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和相关艺术

在漆器的装饰上,中国的工匠们充分显示了赋予其主题以活力和动感的能力,其中四川漆工尤为著名。蜀和广汉工官的产量已经相当突出,1世纪的《盐铁论》就提到,当时的富裕阶层,每年在漆器上耗费多达500万铜钱。尽管需求甚巨,但是大量漆器是为出口生产的。朝鲜平壤附近的乐浪汉墓中甚至发现了产自四川的漆碗、杯和盒,上面刻有前85年到71年的纪年。

更著名的是发现于乐浪彩箧冢中未具年的彩箧。盒子顶部绘制了孝子、贤君、昏君和古代圣贤等多达94个人物(图4.28)。所有人都坐在地板上,但是为了避免单调,工匠们运用技巧让他们向左或向右侧倾,相互之间比画各种手势,看起来像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讨论。即使在如此拥挤的空间里,我们仍然可以体察到不同人物的个性,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理关联,就像图4.26所示波士顿壁画一样。其他诸如碗和盘等漆器装饰了自战国时期漆器和镶嵌青铜器的纹饰发展而来的卷云纹和涡纹,以保存在长沙的饱水环境中的精品为最显著的代表。到了汉代,涡纹变型成为火焰状纹饰(图4.29)。腾飞的凤鸟形纹饰使火焰纹转化成云纹,与虎、鹿、猎人等纹饰结合在一起时,火焰纹又转化成山形。代表小草的小竖线和涡纹上生长出来的小树强化了这种变型。它们并不是以描绘现实风景为目的,事实上,工匠们以漩涡纹为基本形态来描绘自然界存在的所有事物。添加寥寥几笔,它就变型为云纹、水波或者山纹,本身的韵律却毫不减色。因为其形式完全依着艺术家之手的自然而流畅的动作,它本身就表达了自然的韵律。

图4.28 乐浪汉墓漆箧孝道图,人物高5厘米,现藏于首尔韩国国家博物馆。

图4.29 带盖漆方壶,高50.5厘米,出自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从我所描述的图像艺术类型中,我们可以想见汉代绘画精华的模样,因为当时纸张仍然处在原始发展阶段,绘画主要见诸丝帛或者麻布。西安附近的汉墓中就发现了包裹铜镜的麻布碎片,我们知道,直到东汉时期的105年,掌管上房的宦官蔡伦才向朝廷呈奉了用植物纤维制成的改造后的纸张。尽管如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纸张仍然没有为艺术家所用,绘画继续以绢丝为主要载体。人物画从属于经学或史学,甚至包括更神奇、更曼妙的诸如《淮南子》和《山海经》之类的插图,而风景画则是那些以都城、宫殿、皇家苑囿为主题的诗赋的插图。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国画的挂轴形式是由印度随佛教传入的,因为这种形式的最早的例子是发现于敦煌的唐代佛教幡帜。然而在长沙城外的马王堆侯夫人及其儿子的墓葬中发现了两件T形帛画,覆盖在内棺中包裹的尸体之上,比其他所有中国立轴绘画至少要早一千年,因此,毫无疑问,这种艺术形式就是中国本土的。在墓葬遣册中,帛画被称为“裴幡”,可能被认为能够携带死者的灵魂遨游天空,它们描绘了地下、人间和天上的景象,而且每一幅都包含了死者形象和祭祀场景。巫鸿注意到,人死之后,亲属会制作绘制了死者的名旌,悬挂在灵堂之前和停厝处,代表死者接受家人的供奉,此后会覆盖在内棺之上。参见Wu Hung,“Rethinking Mawangdui”,Early China 17(1992):1-24。在图4.30和图4.31的“裴幡”局部中,我们看到亲属跪在灵台两侧,而侯夫人的尸体则躺在架上,已经包裹着埋葬时将穿戴的衣服。墓葬内也悬挂了大型帛画,描摹宫廷和家庭生活、狩猎和宴乐场景,以及一张精确的侯统治疆域的地图。地图显示,现在的湖南和广东大部分地区都在侯统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