我1美元。我当时对你说我和你没什么不同,都是商人,现在你应该相信我当时的话不是随便说说而已吧?”
乐于助人是一个人美好的品质,更是结交朋友的绝佳方式。不过,帮助他人要讲究方式,不能让对方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帮助他人前,一定要询问一下对方的意愿,看对方是否需要你的帮助。任何事情都要讲求一个“度”,帮助他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恰到好处的帮助,才不会伤了别人的自尊心。
那么,帮助他人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不要揭他人的伤疤
一些人的遭遇非常坎坷,他们想隐藏自己的经历,不希望有人提起,更不希望别人大肆宣扬。假如我们为了向他们提供帮助,不惜以揭开他们的伤疤为代价,肯定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很大的创伤。因此,帮助他人绝对不可以揭他人的伤疤。
2.不要提任何条件
帮助他人是自愿行为,是一种无私的奉献,而不应该提一些苛刻的条件。身在困境中的人需要他人的帮助,但是不需要附加条件的帮助,更不需要以附加条件为要挟而提供的帮助。帮助他人前首先提出条件,说明目的不纯,只会让人反感,而不会让人感激。
3.帮助别人要悄无声息
一些人帮助他人时,总是大肆宣扬,唯恐大家不知道自己提供了帮助。其实,这样做并不妥,因为这样做有一定的私心。虽然没有向受助者提出任何要求,但是想从中得到名声。这种帮助他人的方式性质已经变了,就像一个人做了好事,却强迫受助者写一封表扬信,同时要求许多人围观一样。真正的帮助应该悄无声息地进行,不可声张,更不可到处炫耀。
4.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同样是帮助别人,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能让人牢记于心。如果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去帮助别人,只要记得在别人最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就行了。因为当一个人身处艰难境地时,往往也是他最脆弱的时候,同时也是他最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此时,如果你雪中送炭,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就会让他一辈子都难以忘怀,你们的友谊也将变得坚不可摧。
总之真正有涵养的人,在他人遭遇困境时,绝对不会袖手旁观,更不会落井下石,而是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人。其实,帮助他人就是在帮助自己,因为帮助他人是感情的投资,肯定能让对方记挂你的好,对你心存感激。一旦有一天你陷入困境,需要他帮助你的时候,他肯定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地向你伸出援助之手。
分享法则:懂得分享才能深得人心
培根说过:“假如你把自己的快乐告诉给一个朋友,你就会得到两份快乐;假如你把自己的忧愁告诉给一个朋友,你就会少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分享的作用。人一定要懂得分享,当你取得成就后,即便是口头上和人分享,也可以温暖人心,消除他人对你的嫉妒。
分享是非常重要的,懂得分享才能深得人心。是朋友就要同甘共苦,不能只懂得让他人承担你的痛苦,却不懂得让人分享你的幸福。
提到“一毛不拔”这个成语,我们就会想到杨朱。杨朱是战国时期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主张“贵生”“重己”,也就是重视个人生命,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去侵害他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假如从你身上拔下一根汗毛,可以让天下人都获利,你愿意拔吗?”
杨朱回答说:“天下人的问题,只拔一根汗毛是不可能解决的。”
禽滑厘又问:“如果可以解决呢,你愿意拔吗?”
