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学点历史智慧大全集
- 宋伟
- 3439字
- 2020-06-25 06:11:40
贾谊的治安之策
如何长治久安一直是秦汉以前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问题,秦代以前的夏、商、周三代靠分封制而维持了数百年的时间,但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种分封制显然已不再适合,所以秦朝吸取了前代的教训,实行了郡县制。然而,由于秦朝暴虐无道,二世而亡,所以,汉朝又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分封制。但由于道德的沦落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诸侯国的反叛迹象不久就显现出来了。
看看贾谊在其著名的政论文《治安策》中的分析:
贾谊年少即以文章知名,后得汉文帝赏识,可谓春风得意。他的确有远见卓识,早就预见到了汉朝的分封制度对中央政权的危害,提出了削藩的主张。但因遭谗把贬。下面是贾谊《治安策》的大意,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当时政治状况的深谋远虑和长治久安的谋略。
设立诸侯国,本来就必然会出现诸侯与朝廷之间相互疑忌的形势,地方上就要经常遭受祸害,诸侯要考虑与朝廷的关系,朝廷也要经常担忧,这实在不是用来安定地方和巩固朝廷的办法。现在的情况是,要么是弟弟阴谋在东方称帝,要么是哥哥的儿子向西边进攻,如今,又有人告发吴王的不法行为了。皇上的年岁正当盛壮之时,做事得当,没有过分的地方,甚至对他们的恩惠还有所增加,他们还想这样做,何况那最大的、权力超过他们10倍的王侯呢?但是,现在天下还较为安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各大诸侯国的国王还年幼没有长大,朝廷中有太傅国相掌握着权力。几年以后,各个诸侯王都长大了,他们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朝廷为他们所设的太傅、国相就会以有病为由而被罢免,他们就会把县丞、县尉以上的官职都安排给自己人,这样做,还有和淮南厉王、济北王的做法有不同的地方吗?这时就是要把国家治理得很安定,即使是尧、舜也是做不到的。黄帝说过:“日头当顶时就一定要晒东西,手里拿刀时就要割东西。”现在假使能够按照这个谋略办事,想使国家安定下来是很容易的,如果不肯早这样做,终将会毁掉骨肉亲属了。如果真的是这样,和秦朝末年又有什么不同呢?
贾谊像
现在,凭借着天子的地位,利用有利时机,借着上天的帮助,尚且不愿将危急的局面转为安定,把乱世变得太平,假使陛下处于齐桓公的情况下,还能联合诸侯而匡救天下吗?我知道陛下是不能这样做的。假设天下和从前一样,淮阴侯还在楚地作王,鲸布在淮南做王,彭越在梁地作王,韩信在韩地作王,张敖在赵地作王,贯高做赵国的国相,如果这些人都在,这时陛下就天子之位,能得到安定的局面?我有理由知道陛下不能得到安定的局面。天下混乱时,高皇帝和他的部下同时起兵,没有卿大夫的地位来预先作为依靠。他们中间幸运的做到中涓的官职,次一点的做到舍人,其才能远远不如高皇帝。高皇帝圣明威武,登上帝位,分割肥沃的土地,用来封他们为诸侯,封地多的有100多座城,少的是三四十个县,恩德实在太深厚了。但在10年中间,谋反9起。现在陛下和诸侯王的关系,并不是您和他们较量过,才能超过他们,才使他们称臣的,又不是您亲自封他们为诸侯王的,即使是高皇帝,也不能把这种局面平安地维持一年,因此我知道您是无法求得安定的。
但也还有理由推托,说是因为那些人和帝王的关系疏远。现在就看看和帝王关系亲密的人吧。假使让悼惠王在齐地作王,元王在楚地作王,中子赵如意在赵地作王,幽王在淮阳作王,共王在梁地作王,灵王在燕地作王,如果这六七位地位显贵的人都还健在的话,即使陛下就皇帝位,能把国家治理得好吗?我又知道陛下不能把国家治理得好。像这些王侯,虽然名义上是臣子,实际上心理都认为自己与皇帝的关系就如与平常百姓的关系一样,是一种兄弟关系,没有人不打算采用皇帝的制度来自己做天子的,他们擅自卖官鬻爵,制定法律,严重的是有的人坐车撑上了黄伞盖,不照朝廷法令办事,像厉王那样,犯法越轨,不听命令,即使到了朝廷,法律又哪能用到他们头上呢?触动了一个亲戚,天下的王侯便会一起瞪眼起事,陛下臣子中,即使有像冯敬那样勇猛无畏的人,又有什么办法呢?一开口说话,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刺客的匕首就刺进他的胸膛了。陛下虽然英明,又有谁来为您管这种事呢?所以关系疏远的诸侯肯定会遭受危险,关系亲密的诸侯肯定会发生叛乱,这是已经验证了的事实。那些依仗自己强大而反叛的诸侯,朝廷幸好已把他们战胜了,却未能消除他们作乱的原因。同姓的诸侯王仿效异姓诸侯王的路子来造反,已经显示出预兆了。平息了的叛乱局面又要恢复重演,祸害变化,不知会如何发展,英明的帝王处在这个时代,还不能求得国家安定,后来的帝王将怎么办哪!
