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三十辐[1],共一毂[2],当其无,有车之用[3];埏埴[4]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5]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6]。

【注释】

[1]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2]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圆孔,用来穿插车条并连接车轴。

[3]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4]埏埴(shān zhí):埏,搅和。埴,泥土。意为调和陶土做成在饮食中食用的器皿。

[5]户牖(yǒu):门窗。

[6]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其效用。

【译文】

车轮上的三十根辐条,聚集到一个车轴上,有了轴心空虚处,才有车的作用。糅合黏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中间的空虚处,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并建成房屋,有了房屋中间的空虚处,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其效用。

【解读】

在生活中,实有之物的作用常被重视,而虚空的价值常被忽略。老子则一反俗见,很巧妙地把“无”的价值展现出来,并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

老子说,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而这些便利都是通过“无”来实现的。

车轮的毂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到了车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拿什么来支撑辐条呢?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实的,水怎么倒进去呢?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

老子以此得出结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且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不过,从唯物的视角看,“有”才是主要的对立面。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碗、茶盅、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也都没有了。

“有”固然是好的,“无”同样不错。“无”不是“没有”,事实上,“无”也是一种“有”。无形的东西也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不过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罢了。

“无”就好比数字中的“0”。“0”不是没有,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0”。有了它,就可以生出整数,也可以生出小数、分数,它可以把一个数字变得无限大,也可以把一个数字变得无限小。比如0可以把“1”变成了“100000000”或“0.00000001”,变大变小都是这个“0”在起作用。

老子强调“无”的价值,决不是故弄玄虚。他是从容器、锐器、车轮、房屋等具体之物中发现抽象的道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他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老子虽然以“无”为主,但也不轻视“有”,只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罢了。

河上公:治身者,当除情去欲,使五脏空虚,神乃归之也。治国者寡能总众,弱共使强。毂中空虚,车得去行;舆中空虚,人能载其上也。器中空虚,故得有所盛受。户牖空虚,人得以出入观视。室中空虚,人得以居处,是其用。器中有物,室中有人,恐其屋破坏;腹中有神,畏形之消亡也。虚空者乃可用盛受万物,故曰虚无能制有形。

王弼: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实统众也。木、埴、壁之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朱元璋: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盖圣人教人,务要诸事必欲表里如法,事不倾覆,人王臣庶,可不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