杨朱默不作答。
杨朱的主张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刚好相反,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总结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意思是说: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就算从他身上拔掉一根汗毛,可以让整个天下获利,他也不肯做;墨子主张的是“兼爱”,只要能够对天下人有利,就算他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在所不辞。
因此,后人经常用“一毛不拔”比喻那些自私自利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最让人厌恶的就是那种“铁公鸡”,因为这种人不懂得与人分享,做什么事情都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和“铁公鸡”交往,永远也别想捞到什么好处。
许多人有了荣耀,就会出现自我膨胀的现象,从而惹人非议,在人际交往中处处受挫。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获得什么样的荣耀,都要保持谦逊,尊重每一个人。越是取得很高的荣耀,态度越要谦逊,越要懂得与人分享。
卡阿尼斯是斯巴达的年轻贵族。公元前478年,他率领远征军讨伐波斯。此时,希腊城邦刚把波斯的侵略者击退,卡阿尼斯和其他三名斯巴达贵族趁此时机向波斯发起进攻,乘胜追击侵略者。卡阿尼斯和大家浴血奋战,很快就夺回了被波斯侵占的岛屿和沿岸城镇。在众人的欢迎下,卡阿尼斯等人凯旋。
在庆功酒会上,卡阿尼斯风光无限,把最高的荣誉和奖赏都揽到自己身上,却忽略了其他贵族。那些遭受冷落的贵族怀恨在心,于是密谋陷害卡阿尼斯。
很快就有传言说,卡阿尼斯准备和波斯联合,共同向斯巴达发起进攻。统治者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下令抓捕卡阿尼斯。卡阿尼斯听闻风声,立即仓皇而逃,最终却被围困在一间小屋子里,被大火烧死。
卡阿尼斯因不懂分享,最终落得葬身火海的下场。
卡耐基曾说:“假如事必躬亲,把一切荣誉都揽到自己身上,怎么可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呢?”如果你在工作上有特别的表现,并因此受到奖励,千万不可独自享受这份荣耀,要学会分享给他人,这样才能深得人心。
著名铁路建筑家哈里曼对很多工程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加利福尼亚大峡谷之所以承受住了洪水的猛烈冲击,就是因为他。可是,有人问哈里曼:“是谁控制了科罗拉多河,让大峡谷转危为安?”哈里曼则回答:“是我的每一位同事,比如科罗、克拉克和伦道夫等。”不过,这些同事都曾经说,他们之所以有持续不断的工作动力,是因为他们的领袖有百折不挠的决心。
在交际过程中,如果你的工作和事业有了成就,一定要学会和其他同事分享,向他人表示感谢。假如你懂得与人分享,就会让事业更上一层楼,人际关系也将更好。假如你不懂得与人分享,就无法得到他人的喜爱,从而很难在人际交往中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换位法则:站在对方立场才能更好地理解他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假如你自己不想做某件事,就不要强行让别人去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只顾及个人利益和自身的感受,却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只有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设身处地去了解他人的观点,才能在交际方面获得成功。每个人都应该经常问自己一句:“假如我是他,我会怎么做呢?”如果能这样想,就能让自己节省很多时间,少去很多烦恼。愚蠢的人经常会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人的错误,聪明的人则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努力去了解对方,因为只有理解他的行为,才能谅解他。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和人之间之所以发生冲突,彼此闹不愉快,是因为没有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假如你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多替他人考虑,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了。能容纳异己的存在,才可以成就伟大的自己。一般情况下,许多人都无法容忍别人,习惯把那些有不同意见的人看成自己的敌人。
古以色列的所罗门王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明主,听说他还是一位有些神力的传奇君主。在民间,有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广为人知。