有个宰牛人一天能解12头牛,可是他锋利的刀刃却不钝,他砍、剥、割,都是照骨肉的纹路下刀的。至于胯骨、腿骨一类筋骨胶结的地方,就用斧头砍,所以他的刀才能常锐不钝。仁义恩德,是帝王锋利的刀刃;权势和法令,是帝王的斧子。现在诸侯王,都是胯骨一类的大骨头,不用斧头,而想用锋利的刀刃去砍削,我认为刀刃不是缺口就是折断。为什么不把仁义恩德用在淮南王、济北王身上呢?是形势使人不能那样做啊!
我私下考察从前的事,大致是势力强大的诸侯先行谋反;淮阴侯韩信在楚作王,力量最强,就最先谋反,韩王信依仗匈奴的势力,便又谋反;贯高靠着赵国的力量谋反,鲸布利用淮南的条件谋反,彭越利用梁地的条件谋反。长沙王封地只有2500千户,功劳少,可是最完整的保全下来了,他和天子的关系疏远,但对朝廷最忠诚,这不单是因为长沙王性格和他人不同,也是他所处的形势所决定的。假使从前让樊哙、郦商、周勃、灌婴占据几十座城为王,现在即使是残破灭亡也是可能的。让韩信、彭越一类人,在朝廷之中被封为侯,即使现在也还是可能的。
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治理天下的大计了。要想各诸侯王归附朝廷,永远不能反叛,便没有什么办法比让他们像长沙王那样更恰当,想要臣子避免被剁成肉酱的命运,便没有什么办法比得上让他们像樊哙、郦商等人那样;如果想把天下治理得太平,没有什么办法比分封很多诸侯而减弱他们的力量更有效。力量小了就容易对他们施行仁义,诸侯国小了就不会产生谋反的念头。使得天下形势,如同身体指挥手臂,手臂指挥手指,随心所欲,没有不能控制的。诸侯国的君王,便都会受到控制,使他们归附天子,如同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到车轴的中心一样。即使是普通的百姓也知道这样天下可以安定,因而全国的人都知道陛下英明。分割土地,规定制度,把齐、赵、楚分为若干个诸侯国,使悼惠王、元王的子孙都按次序各得祖先的一份封地,直到分完为止。至于对待燕、梁和其他国家,也都这么办。有的诸侯王因为犯罪,封地被朝廷没收了,便要迁出他们所占原诸侯的土地,到分封诸侯王子孙时,便按原来的还给他们。一寸地,一个人,天子都没有得到好处,确实只是为了把天下治理得安宁,因此天下的人都知道天子廉洁。分封土地的制度确定以后,皇族子孙没有人不担心不会封王的,天下的人没有叛逆的念头,朝廷上没有诛讨的想法,因此天下的人都知道天子仁爱。制定了法律之后,就没有人违犯,推行政令也没有人抵触,像贯高等人那样叛乱的阴谋不会出现,像柴奇、开章那样的计谋不会萌生,乡人做善事,朝廷大臣也十分和顺,因此天下的人都知道陛下重义崇德。这样,就是让一个婴儿坐在皇位上统治天下,国家也会安定,即使立一个无依无靠的遗腹子做皇帝,让臣子朝拜先帝的衣冠,天下也不发生动乱,陛下在位之日,国家治理得很好,后代的人会赞颂陛下圣明。采取这样一个措施,就会建立数种卓越的功业,不知陛下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现在国家的形势,好像一个人正患脚肿病,一条小腿肿得像腰一样粗,一个脚指几乎像大腿一样粗,平时不能屈伸,一两个指头抽搐,就全身觉得疼痛,感到失去了依托。错过了今天的机会不去治疗,一定要成为不治之症,以后即使有扁鹊那样的名医,恐怕也不能有挽救了。现在还不只是脚肿病,还被脚的扭折变形折磨得十分痛苦。楚元王的儿子,是陛下的堂弟,现在的楚王,是陛下堂弟的儿子。齐惠王的儿子,是陛下的亲哥哥的儿子,现在的齐王,是陛下哥哥的孙子。与陛下最亲近的人有的没有得到分封的土地来帮助陛下安定天下,与陛下关系疏远的人有的控制大权来威胁天子。
贾谊的建议在汉文帝时期没有得到实行,后来,在汉景帝时期果然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西汉政权几乎因此而灭亡。
贾谊不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子,说他是才子,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以小小的年纪就能写出漂亮的诗文,主要是因为他有那样深远的政治洞察力。贾谊可谓见微知著,及早地预见到了西汉的政治危机,但由于小人的谗毁,他最终被流放,他的建议当然也没有被采纳,所以不久就产生了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而分封制带来的矛盾,直到武帝时期发布了《推恩令》才解决。
——见《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