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导论(2)
- 卢梭(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丛书)
- 于书娟
- 3305字
- 2016-05-03 13:13:10
《爱弥儿》出版后,由于法国政府当局认为书中充满了宣扬自由和批评社会等级与君主制度的言论,必将危及社会秩序,动摇封建君主统治的思想根基,于是立即下令焚毁,并要逮捕作者。与此同时,《爱弥儿》中所提出的“自然神论”的思想,也不容于当时的基督教会和唯物主义无神论者,因此,卢梭在整个欧洲几无藏身之地,被迫到处逃亡,直到1770年才重返巴黎。在他辞世之际,卢梭依然背负着“逃犯”的身份。
但是巴黎的年轻人都喜欢模仿爱弥儿,放弃荤食,睡在坚硬的光地板上,要做“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妇女们声称她们要听从卢梭的教诲,安心于室,相夫教子,连王后也开始亲自哺育起她的子女来。路易十六的父亲路易王太子也深受爱弥儿的影响,按照卢梭的观点从小教育他的儿子,学一门手工匠人的手艺。甚至有一位从法国来的名叫圣布里松的青年军官,在读了《爱弥儿》以后就去学木匠手艺,为的是要做个小“爱弥儿”。
大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终身生活在东普鲁士的小城——哥尼斯堡。他常被描述为一位单身汉,据说,康德先生的作息时间非常规律,每天四点半都会在周围的林荫路散步,往返走八次,以至于邻居们会以他的散步来对时。但是,有一次,邻居们却发现他没有出去散步,原来是因为他在读卢梭的《爱弥儿》。由此可见《爱弥儿》一书的魅力。康德对卢梭提出的关于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观念非常赞同,他自己也说,“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这句话还被不了解的人误认为出自卢梭之口。
在这长达八年的流亡岁月里,为了回应各种各样的攻击,也为了打发孤独和寂寞的时光,卢梭又写出了《山中来信》(Lettres écrites de la montagne,1764)和《忏悔录》,并发表了多年编成的《音乐辞典》(dictionnaire de musique,1767)。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自传《忏悔录》,它与奥古斯丁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忏悔录》,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地位。
《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通过对自己一生的真实记录和反思,他为自己做了最好的辩护。他说:“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4]但是,《忏悔录》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论战和辩护只是卢梭写作这部书的动机之一,卢梭写作这部著作更深层的思考则在于,他要通过这部书,为人们提供“关于人的研究——这门学问无疑尚有待于创建——的第一份参考材料”[5];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卢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再次论证了他的一个基本思想:“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全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6]他向我们讲述了他自己的本性是如何的温柔、善良、多情,是如何从淳朴的乡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在社会上经历了怎样的曲折磨难,遭到了怎样的粗暴对待,包括他是如何沾染了各种不良的习惯:说谎、行骗、偷窃等。它是卢梭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一个缩影。以至于有人说,“如果要举出他那些不幸岁月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那就是这一部掺和着辛酸的书了”[7]。
卢梭的晚年是孤独和不幸的。回到法国后,他仍受到当局的监视,过着清贫的生活。在完成《忏悔录》之后,他又写了自传的续篇《漫步遐想录》,这是卢梭临终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留传后世的一部最富特色的不朽之作,成为法国最优秀的散文作品之一。在这十篇漫步遐想录中,卢梭展露了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同时它也凭着自身散发的光芒,照亮了无数在世俗社会当中卑污的灵魂。
综观卢梭的所有著作,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人要如何保持善良的天性,过自由和幸福的生活。而这一主题在历经20年而成的《爱弥儿》中得到了完整而集中的体现。在1764年给读者的一封信中,卢梭自己说:“《爱弥儿》是一部哲学著作,它的目的是论证作者在他的其他著作中提出的这一命题——‘人天生是善良的’。”[8]
卢梭的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且传播到了欧洲乃至世界。他的一些著作思想,曾经作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武器和旗帜,也是世界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和旗帜;他那些充满激情和智慧的理论,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树立了一个里程碑。卢梭在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学等方面,都是“开始一个时代”的人物。
在社会政治方面,他的观点成为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专政的思想武器,并体现在1789年的《人权宣言》和美国《1787年宪法》等文件中,从而成为今天人类共同生活必须遵循的文明准则。
在文学方面,卢梭的著作对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也被公认为这一文学流派的先驱。许多著名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诸如歌德、雨果、乔治·桑,甚至连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也声称是他的门徒。
在教育方面,他在《爱弥儿》中所提出的自然教育的思想,对欧洲封建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德国的泛爱教育运动、瑞士的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等等,无不受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启发。康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教育思想,也无不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
卢梭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其思想的批评上。一直以来,卢梭都是西方思想史上最复杂、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所得到的毁誉之多,评价悬殊之大,在整个思想史上恐怕是无出其右者。而这种复杂和争议,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自己身上充满的各种矛盾,来自他的作品中的那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他自认与人为善,却一生孤苦无依;他渴望友谊与爱情,却不得不离群索居;他一生渴望独立、尊严、自尊,却常常不得不仰人鼻息,依赖他人的帮助和保护;他没有接受过太多的正规教育,却写出了对后世教育思想和实践影响极大的教育名著;他明明对儿童饱含热情,却抛弃了自己的孩子;他自己酷爱读书,也因读书写作而一举成名,却对书本充满了敌视;他主张培养自然人,却又对自己的公民身份引以为傲,有着浓郁的公民情结;他主张人顺应自然天性,却又认为每个人都是他所处的社会教育的产物;他为自由和平等呐喊,却又要求人民绝对地服从公意;他提倡平等,却又向往斯巴达、罗马式的社会;他反对基督教神学,却又提出了自然神学,承认上帝的存在;所有这些,在带给人们诸多困惑的同时,又增加了他和他的著作对人的吸引力,让我们忍不住去走近他、了解他。但不论是他的反对者还是支持者,谁都无法否认的是,卢梭是迄今人类思想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丰碑。
注释
[1]和卢梭的众多作品一样,《新爱洛伊丝》的出版,同样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伏尔泰写有三封长信驳难卢梭,狄德罗则说:“卢梭在说教反对破除道德禁令,与此同时他自己就写了一部破除禁令的小说。”但是。公众的反应却出奇的热烈。书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所启发的人性,引起了许多人,尤其是妇女们的反响。该书出版以后,一度供不应求,书商们办起了租阅业务,太子妃读它,称为绝妙作品;王妃读它,一口气读到凌晨四时,卸下已套好的马车,不赴舞会。在法国文学史上,这部小说是第一个把爱情当做人类的高尚情操来歌颂,也是第一个在小说中描绘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由于它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卢梭作为世界著名文学家的地位。
[2]卢梭.对话录:卢梭评让—雅克.360~361.转引自李平沤.如歌的教育历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20
[3]卢梭.忏悔录(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507
[4]卢梭.忏悔录(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
[5]卢梭.忏悔录(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1
[6]卢梭.爱弥儿.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
[7]卢梭.忏悔录(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
[8]卢梭.卢梭书信集(第21卷).248.转引自李平沤.如歌的教育历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23