有一次,所罗门王正在工作,突然闯进来一对老夫妇。老翁提出准许他们离婚的请求,所罗门王问:“请告诉我你为什么坚持离婚?”老翁说出的理由很充足,好像让人无法反驳。于是,所罗门王点头同意了,对他说:“没错,你的话很对,你们的确应该离婚。”
所罗门王的话刚说完,老妇人就不满意地说:“不行,我绝对不会允许他离婚的。”所罗门王问她为什么,她的理由也很充足,甚至比老翁的理由更多。所罗门王点了点头,对她说:“没错,你说得很对,你们的确不该离婚。”
此时,所罗门王身边的大臣听不下去了,对所罗门王说:“您不能这样断案,这样断案怎么能让他们心服口服呢?该离婚就是该离婚,不该离婚就是不该离婚,不能两个人说得都对。”所罗门王回答说:“没错,你说得也很对,我的确不应该这样断案。”
后来,所罗门王成为西方世界智慧的象征,每次在断案时,所罗门王都仔细倾听,然后把自己想象成对方。因此,他能够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
这个案例让我们明白了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是多么重要。换位思考,也就是把自己想象成别人,以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抛开自身利益,尽可能满足别人的利益。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利益是相互关联的,你考虑他人的利益,他人也会考虑你的利益。
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陶海姆曾经说:“每当我和别人会面前,我都不会在意在他门外走廊里来回走上几个小时。在这段时间内,我更愿意想一下他会怎样回答我的问题。有了这种准备后,我会十分自信地走进他的办公室。”
想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就要跳出自己的圈子,从别人的视角观察事物。这就像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与队友合作时,他们往往有全场意识,知道队友都在什么地方,也知道每个人需要做什么。
戴尔·卡耐基讲过一个故事,内容是他和自己侄女的一些经历。几年前,他的侄女约瑟芬·卡耐基离开老家,开始担任卡耐基的秘书。当时,她只有19岁,严重缺乏做事情的经验。可是不久后,她却成了一名出色的秘书。
刚开始工作时,卡耐基发现她身上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很想当面批评她。可是,他很快冷静下来,在心里对自己说:“卡耐基,等一下,你的经验比她丰富得多,那是因为你的年龄比她大得多。她才19岁,怎么可能有你这样的判断力?怎么可能有你这样的冲劲?你19岁时在做什么呢?像她一样犯各种低级错误,愚蠢得可笑。”
站在约瑟芬的立场上考虑后,卡耐基得出一个结论:19岁的约瑟芬比自己19岁时好多了,甚至有些地方让他自愧不如。
自此以后,每当约瑟芬犯了错误,卡耐基都会对她说:“约瑟芬,你犯了一个错误,不过我犯的错误比你严重得多。你没有天生就精通一切的本领,只有通过历练才能获得成功。我年轻时做过很多傻事,相比我年轻的时候,你已经好很多了。”
卡耐基觉得,我们不能盲目地指责他人,而是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多想一想他们是怎么考虑问题的。和人相处,要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是对他人的尊重。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有帮助他人的想法,可是帮助他人不能只靠好心,还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以及体谅他人的能力。就算是最基本的安慰,也不能离开技巧。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因为急着帮助他人,把自己的观念和判断强加给他人,却忽略了他人的感受,这样做不仅没有帮助对方,反而令人生厌,错就错在你不懂换位思考。而有些人却可以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为别人考虑,生活中处处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因此处处受人欢迎。
示强法则:“示强”是一种生存智慧
在交际场合中,只懂得示弱是不够的,因为你难免会遇到一些“欺软怕硬”的人。有些人就是这样,你越是示弱,他越是瞧不起你,相反,如果你适当示强,反而能赢得他的尊重,让他主动和你交往。所以,有时候你应该让他人看到自己强大的一面,这样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适当“示强”对我们做人做事是有一定帮助的。
有一点我们应该把握好,那就是示强的目的,我们示强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攻击性,而是向他人展示我们具有最基本的攻击能力,不惧怕任何东西。假如你不具备震慑他人的强项,没有制约他人的本领,就会处处受制于人。因此,人应该适当示强,展示“破釜沉舟”的手段,这样才能震慑对方,让他掂量一下是跟你作对还是跟你友好相处。
