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委婉语使用的目的

如上文所述,委婉语使用的一般原动力是欲望,而具体原动力是趋乐避苦、趋利避害的欲望。委婉则是为了满足利乐需要、实现利乐欲望、达到利乐目的的手段。那么,委婉语使用的非终极目的有哪些?不同类型的委婉语在使用过程中的目的不尽相同,主要包括避讳、礼貌、掩饰、文雅、诙谐等。

3.3.1 避讳目的

避讳目的是大多数委婉语的主要目的。因为“语言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最根本的原因”(张拱贵等,1996:35),大多数委婉语是出于对禁忌的替代。按照婉指对象,委婉语可以被分为“宗教与迷信”、“死亡与殡葬”、“疾病与伤残”、“分泌与排泄”、“性爱与生育”、“身体器官与生理变化”、“犯罪与惩罚”、“职业与境遇”、“战乱与灾祸”、“政治与经济”、“缺点与错误”、“家庭与婚配”、“人际关系与称谓”、“品质与性情”等十几类。(Neaman et al,1983;刘纯豹等,1993;张拱贵等,1996)之所以有宗教和迷信,是因为人们对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如风雨雷电、山崩地裂、星陨日食等还不了解,这些事物能给人类带来莫大的灾难和恐惧,而人们对它们却无能为力。于是,人们就根据自己的有限经验,主观地将它们想象成神灵。因此我们就有了“风神”、“雨神”、“雷神”、“山神”、“地神”(土地爷)、“水神”(龙王和水妖)、“星神”(星宿)、“日神”、“死神”(阎王和大小鬼魅),等等。不管好神还是坏神,我们都要敬畏,不能得罪:不能得罪好神,不然他会对我们的冒犯感到不快而对我们还以痛苦;人们回避坏神就像回避坏人一样,因为坏神和坏人一样,不管你得罪与否,都会带给别人痛苦和损害。所以,迷信和信教之人认为自己的吉凶祸福均为神灵所掌握。其结果是只要被认为会招来神灵惩罚的言行都成了禁忌,而替代禁忌语的委婉语就是出于避讳的目的。

从古至今,人们认为人的最大不幸就是死亡。因此死亡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和死亡相关的事物如“丧事”、“死者”、“殡葬”等也是禁忌对象。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认为疾病和伤残是神秘力量对人的惩罚,是得罪神灵而招致的惩罚,或因招惹邪恶神灵而带来的灾祸。因此,“死亡”、“疾病”、“丧事”、“死者”、“殡葬”等成了不祥的事物而被禁忌。当然,现在对这些事物的委婉表达可能不完全出于避讳的目的,也可能是因为这些事物给人带来的是痛苦、损害而不是欢乐、利益。

“分泌与排泄”、“性爱与生育”、“身体器官与生理变化”三个方面也要禁忌。人和其他动物的排泄物因为脏臭而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心理反应,因而被禁忌。性爱是对性对象的爱,是人类最强烈、最美妙、最令人神魂颠倒的感情,作为性爱原动力的性欲也是人类最强烈的欲望。(王海明,2001:194-195)正因为它是最强烈的欲望,人人都会对它有所欲求。但从伦理上说,如果这种欲求陷入一种无序追求,就会导致相互间的伤害,给人类自己带来极大的痛苦。从心理上说,当别人得到了性爱而自己没有得到,他自己就会因嫉妒而痛苦;或当言语刺激激起了自己的性欲望却得不到实现的时候,也会因自己的欲望得不到实现而痛苦。因此,一般而言,社会的伦理道德都会将性、性爱列为禁忌的对象,以防止有背伦理道德的事情发生。久而久之,被社会伦理道德异化了的社会个体会以伦理道德的要求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因为生育、身体器官和性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也被列为禁忌对象。年老是一种忌讳,一是因为年老必然导致衰弱,而衰弱则导致无能,使自己的许多欲望不能实现,进而导致自卑感,引起诸多的痛苦和损害;二是因为年老的最后的结果是死亡,而死亡被认为是人类最大不幸和痛苦。

