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奋斗人生(1)
- 卢梭(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丛书)
- 于书娟
- 4895字
- 2016-05-03 13:13:10
没有人天生就是伟人或英雄,一个人的出身并不能决定他以后的成就。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卢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学成才的典范。他出生在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10岁便成为孤儿,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16岁开始颠沛流浪,先后当过学徒、仆役、家庭教师等。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通过不断地读书、思考、交游,卢梭最终从一名流浪少年成长为世界闻名、家喻户晓的思想家。
一、童年生活
卢梭1712年6月28日生于日内瓦。他的祖先是巴黎的书商,因笃信加尔文派新教,不容于天主教,在16世纪迁居瑞士日内瓦。他的父亲名叫伊萨克·卢梭,是一位钟表匠,卢梭称他是“共和之邦的公民和爱国狂热的父亲”。他的母亲叫苏萨娜·贝纳尔,是一位牧师的女儿,有一定的才华,读过不少书,能写诗,擅长绘画、唱歌,还会弹琴、伴奏。但在卢梭出生时,他的母亲因难产而离世,卢梭后来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我的出生使母亲付出了生命,我的出生也是我无数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1]因此,卢梭受到的早期教育和影响,主要来自他的父亲。不过,他的母亲给他留下了很多小说,这些书籍成了卢梭的启蒙老师。
生而丧母,再加上身体比较孱弱,这种不幸,使得周围的人对卢梭都比较偏爱。卢梭的父亲面对卢梭时的态度非常矛盾和复杂。一方面,他觉得可以在卢梭身上看到妻子的影子;另一方面又总是认为是卢梭害得他失去了至爱。再加上一个男人也缺乏照顾孩子的经验,所以,卢梭的父亲就把他交给他的姑母照料。卢梭的姑母很温柔,人也很漂亮,姑母喜欢唱歌,使卢梭日后对音乐产生了热爱,直到晚年的时候,卢梭甚至还能回忆起幼时姑母所唱的歌曲的一些片段。
在读书自学的过程中,卢梭注重学思结合。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一些读书的心得。一开始,卢梭读书并不得法。他先是觉得:“一个人只要对于学问有真正的爱好,在他开始钻研的时候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使它们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互相阐明,哪一门也不能独自存在。虽然凭人的智力不能把所有的学问都掌握,而只能选择一门,但如果对其他科学一窍不通,那他对所研究的那门学问也就往往不会有透彻的了解。”[2]于是,他先看百科全书,并把它分成几个部分加以研究。但他很快就发现这样做没什么效果,他又尝试着“先就每一个门类单独加以研究,一个一个地分别研究下去,一直研究到使它们汇合到一起的那个点上”[3]。经过思考,他终于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他说,“在这方面,我的深思弥补了知识的不足,合乎情理的思考帮助我走向了正确的方向”[4]。读了不久以后,他就发现,很多人的著作里的观点总是相互矛盾的,他想把它们统一起来,却弄得头昏脑涨也毫无结果。后来,他采取了另一种方法,每读一个人的著作时就拿定主意,完全遵从作者的思想,不掺入自己的意见,不和作者争论,先在自己头脑中储存一些思想,等头脑里装满以后,再加以比较和选择。这样做了好几年,果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由此可见,卢梭并不是死读书,而是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在了解他人的思想和已有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卢梭的读书经验,虽然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却是符合知识学习的规律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的关系问题。