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征战时,刘邦派人游说九江王英布投降,英布想了很多遍,最后勉勉强强地答应了。
刘邦知道英布投降的决心不够大,于是想教训教训他,让他知道自己的实力。打定主意后,在英布来投降时,刘邦故意坐在椅子上洗脚,对他冷冷淡淡的,根本不把他当回事。英布受不了这种羞辱,顿时怒发冲冠,悔不该来投降刘邦。不过,等他回到住处时,却发现自己的帐幕、随从、饮食都和汉王的规格一样,所以又高兴起来。
英布投降的诚意不大,表现得十分傲气,所以刘邦用示强的方式树立自己的权威,杀一杀英布的威风,让英布不敢小觑自己。由此可见,适当示强,让对方看到你强大的一面,有助于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可以这样说,在一定条件下,示强是一种弹性的处事手段,既可以保存实力,又可以避免冲突。
人虽然很难改变自己的强和弱,但是可以通过示强的方式来为自己争取有利的位置。听说老鼠有等级之分,等级高的老鼠体格健硕,皮毛光亮,行动自如,叫声很尖,在鼠群中总是威风十足,专横跋扈。别的老鼠和它相逢后,一定会俯首帖耳。
在大型动物中,这种现象也存在,捕获到的食物往往由群体里力量最强的动物优先食用,别的成员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不敢上前争抢。所以,强者通常会在弱者面前示强,以此对弱者形成一种震慑力,并通过这种方法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王德用是中国宋代名将,曾被任命为定州总管,率兵抵抗契丹入侵。
为了打败契丹,王德用日日夜夜训练士卒,希望把他们训练成战无不胜的尖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宋军兵强马壮,军容焕然一新,已经有足够的实力投入到战斗中。此时,王德用的属下向他报告,说发现一名从契丹军营来的探子,正在大宋军营中刺探军情。听到军营里来了探子,下属们一致建议王德用把他抓起来,当着众人的面把他杀了。可是王德用拒绝了下属们的建议,对他们说:“不要抓他!我们的军队兵强马壮,把他放回去让他据实汇报吧!”于是,王德用接着训练士兵,不仅没有抓那个探子,还故意为他提供刺探军情的条件。
一天,王德用特意下令全军举行规模盛大的阅兵仪式。在阅兵的队伍中,士兵们个个生龙活虎,精神饱满。王德用装作公开下令:“把干粮准备好,按我的旗鼓行事,向契丹发起进攻。”探子看到这种场面,又听到王德用发布进攻契丹的命令,连忙回到契丹军营,把宋军的情况汇报给契丹王。听到探子的汇报后,契丹王十分恐惧,慌忙派人来议和。
在他人面前示强,不仅可以展现自己的强大,有时候还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他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强大,是一种生存智慧,也能帮助你在社交场上处于有利地位。
如果对方比你的实力弱,就要把自己强势的一面展现给他,让他知道你的实力。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他处处顺从你,也不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是让他产生一种畏惧心理,知难而退,避免给你带来损失。因为弱者都有一种心态,不甘心一直做弱者,所以就在周围寻找对手,用这种方式来证明他的强大。假如你在弱者面前示弱,就可能让自己成为他的对手,变成他的攻击目标,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知识链接:给人“台阶”下的洛克菲勒
约翰·洛克菲勒是美国的实业家、慈善家、资本家,是美孚石油公司的创办人,也是世界公认的“石油大王”。1870年,他创立了美孚石油公司,在辉煌时期一度垄断了全美国90%的石油市场,一跃成为美国第一位十亿富豪和全球首富,是全球历史上除了君王外最富有的人,财富总值超过3000亿美元。美国顶尖学府芝加哥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都是他一手创办的,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大楼和洛克菲勒中心也是洛克菲勒家族留下的地标性建筑。
洛克菲勒创建石油公司时,贝特富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可以说是石油公司的“股肱之臣”。但是,在一次重大经营活动中,由于贝特富德决策上的失误,导致投资以失败告终。贝特富德及时补救,想尽一切办法,最后只收回了全部投资的60%。
这件事给贝特富德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因为损失实在太大了。贝特富德心想,洛克菲勒肯定不会原谅他,于是打算辞职,以此谢罪。
可是,令贝特富德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洛克菲勒竟然主动找上门来,不仅没有兴师问罪,还十分友好地拍了拍贝特富德的肩膀,对他说:“我的老伙计,你做得非常漂亮!”
贝特富德垂头丧气地说:“您别这么说,我刚刚经历了一场惨败。”
洛克菲勒诚恳地说:“但是我觉得你做得非常漂亮!做生意嘛!总有失败的时候,谁都不能一直成功。我原本以为这一次肯定血本无归,万万没想到你及时补救,竟然为公司保住了这么多的资金。贝特富德,我真的太感谢你了!感谢你做得这么出色!”