“战乱与灾祸”、“政治与经济”、“人际关系与称谓”在人类历史的一定时期,都是禁忌的对象,其委婉语也是出于避讳的目的。战争带来的是大规模的破坏和死亡,使人们处于水深火热的极大痛苦之中,即使谈论这些事情也让听者感到恐惧和痛苦;加之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解决政治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战争双方肯定对有关战争的言论进行控制,任何对其不利的言行都在禁止之列,违者会受到惩罚。因此,此话题成为禁忌也在情理之中。古人认为人的灵魂是附着在名字上的,即所谓名如其人:降灾祸于这个名字就能将灾祸引到该人身上。因此,一个人名字也就成了被保护的对象,不能随便地提及,更不能侮辱,此即为名字禁忌,即名讳。人际关系和称谓本不该是禁忌对象,但当人际关系和称谓被政治化的时候,就可能是禁忌对象和婉指对象了。如中国历史上的“公讳”和“家讳”(《礼记·曲礼》)就是这样的。“公讳”也称“国讳”,指不能直接称呼当朝的皇帝和被尊为“至圣”的孔子的名字,全国避之;“私讳”也称“家讳”,指不能直呼祖先和父亲的名字,全家避之。对于“国讳”,法律有明文的规定,违犯者要受到惩罚。如唐朝的法律明文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仗八十;口误及余书误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唐律义蔬·职制篇》)在明清两朝,触犯帝王名讳者甚至有杀身之祸和灭门之灾。由“国讳”推及“家讳”,普通百姓在遵守“国讳”的同时,也注重“家讳”。

“缺点与错误”、“家庭与婚配”、“品质与性情”等婉指对象一般不是禁忌对象,所以有关它们的委婉语不是出于避讳的目的。

3.3.2 礼貌目的

有些委婉语在有些时候是出于对交际对象或言语所涉及的人的礼貌。根据委婉语所涉及的人,委婉语的礼貌目的分为三种类型即自谦型、尊人型和尊他型。

自谦型礼貌目的是在讲自己或和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的优点、长处、成就、技能等的时候,为了不使听者感到嫉妒或自卑,言者要对自己的优点、长处、成就、技能等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以示谦虚即自谦;从他人对我的态度来说,我若谦虚而卑己尊人,就会满足他人的自尊心、唤起他人的同情心,他人便会承认我的长处、帮助我克服短处,从而使我获得成功。反之,如果我被别人认为是骄傲而尊己卑人,别人的自尊心就会被伤害,嫉妒心也会被唤起,他不但不会承认或帮助我们,还会反对或伤害我们。

委婉语的尊人型礼貌目的是通过对交际对象和其有密切关系的人的缺点、过失、缺陷、不足、失败、无能等消极事物进行委婉表达所达到的。当我们在交际过程中涉及对方的缺点、过失、不足、失败、无能、缺陷等消极事物时,直接陈述出来会让对方很难堪,会使其有被轻视、小看的感觉,也会激起他的内疚感或自卑感。但如果我们使用了委婉语,他就会因他的消极方面没被直接提及而感到受到了尊重。如谈到人体的缺陷和缺点时,人们常用plain代替ugly,用plump(丰满)、weight watcher(注意体重的人)、stout(强壮的)等来替代fat(肥胖);用physically handicapped(有缺陷的)或disabled(残疾的)替代crippled(瘸子)或其他残疾人,等等。

委婉语的尊他型礼貌目的是针对交际双方之外的人的。在交际过程中,当提及非交际双方的第三方的缺点、过失、缺陷、不足、失败、无能等消极事物时,出于礼貌,我们运用委婉语进行表达。如对妓女的婉称、对别人低贱职业的婉称等都是礼貌目的的委婉语。

3.3.3 掩饰目的

有些委婉语是说话人为了自己或己方的利益而用来掩盖事实真相的。这类委婉语包括政治委婉语、战争委婉语、商业委婉语,等等。如在越战、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科索沃战争中,美国采用了大量的掩饰目的委婉语:“平民伤亡”(civilian casualties)成为“附带损伤”(collateral damage); “入侵”(invasion)成为“先发制人的行动”(pre-emptive action);对一个主权国家的“空中打击(air strike)”成为“制空选择”(air option)、“积极防空”(active air defense)、“保护性反应”(protective reaction),或是“防范性战争”(preventive war)。

商业委婉语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果说其目的是为了尊重顾客,不如说是为了模糊其和别的商品或服务之间的差别,让顾客没有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售出商品或服务而赢利。如宾馆的“普通间”被称为“标准间”;轮船的“一等舱”改为“豪华舱”(Premium Class), “二等舱”则变成“商务舱”(Business Class),三等舱变成“经济舱”(Economic Class)或“旅游舱”(Tourist Class)。这样,所有乘客的地位似乎都上升了。