由于周围人的偏爱,所以,尽管没了母亲,卢梭的童年仍然是比较幸福的。他父亲是位思想先进、感情丰富的爱国主义者,很早就教会了卢梭识字,在自己忙于工作的时候,他就让卢梭在旁边读书,工作之余,他也会和卢梭一起读卢梭妈妈留下来的小说,并和小卢梭讨论书中的一些内容,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热爱民主和自由的种子。这样,卢梭就在无形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这个习惯,对卢梭一生的影响非常大,在后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卢梭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和学习,终于成为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在《忏悔录》中,卢梭回忆说,到了7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读完了家里的所有藏书。于是,他又向他的外祖父借书阅读,因为他的外祖父是一位风雅好学的牧师,收藏了很多好书,如《教会与帝国历史》《世界通史讲话》《威尼斯历史》《名人传》《变形记》等。在早期阅读过的书籍中,卢梭最喜欢的就是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他曾在自己的很多著作中引用过这本书。卢梭对书中所描写的很多古代伟大的历史人物都非常敬仰,再加上他父亲的影响,卢梭很早就养成了热爱自由和民主的思想,他常常为希腊和罗马的那些英雄事迹所震撼,处处以他们为榜样,甚至幻想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说,“我头脑中不断为罗马和雅典伟人的思想所盘踞,我仿佛在和他们为伍一般;我自己又是共和之邦的公民和爱国狂热的父亲的儿子,我已为父亲的身教所感召了”[5]。不料,在卢梭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为和人发生冲突,被迫远走他乡。这样,卢梭就成了真正的孤儿。
父亲走后,卢梭来到了他的舅舅家。他的舅舅也有一个儿子,和卢梭同岁。舅舅希望这两个孩子能够接受教育,就把他们送到了附近的一个乡村——包塞,寄宿在朗拜尔西埃牧师家里,学习拉丁文和其他科目。在包塞的这两年,是卢梭一生中受到的仅有的正规教育。朗拜尔西埃牧师和他的妹妹为人都非常和蔼可亲,卢梭和他的表兄非常喜欢他们。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他们就被舅舅接回家了。
幼小心灵受到的第一次伤害
有一天,卢梭正在厨房隔壁的一间屋子里独自读书,女仆把朗拜尔西埃小姐(卢梭的一位老师)的几把梳子放在沙石板上烤干。来取时却发现有一把梳子的齿儿断了。因为当时就卢梭一个人在那里,她就质问卢梭,朗拜尔西埃先生和朗拜尔西埃小姐也一起来训诫卢梭,逼问他,甚至还恫吓他。他们认定是卢梭弄坏的,应该受罚。于是把他舅父请来帮助逼问。卢梭感到异常委屈、气愤和失望,他宁可去死也不愿承认。第一次受到这样不公正的对待,而且还是来自他喜爱和尊敬的人们,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严重的创伤。从此,他对朗拜尔西埃牧师和他的妹妹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热爱、尊敬了。卢梭后来在《忏悔录》中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在卢梭看来,孩子的天性都是善良、温柔的,长辈、父母和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孩子这种善良而柔弱的天性,应该信任和爱护孩子。对待小孩子的“错误”,一定要非常慎重,没有确凿的证据,一定要选择相信孩子,而不是怀疑、甚至惩罚孩子。
回到舅舅家的卢梭,一开始无所事事,整日和表兄到处游荡嬉戏。舅父希望儿子当工程师,卢梭便和表兄一起听舅舅讲制图学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原理》。卢梭对此产生了兴趣,特别是制图学。然而家里人却商量着让卢梭做钟表匠、律师或牧师。1725年年初,卢梭十三岁时,舅舅决定把他送到一个律师事务所去学习,希望他能够学到一门谋生的手艺,赚点生活费,但卢梭觉得这种职业非常乏味,难以忍受,而事务所的马斯隆先生也不太喜欢卢梭,常常骂他懒惰、愚蠢,卢梭不堪其辱,便辞掉了工作。
到了4月份,卢梭换了个工作,开始到一位雕刻家手下做学徒。卢梭很喜欢这个工作,因为他爱好绘画,觉得挥动雕刻刀也很有趣,他觉得这项技术的要求也没有修钟表那样高,因此决心在这方面做出些成就来。有一天,卢梭在空余时间为几位朋友刻骑士勋章,他的师傅发现后,以为他在制造假银币,便痛打了他一顿。其实,当时卢梭年纪很小,对于银币根本没有什么概念,他只是以古罗马时期的钱币形状,作为模型罢了。由于师傅的暴虐专横,使卢梭对本来喜爱的工作感到苦不堪言,卢梭儿童时代的天真活泼、温柔多情的性格全部被磨掉了。很快,他开始染上了一些恶习,如撒谎、偷窃等。卢梭开始是帮别人偷东西,后来是自己单独偷,从偷一两个苹果之类的食物,发展到偷别的东西,因此屡屡受到打骂、惩罚。一开始,卢梭小小的心灵里还有一丝愧疚,但随着惩罚的降临,他开始觉得只要接受惩罚,偷窃也算不上什么坏事儿,因此竟然心安理得地认为,这只是对师傅不能公正地对待自己的一种报复,连最初的羞愧也没有了。卢梭后来就据此认为,孩子头脑中一开始并没有清晰的是非、对错、善恶的观念,因此,孩子早期的道德教育只能侧重良好习惯的养成,而不要妄图教给孩子一大堆的道德教条。但实际上,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和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是可以同时进行的,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孩子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应该耐心地教导他们。