贝特富德知道这是洛克菲勒在给他“台阶”下,所以非常感激洛克菲勒,于是后来更加努力地工作,给公司创造了更多财富。相比他为公司创造的财富,他那次由于决策失误而给公司造成的损失显得微乎其微,简直不值一提。
“得饶人处且饶人”,做事要学会网开一面,放他人一条“生路”,给他人一个“台阶”下。占尽优势时,不要滥用手中的权力。放他人一马,自然会让对方心存感激,他日相见时也好说话。如果做人做事总是争强好胜,常常搞得对方下不来台,往往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聪明的人懂得给他人一个“台阶”下,不会让他人难堪。这样既是给对方留一条“生路”,也是给自己日后办事留一条退路。做事情考虑别人的感受,给人一个“台阶”下,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也是一种智慧。
在社交活动中,适时给他人一个“台阶”下,是中庸处事的一大原则,可以避免他人丢面子。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如何给他人一个“台阶”下。那些懂得给人“台阶”下的人,往往能交更多朋友,拥有更广阔的舞台。
那么,如何才能给他人“台阶”下呢?
1.“指鹿为马法”
“指鹿为马法”是给人“台阶”下时最常用的一种处世方法,也是化解矛盾的最好方法。
一次,戈尔巴乔夫和夫人赖莎访问美国,他们要赶往白宫出席里根送别宴会。行至途中,戈尔巴乔夫突然在闹市区下车,和行人们一一握手问好。此时,安保人员看见戈尔巴乔夫身旁的美国人把手伸进口袋,担心他藏了武器,于是连忙冲下车,喝令他把手伸出口袋。周围的人被这一幕惊呆,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做。机智的赖莎连忙说,安保人员的意思是请他们把手都伸出来,和戈尔巴乔夫一一握手。顿时,现场气氛变得热烈起来,大家都把手伸出来,亲切地和戈尔巴乔夫握手。
2.“画蛇添足法”
当双方因为某个问题争执不下时,为了结束争执,可以使用“画蛇添足法”。
有一名学生坚持认为男生可以去女生宿舍串门,老师则坚持认为男生不可以去女生宿舍串门。这名学生发现自己实在无法说服老师,又发现老师已经很生气,于是就想着给老师一个“台阶”下,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争论。想了一会后,他说:“假如老师说的话没错,那我说的一定错了。”
其实,谁都知道这句话是一句废话,因为它并没有承认老师的观点是正确的。
3.恭维法
人人都有虚荣心,都喜欢听好听的话,所以恭维法也是比较常见的给人“台阶”下的方法。
有一次,解缙陪朱元璋在金水河边钓鱼,但是整整一上午过去了,朱元璋一条鱼都没钓上来。朱元璋非常恼火,于是命令解缙写一首诗来记录这件事。解缙是当时有名的大才子,只思索片刻,就作了一首诗:“数尺纶丝入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元璋听了这首诗后,顿时龙颜大悦。
当一个人心中不悦时,最容易对身边的人发怒,此时,可以说几句恭维的话,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就能让你化险为夷。
4.幽默法
幽默法可以取悦他人,巧妙地给他人一个“台阶”下,从而化解彼此间的矛盾。其实,在人际交往中,幽默就像润滑剂,往往一句幽默的话就能让双方在笑声中冰释前嫌。
有一位领导,着急要10份资料图的复印件,于是对职员说:“我现在急需10份资料图的复印件,这是资料图,快去给我复印!”那位职员设置好复印10份,按下复印机的按钮后,发现复印机竟然复印出了20份。领导大声嚷道:“我要的是10份,不是20份,你复印这么多干吗?”此时,经理突然后悔不迭,悔不该冲员工发脾气,因为他突然想起,这名员工已经向他反映过复印机出现故障的问题。这时,那位职员幽默地说:“非常抱歉,不过你已经得到那么多了。”话刚说完,两个人一阵大笑,彼此的矛盾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