3.3.4 求雅目的

言语文雅会使听者悦耳、言者也得到心理满足。上文提到的“人际关系与称谓”委婉语中有些是为了避讳,但另外一些是为了“求雅”。如称呼对方的女儿为“令媛”、儿子为“令郎”、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等都是出于求雅的目的;而称呼自己的妻子为“拙荆”、“贱内”既是为了贬己尊人,又是为了求雅。有关分泌与排泄的委婉语的使用,也主要是出于避俗求雅的心理。大小便、放屁等都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因脏、臭而令人不快,故而用“出恭”、“方便”、“便利”、“排气”等委婉表达。将女子的汗称为“粉汗”、“香汗”等更是为了求雅。(张拱贵等,1996:63)

3.3.5 诙谐目的

“语言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最根本的原因”。(张拱贵等,1996:1)除了对神灵等的避讳之外,还有对死亡及死亡有关的事物的避讳、性和身体器官的避讳等。英语中的许多押韵俚语所构成的委婉语,其主要目的是诙谐:Berkeley Hunt(伯克利·汉特)、Charley Hunt(查理·汉特)、gasp and grunt(喘气和哼哼)、grumble and grunt(咕哝和哼哼)、Joe Hunt(乔·汉特)、John Hunt(约翰·汉特)、sharp and blunt(尖利和迟钝)等——cunt(女阴)。我们对委婉表示男洗手间的“观瀑台”、表示女洗手间的“听雨轩”会感到幽默风趣,而这完全是出于诙谐的目的。再如用to discuss Uganda(讨论乌干达)来表示“通奸”,用grind(碾;磨)、jive(摇摆舞)、night baseball(夜场棒球赛)、to rock(摇摆)、to spread(张开双腿)、to tango(跳探戈)等表示“性交”,我们很难说是为了礼貌、避讳、求雅等目的。

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诙谐的表达未必都是委婉语。如人们对自己所憎恨的人的死不避讳,对地位低下或被自己轻视的人的死亡进行的非直陈表达中含有戏谑的成分,如“见马克思”、“翘辫子”、“蹬腿”、kick the bucket等。这些表达虽然避免了直陈“死亡”的概念,但如果其目的不是为了避免信息理解者或第三方痛苦,其蕴含的不尊重义素就会让信息理解者或第三方感到痛苦,因此不仅不是委婉语反而成了冒犯语;如果其目的是信息组织者对自己的调侃,因其具有对自己生命不尊重的含义,显然是在某种无可奈何的痛苦语境中说的,虽没有冒犯别人,可也冒犯了自我,因此也不是委婉语。

本章主要讨论了委婉语使用或产生的原动力和目的。要了解委婉语使用或产生的原动力,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先民们是如何看待语言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的。语言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但约定俗成到一定程度,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地密切,以至于人们将能指和所指看成了同一个事物,即将能指看成了所指本身,只要一提到某一事物的名称,人们脑海中马上就激起了这一事物。在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太理解的环境里,语言往往被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同某些自然力给人类带来的祸福联系起来。这样,语言就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从而导致了语言的禁忌和灵物崇拜。语言灵物崇拜是语言禁忌的根源,而语言禁忌又导致了委婉语的出现。其次,我们要分清委婉语的原动力和目的。原动力是行为的最终的动因,是目的的目的,是终极目的;而目的则是为了实现终极目的的次目的,即目的之上还有目的。因委婉语使用和产生是一种言语行为,其原动力应该和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一样,即是欲望;但作为行为的一种,委婉语使用有其自己的原动力,即趋乐避苦、趋利避害。因为委婉语的婉指对象不同,其使用目的也不尽相同:有些委婉语是为了避讳,有些是为了礼貌,有些是为了掩饰,有些则是为了求雅和诙谐。这些目的有时不能清楚地区别开来,它们会交织在一起,附着于同一个委婉语。

本章参考文献

伯茂雄.1985.现代心理学概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原.2000.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刘纯豹等.1993.英语委婉语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王海明.2001.新论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拱贵等.1996.汉语委婉语词典[Z].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NEAMAN J S&SILVER C G.1983.Kind words:a thesaurus of euphemisms[Z].New York:Facts On File.

(本章主要内容发表在《名作欣赏》2012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