在一切都感到厌倦的时候,卢梭又想到要从书本中寻找新的天地,恢复了放弃已久的读书习惯。在当学徒的日子里,他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他自己在《忏悔录》中回忆说,他以读书为唯一的乐趣,以至于把附近书商的书都读完了。他经常一连几个小时沉醉在书里,在干活的案子上读,出去办事时读,蹲在厕所里读,读得头昏脑涨,别的什么事都干不下去了,以至于他的师傅看到他读书不干活,就捉住他打,并抢走了他的书。卢梭回忆说,有很多次,他的书被师傅撕毁,被焚烧,被扔到窗户外边去,但他仍不“悔改”。他经常到附近的一家书店里租书看,没钱的时候,甚至把自己的衬衫、领带抵押给那位租书商。每星期日他都把师傅付给他的零花钱给书商送去。就这样,不到一年的工夫,卢梭就把那家书店里的书全读光了。
大量的读书,让卢梭常以沉思默想书中的描写来自娱,从而使他养成了爱好孤独的性格。但以书自娱毕竟代替不了生活中的欢乐,再加上卢梭正处于一个精力非常充沛,对外界一切事物都非常感兴趣的时期。因此,读书之余,卢梭也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城去玩儿。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能暂时忘掉种种烦恼。不过,快乐的结果就是他常常会忘记回城[6]的时间。他曾先后两次被关在城外过夜,并因此受到师傅的严厉处罚。第二次师傅警告他说,如果下次再犯,一定加倍处罚。因此卢梭下定决心不再犯第三次。但可怕的第三次仍然落到了他的头上。那天,卢梭和两个伙伴一同回城,离城还有半里,已经听见预备关城门的号声响了。卢梭就拼命往前跑,两步并作一步,跑得满头大汗,连气都喘不过来,还上气不接下气地呼喊。谁知守城的卫兵却提前关了城门。他离桥只有20步远了,却只能眼看着吊桥被吊了起来。他万分悲痛地倒在了斜坡上,为了避免更严厉的惩罚,卢梭暗自决定不再回到师傅那里去了。第二天,卢梭托人把自己离城出走的决定偷偷告诉了表兄,和表兄在城外见了一面后,卢梭就踏上了吉凶未卜的谋生之路,开始了历时13年的流浪生活。
一个人的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卢梭的童年是不幸的,他的生活环境对他的天性的发展很不利,不过,卢梭又是幸运的,他从小受到的关爱、他父亲对他的影响,特别是他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这些最终成就了他。以至于有人认为,当少年的卢梭与父亲在闲暇之际一道读普鲁塔克的《名人传》时,《社会契约论》中的公民共和精神已经在孕育和萌发。在写《忏悔录》的时候,卢梭已经步入暮年,并且到处逃亡,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一直强调这是自己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之一。在谈到教育时,他非常强调儿童的早期生活和教育,强调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尽到的责任和义务,这恐怕和他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反思有很大的关系。
不过,由于无人指导,卢梭对书籍缺乏辨别和选择能力,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由于过早地接触了不良的书籍,因此使他沾染上了一些不良的习气。卢梭后来在《爱弥儿》中之所以坚决反对读书,也是因为在他看来,书并不是一定就“开卷有益”,还要认真地选择书籍。他自己说,“我对书籍,有时选择不当,而且其中常常有些很坏的东西”[7],还说“由于偷阅选择不当的书,我变得性情孤僻,沉默寡言;我的精神也开始变坏”[8]。在《爱弥儿》中,他给爱弥儿读的唯一的书籍是《鲁滨孙漂流记》,他本人也只推崇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在他看来,其他书籍不仅对人没有好处,反而还会毒害青年的思想。他还说,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书籍,寓言更适合成年人而不是儿童,否则就只能教给儿童以错误的推理、虚伪、说谎,历史类书籍中也到处充满了血腥、阴谋、杀戮。他从读书中受益,又万般地诋毁书籍,这也是他行为和思想矛盾的一个方面。但不管怎么说,他从对自己经验的反省中提出要为儿童选择合适的书籍,还是非常正确的。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出版业高度繁荣,每年出版的书籍不计其数,如何帮助儿童选择适合他们的书籍,是我们父母和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